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他来了,让敦煌的历史翻开新一页……

 



1935年深秋的一个傍晚

正在巴黎留学的常书鸿

像往常一样来到塞纳河边散步

当他走近塞纳河边的一个旧书摊时

命运之神把一套画册

递到了常书鸿的手里

……


《敦煌石窟图录》
打开画册的那一刻,常书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套《敦煌石窟图录》,书中300余幅千佛洞壁画,虽然只是黑白照片,却仍把常书鸿惊呆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国家竟有如此高水平的艺术作品,然而序言中清楚地写着:照片拍摄于1907年的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雕塑闻名于世,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历经一千多年的营建,现有洞窟735个,保存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尊彩塑以及大量的珍贵文献。



当时他看到那些唐代的绢画非常震惊,他说他在欧洲将近10年,沉浸在所谓的欧洲的繁华和这种最高艺术的世界里面,没有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东西

这次邂逅让常书鸿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他当即决定要尽快返回祖国,亲眼看一看那个沙漠深处的石窟。

1936年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常书鸿只身一人踏上了回国的列车。一路上,每当想起在巴黎看到的那些被掠夺而来的敦煌文物,他都痛心不已,并许下心愿,回国后一定要把这些国宝保护好。




常书鸿

然而回国后的情况并不像常书鸿在法国时想象的那样乐观。当时由于国内时局动荡,政局不稳,他只得一面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一面寻找前往敦煌的机会。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常书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经努力,他终于寻得机会前往敦煌。从1935年塞纳河畔初次相遇到终于能够踏上去往敦煌的路,这中间跨越千山万水,历经重重险阻,时间一晃就是7年。

1942年的一天,正当常书鸿踌躇满志准备西行时,一场“家庭战争”再次在这个平静的四口之家爆发。



刚安顿下来了,我爸爸就要去甘肃,要去敦煌。我妈妈不同意,她很奇怪,说你怎么还想着敦煌?我爸爸是杭州人,说杭州人是“杭铁头”,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一番流泪和争执之后,常书鸿和妻子达成协议,他先去,妻子随后。1942年9月,常书鸿只身一人从重庆珊瑚坝机场登上了飞往兰州的飞机。

抵达兰州后,在甘肃省教育厅等协助下,常书鸿招了一个会计和一个文书,这便是他西行敦煌的全部人马。



1943年2月20日清晨,常书鸿一行人从兰州动身,踏上通往敦煌之路。经过一个月零四天的长途跋涉,当一轮红日从三危山升起的时候,常书鸿等人终于看到了远处的千佛洞。




莫高窟

终于到了日思夜想的心中圣地——敦煌莫高窟,然而眼前的情景却让常书鸿高兴不起来,这个被誉为“20世纪最有文化发现价值的地方”已是残垣断壁。衰败的景象让常书鸿心痛不已,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沉重艰巨。




常书鸿查看莫高窟

到达敦煌的当天,常书鸿顾不上休息,便迫不及待地跑进了洞窟。几十年后,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所感受到的震撼。

在自传中他写道:每一个敦煌洞窟都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对这个伟大艺术宝库,我过去支离破碎的了解太肤浅、太可怜了。几百个洞窟记录了晋、魏、隋、唐到元朝一千多年间,佛教艺术、道教艺术和世俗生活的天才智慧之作,融会了中西文化。
然而激动之余,当他走进名震世界的莫高窟第17号洞窟,也就是藏经洞时,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昔日曾经装满敦煌文物经卷的洞窟惨遭劫掠后,如今已是破败不堪,几乎成为一座空窟。
不只是藏经洞,剩下的千佛洞也一直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破坏。在众多无人看管的洞窟里,珍贵壁画早被偷盗者用胶布粘走,剩余的有很多被烟熏得漆黑一片,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随意打穿,从鸣沙山吹来的流沙堆积在洞窟里,几十年来无人清理,不少洞窟已被流沙掩埋。

常书鸿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越研究敦煌就越痛心它的遭遇,我恨我自己,我来迟了、来晚了。”遗憾之余,他又在心里默默地说:“我既然来了,就要保护好你。”

好在他来了,敦煌的历史将在他的手里翻开新的一页……
敬请收看
今日(7月6日)20:00档
CCTV4《国家记忆》
《敦煌守护人 常书鸿》之《使命》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提前】收看《敦煌守护人 常书鸿》
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抢鲜看!
【本期编辑:郭冉】

来源:CCTV4《国家记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
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


    关注 CCTV4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