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这本书讲透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中国人喜欢向后看,始终认为,人所遇到的一切事都是曾经发生的,所以我们若想解决人生问题,反思过往很重要。反思、...





中国人喜欢向后看,始终认为,人所遇到的一切事都是曾经发生的,所以我们若想解决人生问题,反思过往很重要。

反思、行动,是前进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也是中国人最认可的生存智慧——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圣人,不过,知行合一虽由王阳明发扬光大,但在5000年历史里,早有一些力挽狂澜的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实践了知行合一的内核。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它就一直存在。
5000年中国史,归根结底
是一部知行合一实践史
周公:责任面前,敢于担当
中国几千年来自称和被称为“礼仪之邦”,源自周公的“制礼作乐”,周公开创了礼乐治天下的统治特色。

周礼特别烦琐,仅吃饭一项的各种礼仪,就能把人累死,但其背后都有深意。比如酒礼,周公深知人性,酒是人人都喜爱的,不能禁止,那就搞点礼仪,每献酒一次,宾主之间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喝掉。所以,有人喝一晚上,也不会醉,自然就不会酗酒闹事。

西周之前的尧舜时代,人们还在为填饱肚子而挣扎,到西周时,吃饭已不是大问题,良好的社会秩序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周公才制礼作乐、稳定国家。在应该做这件事时敢于担当,即知行合一。(摘自历史书《知行合一五千年》)
孔子: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中国人对时间的概念很特别,孔子的看法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活法: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就是知行合一。(摘自历史书《知行合一五千年》)
秦穆公:有自知之明,并肯去踏实行动

秦国后来能吞并东方六国,重用外来人才是其关键因素。比如百里奚,是秦穆公嬴任好用五张羊皮换来的,百里奚参政后,秦国政治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国力加速发展。

秦国地处西陲,靠给周王养马而发家,其文化水准比夷狄高不了多少。所以,国内不可能产生人才,大多数秦国领导人都能意识到这点,因此常常引用外援,这就是自知之明。人有自知之明后,肯去踏实行动,就是知行合一。(摘自历史书《知行合一五千年》)
读史不仅要明智,更要明心见性
朱熹的弟子陈澄最先提出“知行合一”四个字,之后王阳明为其注入了崭新的内涵。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也并非凭空创造,而是从几千年历史积淀中汲取智慧。

我们常说“读史明智”,但很多时候并没从历史中学到关照当下的智慧。如果复杂的历史可以与知行合一的智慧相结合,相信一定能给人惊喜的收获。

所以,一本能读出生存智慧的历史书是怎么写的?
以人写史、不空洞
从历史牛人身上,深刻理解知行合一的智慧
既重读了中国史,还能了解心学知识
总结历史规律,不盲目
借历史把脉民族性格,
读懂中国之今日,对人性思考更深入
图文结合,不单调
3折手绘大拉页,
一图收藏那些知行合一的大人物
史料丰富,文风通俗,不枯燥
从细节切入,以小见大
深入浅出,口语化表述
让你一看就停不下来
一句话总结,这本《知行合一五千年》:少年读,长见识;青年读,扩胸怀;中年读,启深思,真正做到了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书。

更重要的是它能满足我们的读史求知需求。
从“知”与“行”的角度,精讲中国史
《知行合一五千年》作者度阴山,十余年深耕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领域,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传播中国历史文化。
作者还经常与名家教授对谈,分享阳明心学相关心得。其线上精品课程也广受读者欢迎。
也正是基于多年对中国历史和阳明心学的研究,作者在《知行合一五千年》一书中提出一个新的历史观点:5000年中国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中国人的知行合一实践史。

中国历史指点了我们知行合一,五千年来,中国人始终用这四个字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勤奋、智慧、和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历史的多面性可以打开我们的认知,多一个角度看当下的困惑,就多一个思路拆解“知”与“行”的难题。读历史,读懂一种智慧足以。
推荐阅读
书名:《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作者:度阴山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关注 历史D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