“楚襄王,请问如何0成本赖掉500割地?”

 

秦国人把他爹弄死了,为何又愿意出兵帮他?...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79580739/answer/733675685
01


春秋战国时的各国王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焦虑的人了,因为那个时候,几乎动不动就会发生走成“死棋”的情况。

比如今天要讲的《战国策》里的一个故事。

话说楚国的第37位国君楚怀王苦逼的死在秦国(这个悲催的故事以后再说),而楚国太子,楚襄王要回去即位。
公元前296 楚怀王挂掉时 格局


此时楚襄王正在齐国做人质。

按照当时规矩,放人质在齐国,相当于楚国和齐国是联盟关系,齐国应该放人回去继承王位,可齐国却跑来“敲竹杠”。

齐王对太子说,放你回去可以,但要给我东边的500里土地,否则就别回去了。
02
中国历史历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分的最久,最乱的时期,非战国莫属了。

今天我们是朋友,明天就把你灭了,今天是父子,明天是仇人,这样的故事就是战国的日常。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简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这个问题现在抛给了楚襄王。

但此时楚襄王还年轻,不给吧,不放我回去。

给吧,回去要背个骂名,怎么办呢?

幸好当时做人质的太子都有一位老师带着,楚襄王的老师叫:慎子。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慎子到底是老江湖,他说,土地是为了安身的,可因为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孝。

所以,就给了吧。

这话乍一听没什么,其实很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呢?

1、洞察到问题的根本:

当时的情况,回去即位比什么都重要,纠结给不给,或者纠结给多少,都不是现在应该考虑的事情。

2、给领导找好台阶和借口:

即使真的把土地丢了,这锅也不用背,因为给父亲奔丧连500里土地都不要了,这是尽孝,对外也不会让人说闲话。一下子把领导心理负担都卸了。
03
许了500里地,楚襄王终于回到楚国,继承王位。

可是问题迟早要面对,不久,齐国就派人来了,说好的500里地,我们来接收了。

楚襄王又问慎子,慎子说,作为一个君王,不能自己先拿主意,要先听臣子的意见,于是让大家头脑风暴。

上柱国子良先发表意见:

“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万强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说:

不能不给齐国。因为大王说话一言九鼎,不给就没有信誉,以后和其他诸侯谈事情人家都不鸟我们。但是给了以后再去攻打。给他是讲信用,打他是不示弱,所以我认为应该割地。

子良发言完,第二个发言的是昭常:

“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说:

不能给齐国。一个国家能被称为万乘之国,是因为有庞大的土地为基础。现在东边丢了500里,等于东边一半没了,支持国家战斗力的条件减一半,那只能是徒有虚名。所以我说不能给,而且我愿意去守东边的地。
第三个发言的是景鲤(真有这名字)

“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说:

不能给齐国。尽管如此,但光我们也守不住。我请求去找秦国援助我们。

光从这三位臣子发言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简直如同教科书一般,教你如何正确提出观点。

首先,三人上来不废话,直接说出结论。

其次,马上说出为什么提这个观点的理由。

最后,不仅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你看,思路清晰,效率高超,有理有据,敢于担当。

这样的员工谁不喜欢?

臣子问题和建议都说了,接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建议摆出来了,都很有道理,该如何决策呢?
04
楚襄王又不知道怎么办了,就去问老师慎子,老师你看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该采用谁的方案呢?

慎子说,都很有道理,那就都采用吧。

楚襄王说,老师你没事吧,他们三人意见都不一样,怎么都采用啊?

慎子说,你照我说的做,看我怎么把齐国忽悠瘸了。

于是,提议割地的子良就被派去齐国献地,齐国觉得楚国看来就这样了,于是就派使者去接收了。

结果到了东地,守城的是昭常。

昭常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

齐国很生气,就把子良叫过来问,这怎么回事?

子良估计心里也在骂娘,昭常你这是嫌我不够危险,那我也破罐子破摔了。

他就和齐国讲,我是奉楚王命令来的,这个昭常肯定是假传王命,请齐国干他。

齐国想你们这唱双簧呢?

干就干,谁怕谁啊。正准备一战,突然探子来报,后院起火。

原来景鲤真的是锦鲤,他到秦国搬救兵,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

考虑当时的形势,秦国最强大,齐楚任何单方都扛不住秦国。

齐国只好退兵,500里地的事情也只好不了了之。
05
慎子的决策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把几位的思路汇总一下,而是在更高的层次思考。

我们再来复盘下,当时,牛,楚襄王已经吹出去了,齐国也按约定放人,现在道理不在楚国。

所以子良说的把地给齐国,在道义上我们也占据制高点,这是对的,但是子良又说给出去再打回来,以当时楚国国力肯定打不过,这点可行性不大。

但可以看出此人道德高于利益。

紧接着昭常说不能给,但愿意去守城。

这个是鱼死网破的办法,但可以看出此人忠诚高于道德。

最后景鲤说去秦国求援,且愿意自己去求援。

这在当时已经算可行性最高的办法了,虽然以后会被秦国拿住把柄,但能救眼前。

这可以看出此人理智高于道德和利益。

而在最后的执行中,让每个人都执行自己最适合的一部分,又让年轻的王看清手下的能力界限。

可以想象最后的赏赐也是三人均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计谋被采纳,而更加忠于新王。

仔细一想,这真是一次完美的决策和执行。
06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这在整个春秋战国不过沧海一粟。

春秋战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由于每个国家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被灭,所以每个国君都生怕错过新奇的谋略或知识,这种知识焦虑完全不比现在少,于是反而造就了知识自由传播,每天都有新思想产生,每天都有新观点颠覆认知。

而这些知识并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过时。

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就说:“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我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重读经典的原因吧。

老王:最后问一个问题?

秦国人把他爹弄死了,为何又愿意出兵帮他?




    关注 历史教师王汉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