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人竞争一个岗位:为什么有些人非大企业不去?

 

找工作是不是一定要去大企业?...





适逢毕业季,师妹小晴刚拿到毕业证,她准备向实习的公司请辞,去应聘大公司的岗位。

她表示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都非常青睐大型企业,甚至有人非大企业不去,因为在他们眼中,大企业除了名声响亮,抗风险能力也强,只要自己能进大企业工作,就不用再为前途担忧。

无独有偶,目前大型企业的岗位在求职市场中也异常火爆,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可知,规模在1000-9999人的大型企业竞争指数为63.3,问鼎其他规模的企业。



尽管大企业有着无数让人心动的条件,但凡事都有双面性,带着这种片面的想法去求职,往往会在现实中碰一鼻子灰。

“非大企业不去”的原因是什么?
1、死盯横向规模,漠视纵向专业度

 

前著名快餐品牌“红高粱”,在最辉煌的时期,正餐时段的客流量领跑同路段的行家,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发起人盲目扩张造成巨额亏损,导致全国仅剩下天津“红高粱”直营店这根独苗。

反观当下,很多求职者对企业的初步认知就是规模,只要规模足够大,这家企业就是好企业。但有些所谓的大企业,奉行的是“红高粱”式先做大后做强的经营理念,错误地撒大网捞小鱼,这种泡沫式模式一旦被刺穿,企业旋即深陷危机。

如果求职者漠视企业对经营发展的专业度,不深挖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就把前途押在企业规模上,那就很容易成为其失败经营的牺牲品。

2、搁置自身职业规划,盲目追风大企业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对稳定求职方向,选择发展道路和确定职业目标都有指导作用。

但阿明就不这么认为,尤其经历了上半年,他觉得再缜密的职业规划,在现实中也是不堪一击,现在只要是大企业的岗位,他都愿意做。

虽然他幸运拿到大企业的offer,但现在的工作他以往很少接触,之前积累的工作经验用不上,仅仅是跨部门沟通就让他吃尽苦头,这才刚过试用期,他就有了跳槽的打算。

阿明不过是看中企业规模大,就选择与自己规划背道而驰的工作,不仅无法施展才能,还不断消耗精力,疲惫感和挫败感日益加重。

3、职场惰性初现,成长依赖培训

大企业一直备受青睐,也归因于其健全专业的培训系统,且愿意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员工。对企业本身来说,培训是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增光添彩,对员工来说,培训能有效吸收公司资源,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眼界。

本应是互相成就的美事,却有求职者因此不愿主动学习,将能力进修完全依赖于企业,甘愿被动式成长,最后被“温水煮青蛙”而不知。

早在2018年,华为发现部分中层员工因为入职时间长,享受着丰厚的福利待遇,自身能力又不足以晋升,通俗来说就是“吃闲饭”。为此,华为对外关闭社招通道,对内使用考评、内部流动等方式优胜劣汰,从而缩减用人成本。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职场也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不肯吃自我成长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如何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企业?
1、清晰圈定意向行业,确定未来职业选择

 

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信息,不少求职者被打乱计划甚至丢失目标,最后连自己要进什么样的行业都拿不准。为此,我们可以先凭所学专业或兴趣敲定目标行业。

好友小余学的是财务类专业,所以她会优先考虑财务类工作,接着她认为自己对互联网行业感兴趣,很快就圈定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类岗位,作为她的求职目标。

最后,小余评估自己可承受的通勤时间和成本,锁定以自己目前居住地为圆心的半径10km是理想的上班范围,从而快速筛选出一批符合初步要求的在招企业岗位。

《六韬》有言: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去求职,就预备打一场持久仗甚至是拉锯战,耐性和信心很容易被消磨,若在“战斗”开始前就有可行战术,就不至于被现实的洪流轻易击溃防线。

2、明确自身职业性格,准确匹配企业调性

 

很多人通过外界给自己的标签,来窥探自己的性格,最后笼统地将自己定义为内向者或外向者,而据此选择的工作常常不尽人意。而聪明的求职者,就会先明确自己的职业性格,再去求职。

现在,国际上流行着一种职业人格评估工具———MBTI模型,它从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向,共八个方面对人进行职业人格评估,让求职者通过结果分析出自己可能对什么工作感兴趣。

例如测试结果为INTJ即“固执顽固者”就较适合专业性较强的工作,INFP即“安静观察者”则可能对开发创意类工作感兴趣等。所以,提前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懂得利用工具进一步筛选和定位职业的人,自然会在求职时少走弯路。

3、多方打探企业口碑,综合评估择优应聘

 

当我们看中某些岗位,投简历前不妨做个简单的背景调查,免得跑断腿面试后,才知道那些不形于色的“坑”。

以下3种常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较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

专业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红盾查询、天眼查等,企业注册的工商信息都能被查到。其次,求职者还可以在正规招聘网站探寻企业口碑,如智联招聘职Q社区和公司评价,就能看到该企业的相关评价。

企业口碑舆情监测系统:这类型系统可以全网实时监测,从传统媒体到现在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热门平台,都能检测到该企业的消息,求职者能听到外界对企业的多种声音。

熟人打听:这算是成本最低,真实性较高的收集信息的方式,求职者可以从身边的朋友、同事、在职或前在职员工获悉企业的做事风格、工作氛围、待遇福利等,初步选出最心仪的企业后,再去面试。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没有不合理的职场,只有不合理的心态。”

职位是短期的,职场是长期的,无论企业规模是大是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求职者切莫盲目追求企业规模,而忽略掉真正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机会。

皆因我们求职的初衷,都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更多的人生价值,愿共勉之。


    关注 智联招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