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马上进入!

 

点击查看详情!...

今天(7月6日)
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节气
每年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今年的小暑节气落在7月6号的23点14分
“暑者,热也”
热如煮物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于是有谚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听着就有一种热浪扑面而来的感觉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实际上是热风袭来;二候蟋蟀居宇,蟋蟀也热的离开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去避暑了;三候鹰始鸷,指的是老鹰离开温热地面搏击长空。唐代诗人元稹的《小暑六月节》就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
小暑六月节
唐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古往今来,写节气的诗人很多,而元稹却用24首诗,把节气全写了一遍。小暑时节天气就像小孩的脸,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又电闪雷鸣,风吹竹林,簌簌有致;雨打人家,滴答细语;这幅画卷,是自然的声音,更是百姓的生活。

在这首《小暑六月节》中,诗人用温风、青山、翠竹、青霭、绿苔、老鹰、蟋蟀等丰富的意象,让呈现的画面有声有色,动感十足,同时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融合,让我们立体、全方位感受和体验。小暑节气的特点。


宋代诗人刘克庄在《久雨六言》中描述了小暑时期的天气对于庄家等农作物的重要。
久雨六言
宋·刘克庄
) 
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


平地变成泽国,天空好像漏了一般,明天是小暑,大雨意味着丰收年。小暑开始,长江中下游易出现高温少雨天气,这时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农谚说:“伏天里的雨,锅里的米。”小暑后的雷雨对水稻生长非常有利。
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俗话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此时,水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棉花也已开花,进入结铃期。充足的降水,保证了农作物的旺盛生长。

但所谓物极必反,老天爷的过份慷慨,也会引来暴雨、雷击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因此,小暑时节,防高温、防中暑之外,往往也是防汛的关键节点,要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城市防洪排涝等工作。
小暑节气,我国不少地方有“食新”的传统,所谓“食新”就是在小暑过后尝用新米,农民将新收割的稻谷念成米之后,做好饭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尝新饭、新酒等。同时,不少地方还有“晒伏”的习俗。

“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书画等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至,伏将始”,一年中最热的伏天也就随之而来。小暑时节酷热难耐,清凉就格外珍贵。那么古人都是如何避暑的呢?宋代诗人秦观的《纳凉》,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浪漫消夏图。
纳凉
宋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此诗以纳凉为题,透过诗句的表面,却隐约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官场社会,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



古人避暑的方法可谓是新、奇、趣,袁绍大饮于河朔,醉而不知暑热;东晋葛洪入深水避暑,八日不出;陶潜潇洒蓬头高卧于北窗,清风飒至;后有李白脱巾裸袒躲进青林,于无人处自在消暑。而明代的易震吉,则是穿着葛布粗衣,吃一口甜瓜,喝一杯香茶,或者静对一炉香,偷得浮生半日闲。
小暑
明 易震吉
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
炎蒸窗牖气初刚。
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
深院一垂杨。又闹鸣螀。
簿书堆案使人忙。
何不归与湖水上,做个渔郎。


古人避暑纳凉讲究的是心境,如心静自然凉;今人纳凉讲究功效,借助科技的力量,不必跋山涉水就可以收获炎炎夏日里的一份清凉,“空调、wifi、西瓜”,是不是觉得夏天有这三样就拥有了全世界?
“风动莲生香,心静自然凉”
天气越来越热
容易让人烦躁,乏力
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平心静气
保持心情舒畅
明天2020年高考即将来开帷幕
祝福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学子们调整情绪
一往无前、乘风破浪
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转发 点赞
点亮下方“在看”图标
让更多人看到


    关注 安徽交通广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