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期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25.2

 

25第二十五期《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本期导语:“厌世的恋世人”不仅仅指拜伦,也包含了所有孤独无助的诗人和...

25

第二十五期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本期导语:“厌世的恋世人”不仅仅指拜伦,也包含了所有孤独无助的诗人和作家,因为他们往往也有着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他们“厌世”是因为他们痛恨那些不认真品味生活的凡夫俗子,他们又“恋世”,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呵护着、抚慰着受伤的生活。《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送给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孤独之人的礼物:山峦是最好的朋友,大海是最好的家乡,沙漠、森林、洞窟和海浪是最佳的伴侣。但拜伦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他总能从个人的际遇中超脱出来,想到更多的人、更广大的世界”。
编者按:厌的是人世间的种种不公与荒诞,恋的大自然和人类的精神传承。

厌世的恋世人

一、孤独的放逐:祖国与他国


拜伦是英国人,但他人生的活动舞台却多在“东方世界” ,就《游记》中的叙述来看,他对祖国的评价不高,正如祖国后期对他的待遇一样:生前的驱逐,死后又因其惊世骇俗被威斯敏斯特教堂拒之门外。

拜伦前后两次离开祖国的原因并不相同,第一次是因为年轻的拜伦忍受不了故土上生活的乏味和寂寞,想向东方诸国探寻生存的真谛。第二次则是因为他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婚姻失败,声名骤落,被迫放逐。这样的他是断然不肯为自己厌倦否定的故土、为遗弃自己的祖国而盲目地辩护的。但让拜伦对祖国成见颇深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内心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他追求和平和自由,反对不义与战争,对文化有着崇高的信仰,鄙夷虚伪的行径。所以, 他用诗句歌颂西班牙女战士的英勇,惋惜希腊被破坏的遗迹,呼唤意大利往日的光荣,同时却揭露英国外交的懦弱无能和残暴虚伪。

拜伦虽远在他乡,却深知自己与祖国血脉相连,他愿意维护她的尊严,热爱她的一切,可是他也期待祖国同自己一同站在公义与道德的战线上,可是祖国并不能如他所愿。于是,拜伦便以厌倦的心态和抨击的手段来掩藏自己内心深深的失望。

但即便远离了故土,在祖国难以避开的,在他国也依旧无法避开。这就是《游记》中始终强调的一个词——孤独。 拜伦的孤独是与生俱来的,父亲的早逝,母亲的暴躁,身体的残疾。拜伦的孤独正像后期在波德莱尔诗歌之中出现的 “城市孤独”的主题一样,这完全不同于“农村孤独”——在固定地点、无人之境的孤独,而是一种处于人群之中的孤独,他深深感到自己不能融入其中。“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流泪,这却使得我最伤怀。 ” 如果他真的厌倦这世界,那么这世界便也没有什么可值得他留恋的,那有什么能够拨动他的心弦呢?一朵浪,一颗星,一个声音,都能擦伤到他敏感而纯净的心灵。
二、文明的质疑: 自然与人工
以诗歌形式记录的《游记》,对沿途风光的刻画既包含对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同时也包含了对所指之处人事百态的细致叙述。 拜伦不吝笔墨、大肆赞颂了自然的美丽和崇高,并且强烈表达了对将自己全身心寄托于自然之中的向往,可是一着笔废墟和遗迹等这类人工的物质产物,拜伦通常会以讽刺性的政治事件给物质景观赋予消极的内涵,或者以曾经辉煌但眼前衰败的景象凸显出人类物质文明的卑微。当想到观众们以灭绝人性的方式欣赏角斗士的死去、想到血腥残暴的战争给众人带来的痛苦的时候,他经历着难以比拟的疼痛,他最为厌恶的便是不义的战争带给大地的“血的贡献”。与此相对的,却是他内心潜伏的对海洋的崇拜,他认为海洋是人类力量无法到达的地方,它永恒不可磨灭。

在这样反反复复的强烈对比中, 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人工的排斥展露无疑。 尽管如此,拜伦也并未完全否定人类活动所创造出的价值,虽然在流光的催促下,名位、语言和世界都会消逝。但对拜伦来说,文明与文化是不能够完全等同的两种东西。城市、宗庙等物质文明变成废墟也好,完整存在也罢,都将走向必然的灭亡,无论是暴君或是时间使然。人类的行为活动中的确有诸多令人厌恶之处,但也同时存在着使人欢欣鼓舞的伟大的精神文化,也唯有这些精神上的成就可以同永生的自然一样得以永远流传下去。
编辑:景述村
他很愿意与你交换意见,分享知识,他的邮箱是:law@boundary3.org


本文内容转载自“《西江月》2012(21)”,题目有所删减,为方便阅读,注释和引用均已省去;有少许错别字或语言不通之处均已修正,特此感谢!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作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如有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copyright@cgelrc.com


    关注 全球英语文学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