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必须先教他「自私」

 

决定是否分享自己的东西,是孩子的权利。...

Twitter 上有这样一个热帖:

儿子的玩具遭同龄人「横刀夺爱」,妈妈不但没有引导孩子分享,还很提气地在网上给怼了回去。

她认为玩具是儿子的,他有权决定是否要分享。

之所以支持儿子,是因为她看到很多人小时候说「不」没得到大人的认同,长大后变得自己委屈自己,不会拒绝他人。

妈妈的这番话,在 Twitter 上获得了 20 多万的点赞。
图片来源:网络


到底该不该引导孩子分享?

一提到这个问题,家长们左右为难:强迫孩子分享于心不忍,不引导分享又怕教出为我独尊、不懂礼貌的熊孩子。

到底该如何做呢?今天我们请苏静老师好好讲讲。
分享的前提
是物权意识的建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我们在讨论「该不该引导孩子分享」时,首先要明确的是:

分享的前提,是物权意识的建立。

只有孩子有了物权意识,那分享才是有意义的。

所谓物权意识,就是孩子明白自己有权利支配属于自己的物品。

这个前提是,他明白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自己的。

孩子的玩具、绘本、衣物,属于他自己,那别人要用这些东西,就需要征得他的同意,这就是孩子物权的体现。

爸爸的电脑、妈妈的手机、爷爷的眼镜也都属于他们本人,孩子要用要玩,也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还有一些东西,比如幼儿园的滑梯、小区的健身器、公交车上的座位,是公共设施。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就遵守「公共秩序」轮流来,或者先到先得。

孩子的物权意识,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社交中才会建立起来。

等到孩子明白了自己有权决定自己物品的归属,那时的分享才是真心的,也更符合我们引导他分享的目的。
孩子有权决定
自己是不是要分享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那为什么总会出现家长强行引导孩子分享的情况呢?

大多是因为我们没搞清楚,分享的问题,本质上是物权的问题,而非礼貌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接受「做人要大方!」「分享是一种美德」的教育,以致于有时会为了维持礼貌而忽略维护自己的物权。

等自己当了家长,就会不自觉地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孩子。

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碰到了其他的同龄人、还没等孩子表达,就把玩具分了一半出去,然后还不忘跟孩子讲:「你要分享玩具给小朋友哦!」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因此,也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然而实际情况是:不是出于主动的分享,其实是剥削。

既然玩具是孩子的,那孩子就有权决定该如何处置他的玩具。

要让孩子感觉都被尊重,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尝试「分享」。

强迫出来的分享,即便孩子没有反抗,也不能说明他拥有「大方无私」的品质,只能算是孩子遵守了家长的命令。
尊重孩子的物权
那熊娃来抢玩具咋办?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不少家长说,我倒是愿意尊重孩子的选择。

但现实却是,娃的玩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别的孩子看上了。

真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人家抢玩具抢到了我们孩子头上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家一直采用近几年来在西方父母中很流行的 K.I.C.K 干预法。

这四个字母,是指心平气和(Kind)、及时(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以及进一步的心平气和(Kind)。

如果有人来抢孩子的玩具,你观察到孩子不太情愿,但是又不太能处理好,就可以采用这四步法。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1. 平和

有的时候,家长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会带着情绪跟孩子沟通。
那你就把玩具给人家玩玩嘛!(谄媚)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不知道让让弟弟!(责备)

让人抢都不吭一声的你?(愤怒)

给他给他,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不稀罕!(不耐烦)
这些都不太对,你带着情绪介入,孩子除了应付抢他玩具的孩子,还要照顾你的情绪。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你不仅没有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反而成了一个「猪队友」。

所以,我们最好是以一个不评价、不审判、不批评的平和态度出现,我常说的是这句话:
先停停,你们俩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
2. 及时

有的时候,家长会带着让孩子「练一练」的心态,就算有人抢咱家孩子玩具,也先要坐山观虎斗一小会儿才出手。

如果双方有来有往,势均力敌,那这样做也无妨。

但若是对方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家长还是要及时站出来,不至于让孩子觉得孤立无援。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3. 一致

一致指的是我们要跟孩子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而不是完全由咱们家长说了算,或者就是由着孩子性子来。

如果孩子就是不愿意分享他的玩具,那也不是什么错事。

你可以跟对方小朋友商量:「等弟弟玩好了,再给你玩好吗?」或者拿另一个玩具把他抢走的玩具换回来。

如果对方家长通情达理,通常这个事儿也就过去了。

总之,家长这时不需要做法官,而是要做参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如果实在没法达成共识,以至于矛盾的主题变成了你跟孩子:比如你家孩子玩滑梯,就是不让给别的小朋友,怎么劝都不行。

那我还是建议你先带着孩子离开当下的矛盾场景,因为其他人没有义务因为你们家的问题牺牲。

4. 心平气和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前三点做完了,事情也就解决了。

但实际上我们还是要以平和的心态退出这次争执,这才算是完成了工作。

即便没有调节成功,也不要发脾气。

「给他给他!妈妈给你买更好的」这种话,其实是回避问题,孩子也会因此受到不好的影响。

讲了这么多,相信你也学会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给与引导,更要尊重发展规律、讲科学地引导。

责编:王爷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经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硕士 招毅敏、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邓欣媚 审核





    关注 丁香妈妈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