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几位名人的高考

 

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肯定和当时存在许多慧眼识才的伯乐和灵活的高考招生制度有关,从几位名人的高考经历,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康白情:胡适以辞职为要挟而被录取
康白情(1896—1959),四川安岳县乡人。五四时期,他和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段锡朋等人是北大里的风云人物,但他差一点儿连北大的门都没进去。

1917年,康白情考北大,国文和英文都考了第一,数学却考了零分,不知道是交的白卷,还是连道选择题都没蒙对。开始北大是不肯录取他的,后来是胡适以辞职做要挟,北大才无奈地录取了他。

罗家伦:被北大破格录取
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他自幼深受国学浸染,在童年时期,父母就对他进行了启蒙教育。在他两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背诵短诗;长大一些后,父亲常向他传授古今诗,每天还亲自选录二三则有趣且富教育意义的典故,对他进行文学教育。由于从小就接受父母在文学方面的熏陶,加之长大后在私塾打下的基础,罗家伦养成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1917年,21岁的罗家伦参加了北大招生考试,不过,他考出的成绩让人哭笑不得。当时,罗家伦的作文成绩是满分,以至批改试卷的胡适非常赏识罗家伦,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做了推荐。不过,校委们在看完罗家伦的全部成绩单后却很头疼,因为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平平。最后,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以偏怪之才的定位破格录取了罗家伦。由此,罗家伦得以进入北大文科,主修外国文学。

正是凭借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才华,罗家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风云人物,他撰写的《五四宣言》中的警句:“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曾经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奋起救国。

钱钟书:数学15分也考入清华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29年夏,他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才华之优轰动整个清华。虽然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

据《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刊载,1929年清华大学录取大一新生的总平均成绩为40分以上,可见,当时清华招生考试试题难度较大,考分处于40分以下的大有人在,钱钟书的数学考15分,这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吴晗:高考牵动多所大学名师
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1931年7月,他在报考北大的同时,也报考清华历史系插班生,因为文史成绩特优、排名第四(共录取5名),被清华大学录取,直接就读二年级。

1927年,吴晗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曾任乡村教员,后考入杭州教会大学——之江大学预科,不料一年后的1928年6月,因为缺少经费,老校长费佩德校长辞职,新校长朱经农未到职,之江大学停办;1929年,吴晗又考入上海吴淞私立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由于其史学功底扎实、才华凸显,深得校长胡适的赏识。他在修读胡适的中国文化史课程时,作业被老师赏识,后公开发表,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30年,胡适就任北大教授等职,吴晗追随乃师,决计投考北大史学系。其间,经胡适引荐,吴晗到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做馆员;1931年初,他辞去燕大临时工作,集中备考大学。他首先报考北大,遗憾的是因数学成绩过低而落选。

吴晗被清华大学录取后,胡适函请清华校长予以关照,在文学院长冯友兰和历史系主任蒋廷黻的帮助下,吴晗获得了工读生的最高待遇;燕大教授顾颉刚、洪煨莲还曾劝说吴晗回到燕大,并为他在哈佛燕京学社谋到了一个职位。

吴晗的入学竟牵动了3所著名大学的文科带头人,足见其史学才华的确出众。

臧克家:数学0分,作文98分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30年,他以数学0分,作文最高分考取了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前身)。此时,臧克家已在青岛大学补习班学习了半年,因病辍学后次年重考。当时闻一多为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新生入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他出了两道作文题,一题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题是《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臧克家两道题目都做了,其中《杂感》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正是这一枝独秀的三句话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获得了最高分98分。闻一多先生极爱才,在其坚持下,破格录取了臧克家,成就了一代杰出诗人。

臧克家的求学经历比较坎坷,在考入青岛大学之前,他早已于1927年初考入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广揽精英,招考严格,既有笔试又有口试,考试内容,除作文、政治外,还有数学。臧克家能考取,数学成绩不应太差。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故乡,不久,因受国民党迫害,他逃亡东北。1928年农历四月,他和王深汀(慧兰)结婚。1929年,他入读青岛大学补习班,8月10日,长子臧乐源出生于济南,臧克家不久生病从补习班辍学。近两年的抱病、流亡、结婚、生子,臧克家的数学知识淡忘也是正常的。

周祖谟:答对陈寅恪的“怪题”
周祖谟(1914—1995),北京人。1932年,他18岁,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在琉璃厂)毕业。那时候各国立大学都是分别招考的。他报考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都被录取了。

北大的国文试题有翻译杜甫的《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概是文学院胡适院长出的题目。这首诗,周祖谟在小学曾学过,而且会背诵,所以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清华的试题很新颖,有对对子,题目是《孙行者》。周祖谟当时想对的:一是王引之,二是胡适之。结果就以胡适之为对。因为适者,往也,“适”跟“行”更贴近一些。而且“适之”跟“行者”,在声音平仄上也正相对。

周祖谟后来听说这个题目是陈寅恪先生所出,陈寅恪看了他的答卷也深为赞许,虽然其标准答案是“祖冲之”。

但因入清华每年需要用300大洋,因周家家境清寒,无力供给,最后他去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李玉林
编辑:
鲍家树 孙靖琪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关注 文史e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