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吗?哈三中名师评析高考语文、数学试卷 除了你勉强能插嘴讨论的作文,那些题考的是……

 

语文:试题注重“情境性” 视角宏阔 





李丹:哈三中学语文教师、南岗校区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曾获得市骨干教师、市教育系统模范教师,市课改先进个人等多项奖励。

高考姗姗而来,高考题揭开面纱。总体来看,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视角宏阔观天下,意旨鲜明境界佳”的特点。

全国Ⅰ、Ⅱ、Ⅲ卷的试卷结构、考点和题型与2019年保持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整体看,各方面保持稳定,但稳中也透出“求变”的讯息,就目前所知的考点题型、解题技巧,其实都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下稳步展开。

具体而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材、指导教学”为核心,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要求学生具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而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单说就是通过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而这些素养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习得,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所以近年来的考题越来越注重试题的“情境性”。

例如:文学类文本《书匠》刻画的是普通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契合了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古诗鉴赏中要求回答王安石《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既有学科认知情境的考查,也有社会生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的渗透;名句名篇默写仍然在学科认知情境中考查了《荀子·劝学》《醉翁亭记》《赤壁赋》等篇目;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涉及到的“殷墟甲骨文”也使学生进入非常熟悉的学科认知情境。

而今年我省的高考作文题在“情境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们先简单地分析一下材料。

和各位考生理解的一样,第一段材料来自历史,引用墨子和约翰•多恩的话来作为作文的立论前提,通俗地说就是:事物(人类命运)是普遍联系的,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三段立足现实,是作文的现实背景:抗疫过程中,我国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共渡难关。而第四段则着眼未来,要求学生以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在会上发表主题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中文演讲,演讲的内容当然侧重各国青年应该怎样共创未来。

这道作文题考查了语文学科素养所要求的三种情境:

一、个人体验情境。这个作文要求学生写演讲稿,那么学生就要写出演讲的现场感和感染力。而这个情境的设定就是在调动学生的个人体验,考生听过的演讲,比如《后浪》,参与过的演讲活动,模拟阶段写过的演讲稿,都成为他们的体验,都会积淀下来成为他们的情感底色、思想底蕴。

二、学科认知情境。这个作文要求学生理解材料一墨子和约翰•多恩的名言,理解材料二、三中那些深情寄语的含义,这些历史与现实情境调动的当然是学生们语文学科本身的素养。应该说,大多数考生都会理解这三段话的含义,但要准确提炼出关键词,并能整合成有机的整体还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三、社会生活情境。考生们与家人、老师、同学一起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宅学”,经历了plus版的高三备考,又和我们国家一起经历了艰难又卓有成效的战疫征程,心中一定百感交集,心智也一定得到了深化和升华。而今年的作文为学生设定了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社会生活情境,设定了参会的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设定了“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演讲主题,这些无疑是要在社会生活情境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意识、担当情怀。

应该说,这个作文题是比较温和的,学生们第一眼看到它会颇为激动,因为有话可写、比较好写;但冷静下来仔细审视它,又发现要写好也需深入思考,因为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宏阔的视角,不能单纯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不能单纯写成抗疫英雄事迹的罗列,不能单纯写成自己疫情期间的见闻感受;而要在宏观上写出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在微观上写出自己作为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好在媒体发达,抗疫期间那么多激励人心的事迹,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考生们;漫长而艰辛的备考过程也使他们再次深入地认识了个人与家国的关系;很多学校的模拟题也都练过类似主题的作文,哈三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在给学生的《最后叮咛》中也对这一类型、这一主题的作文做了重点指导。因此,有理由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心有所感,妙笔生花。

而且,今年的作文题也给接下来的高三备考指明了方向。社会生活、国家大事本就与我们息息相关,鲁迅先生“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名言在今年得到了更加确凿的验证。而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就是要以社会生活为土壤,以语言文字为花朵,绽放时代的精彩,展现个人的情怀。

可见,把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根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备考、应试中以“宏阔视角”观天下,定会使答题“意旨鲜明境界佳”。

数学:试题灵活创新,难度有提升







孙宇:哈市数学骨干教师,哈三中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模范教师,市教育课程改革先进教师,数学竞赛卓越教练员,哈三中青年班主任导师

梁艳娟:哈三中数学教师,烛光杯教学大赛特等奖,市教育局记功多次,校骨干教师

2020年全国(Ⅱ)数学试题从试卷的结构来看坚持稳中有变,命题灵活,较2019年高考试题难度有提升。更加重视对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创新试题形式新颖,注重多角度、多视点、有层次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需要考生具有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能力及较高的数学素养,因此具有较强的筛选性,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理科第3题(文科第4题)是以“新冠肺炎”为社会背景设计的数学问题,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志愿精神,极大的弘扬了民族自豪感,强调了数学高考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功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生产方面的应用。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重视数学文化考查

今年高考数学试题较灵活新颖(如理科第15题考察复数的几何意义、理科第19题);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如理科第4题重点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意识及信息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文理科第18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概率统计基本思想,基本统计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倡导五育并举的综合能力(如文科第3题)。继续以数学文化为载体,加强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命题结构稳中有变,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从试题总体来看,知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三角函数”“数列与不等式”“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六大板块依旧是考查重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在考前反复训练的内容。但是试题题型和结构上有所调整,结构不良试题的引入,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及策略选择,对数学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的考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解答题的命题顺序依然有较大变化,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命题位置改变,解析几何难度略有降低,但命题思路灵活新颖。立体几何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多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解答题重视数学学科高考的综合性、创新性,技巧性强,有很好的选拔功能。

从总体上看,今年高考数学试题在传承与稳定的同时又能够适度创新,既贯彻了新课标的学习理念,又兼顾考生未来学习与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考生们除了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外,还要训练对于复杂问题的拆分,数学模型的具体选用,恰当的阅读翻译与计算的能力。
记者:杨茉
编辑:刘铖 


    关注 哈尔滨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