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确诊女子流调报告超60页,疫情防控当下“社交疏远”原则有多重要?

 

保持“社交距离”,做好长期预防准备。...





导语:保持“社交距离”,做好长期预防准备。

图源:人民日报
7月3日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了2日在石景山万达广场自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女子的情况。庞星火介绍,该女子为无症状感染者,24岁,住址为海淀区田村路街道田村山南路35号院西砂西区公租房,待业。

6月5日从重庆返京。

6月14日曾到新发地市场关卡处短时停留,6月15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6月16日凌晨,因先兆性流产,由120救护车转运至丰台妇幼保健院,当日诊疗后,由住地街道派专车将患者接至住地居家隔离。

6月18日患者出现发热等症状,由120救护车转运至航天中心医院就诊留观,6月19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治疗后继续居家隔离。其在居家隔离期间多次破坏门磁报警器外出。

6月24日至27日,患者先后到石景山妇幼保健院、朝阳医院西院区、朝阳区凤凰妇儿医院就诊。

6月28日到海淀区永泰东里社区公婆家,6月29日解除居家隔离管理。

6月30日到石景山区民政局,当日下午参加社区核酸检测,7月1日反馈结果为阴性,当日10时自行前往中日友好医院再次进行核酸检测。

7月2日到石景山万达广场购物,先后进入木北造型理发店、JHV女装店、伶俐精选内衣店和味千拉面餐厅就餐;12时其接到中日友好医院电话通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13时许石景山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即由120救护车转运至石景山医院就诊,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当晚由120救护车转运到地坛医院。

流调人员通过患者近一个月的行动轨迹,共追查到204名密切接触者,截至7月8日,又通过完善其活动轨迹,共排查292名密切接触者,流调报告已超过60多页。其活动轨迹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也给公众带来了一些警示:加强新冠“长期预防”个人意识和在社交生活中坚持“社交距离”十分有必要。
elements
COVID-19的长期预防的重要性
在COVID-19大流行早期,一些人猜测,如果在疫情防控中“社交距离”起到了作用,病毒的传播和增长放缓,医院也没有超负荷(所有这些都是实施限制的目的),那么人们很有可能就会开始说早期预防措施是不必要的,并要求迅速恢复“正常社交“。2020年5月发表在BMJ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一步做了阐述和探讨。
Paradox of success and public perspective: COVID-19 and the perennial problem of prevention.http://dx.doi.org/10.1136/jech-2020-214518


作者指出,疫情趋势平稳之后公众开始放松警惕,甚至认为保持“社交距离”包括戴口罩等措施很“鸡肋”。在中国也可以看到,各种夜市和火锅店又开始热闹起来。事实上,许多地区的疾病曲线变平或死亡人数减少并不意味着大流行已经结束,也不意味着是时候取消我们已经采取的保护措施了正是这种放缓表明,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正在发挥预期的作用。

在疫情有所缓和时解除社交距离限制就好比一个患者在治疗2天后感觉病情好转就停止使用抗生素,因为药物起作用了,病人感觉好了一些,但实际上结果往往不好,而且耐药造成的病情迁延会带来更多麻烦。

终止正在发挥作用的预防措施是公共卫生中一个常见的问题。预防计划越成功,公众舆论就越容易忽视问题的严重性,认为预防是不必要和浪费的。反疫苗接种运动就是这种困境的表现之一。如今,很少有成年人还能看到死于麻疹或百日咳的儿童,这些病已经变得极其罕见。人们似乎渐渐看不到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因为他们认为感染这些疾病的风险很低。然而,正是由于接种疫苗和由此产生的群体免疫,这些疾病才非常罕见。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包括临床医生、流行病学家、生物统计学家、传染病研究人员等应该积极教育我们周围的人,让他们知道有做好长期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不允许他们在有证据证明这些措施成功后就退缩。
迎难而上,保障防疫检测工作高效运行
社交距离是目前最常用的术语,它指的是在整个人群中通过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次数来保持距离。无论感染状况如何,社交距离都适用,这也是控制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实施各种干预措施,以促进遵守社交距离规则,其中包括教育、说服、激励、强迫、环境重组、限制和使能。

近期BMJ上一篇名为“Harnessing behavioural science in public health campaigns to maintain ‘social distancing’ in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key principles”(公共卫生运动中利用行为科学以保持“社交距离”以应对COVID-19大流行:关键原则)的文章概述了可用于应对COVID-19大流行的社交距离干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并将意外伤害的风险降至最低。
Harnessing behavioural science in public health campaigns to maintain ‘social distancing’ in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key principles.http://dx.doi.org/10.1136/jech-2020-214290


l 明确具体的指导:政府和机构必须为个人采取何种行为来实现社会距离提供明确和具体的指导。

l “相互保护”意识很重要:要有强的同理心,保护别人也是保护自己。具体采取的措施应该强调保持社交距离是否行为有益于群体和保护其最脆弱的成员。

l “人群划分”:信息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或区域、种族或文化从属关系调整以吸引特定的子群体,关键是要利用适合该集体的声音,例如年轻人是否特别受到同龄人和名人/影响者的声音的影响,需要利用这些声音来提高依从性。

......

那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应该如何保持社交距离呢?

在新冠疫情下,各国保持社交距离的建议各不相同。世界卫生组织称,一米距离是安全的,而其他国家建议1.5米或1.8米,英国则选择2米。

北京疾控中心指出,因为新冠肺炎与流感、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相似,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即患者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出,被周围人吸入,从而引起感染。飞沫直径一般在100~200微米,由于重力的作用很容易落到地面,喷射范围一般不超过1米。因此专家不断通过各种媒介建议、提醒,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比较合适。
综上,虽然目前全国疫情形势有所好转,但并没有到可以放松警惕的时候,更不能因为个人不负责任的行为给医疗系统增添负担,长期预防与保持“社交距离”意识依然十分重要。

来源:梅斯医学综合报道


授权转载、投稿及爆料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

梅斯医学MedSci(微信号:medsci_m)
推荐阅读

其实新冠肺炎是种血管病?!

我们给SCI期刊做了一场清奇的“统计学”分析
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梅斯医学APP~



    关注 MedSci梅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