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记黎锦熙先生

 

愈钻愈深而益不自满,渐学渐博而绝不自炫,谦谦若不足,恂恂私无能。...



师大先贤小传系列之一

平生风义忆当年,仓雅标音最擅专。
为我殷勤谱周诰,壁中残字始成篇。
醰醰一老出南帮,语法名家世尠双。
光武故人高韵在,蓟门好作富春江。



这首追忆诗出自著名学者顾颉刚之手,而该诗所忆对象便是从教于师大长达60余年的黎锦熙先生。



黎锦熙(1890——1979),字劭西,湖南湘潭人。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诸辈首扛文学革命大旗,呼吁民众摒弃文言,采用白话。黎先生敏锐地发觉若要使人们真正地接受白话文,必须保证文字易识易学易写易用,于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文字改革运动(时称“国语运动”)当中。1920年,黎先生始执教师大,恰与当时冲杀于国语运动前线的“疑古先锋”钱玄同同系任教,二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不禁惺惺相惜,遂成为一对“最佳拍档”。

20世纪20年代初,保守势力依然强大,故从事国语运动,必定要做好同旧文人“死磕”的心理准备。黎先生曾以一副对联表其决心:

终身文字改革,“豁出去了”;
个人环境毁誉,“满不在乎”!



果然,反对力量不约而至。1925年,章士钊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长,公开提倡小学读经,并在其主办的《甲寅周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攻击国语运动的文章,说什么白话文是“文词鄙里,国家未灭,文字先亡······”许多旧文人相机而动,随声附和,一时间复古逆流甚嚣而上。面对来敌之汹汹气焰,黎锦熙既未沉默,亦不慌张,而是自许乃三国演义中赤膊上阵之魏将许褚,挺身出阵,与旧势力斗智斗勇。在教育部常务会议上,黎侃侃而谈,据理力争,痛陈读经之弊,舌战轮番叫板的众遗老;会后,他奋笔疾书,呈递长文,历数复古之害,劝谏执迷不悟的当政者;不久,他又召集同仁,筹措资金,创办《国语周刊》,启迪渴望真理的读书人。在他和钱玄同合撰的《国语周刊·发刊词》中,有一段话把他们的希望与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相信这几年来的国语运动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一味圣药,因为有了国语,全国国民才能彼此互通情愫,教育才能普及,人们的情感思想才能自由表达。所以我们对于最近“古文”和“学校的文言文课本”阴谋复辟,认为有扑灭它之必要;我们要和那些僵尸魔鬼决斗,拼个你死我活!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逆流而动的章士钊怎敌黎、钱这对斗志昂扬的黄金组合。几个回合下来,旧文人已渐趋颓势,加之章士钊丢官下台,黎、钱等人在这场对垒战中笑到了最后。



别看黎在国语运动中慷慨激昂,气势压人,在平日里却是另一番模样。他举止温文尔雅,从无疾言遽色,说话慢条斯理,却又铿锵有力,永远使人感到春风化雨的浸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出于义愤,青年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请愿,师大许多老师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个人之爱国情怀,例如钱玄同恢复了“钱夏”本名,并在课堂上大声疾呼勿忘国耻。而此时的黎先生却按部就班地讲授“宋元明学术思想概要”。难道黎对国难家仇不闻不问?非也。其实他的所有爱国关怀都已贯注于这门课中。将宋元明学术之源流脉络、盛衰利弊娓娓道来的同时,黎巧妙地把此时期内忧外患之情形和士大夫舍身保国之精神穿插进来,所以同学们不仅知道何为宋学,何为汉学,更无不为文天祥的一片丹心、史可法的浩然正气动容落泪。由此看来,在爱国宣传上,钱之言行犹如疾风扫叶,黎之授课好似细雨润物,实则殊路同归也。



每逢学生毕业,黎先生就格外忙碌,因为向其求取赠言之人络绎不绝。一次,黎给学生写下“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为学亦如是,愿君慎勿违”四句,希望他们能眼光高远,处事低调。还有一回,黎以一首小诗点出了为学之大道:

不怕不宽宏,就怕太笼统;
不怕不聪明,就怕不宽容;
不怕不用功,就怕乱翻动;
不怕不奋发,就怕如炮炸;
不怕胆不大,就怕少规划。




郭绍虞先生在评价黎锦熙时曾言:他“愈钻愈深而益不自满,渐学渐博而绝不自炫,谦谦若不足,恂恂私无能。”诚哉斯言,这恰恰是黎老的过人之处。写到这里,想起了他所写的《龟德颂》,其中一句与郭之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妨以此同各位师大青年俊彦共勉:

“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



    关注 且听沧老师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