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学试水“三学期制”,“两学期制”变“三学期制”是大势所趋吗?

 

近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广西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大学决定2020-2021学年试行“三学期制”。...

近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广西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着力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大学决定从2020-2021学年开始试行“三学期制”。这也是广西首个试行高校。
据了解,该校采用“两长一短”的学期设置模式,即秋季长学期18周,上课周数16.5周+考试周1.5周;春季长学期18周,上课周数16.5周+考试周1.5周;夏季短学期约4周,上课周数4周,短学期考试安排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前2-3天。
01


以2020-2021学年为例,三学期制安排如下:

秋季学期:教学周自2020年9月7日起至2021年1月15日止,共19周(疫情原因该学期多设一周考试周,即开学第一周为2019-2020-1学期考试周)。

春季学期:教学周自2021年3月1日起至2021年7月2日止,共18周。

夏季学期:教学周自2021年7月5日起至2021年7月30日止,共4周;考试安排在9月4日、5日。
02


以2021-2022学年为例,三学期制安排如下:

秋季学期:教学周自2021年9月6日起至2022年1月7日止,共18周。

春季学期:教学周自2022年2月14日起至2022年6月17日止,共18周。

夏季学期:教学周自2022年6月20日起至2022年7月15日止,共4周;考试安排在9月3日、4日。

此外,长学期主要开设必修课程、1.5学分以上的选修课程和多学分的实验课程;短学期一般开设重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课程设计、实验实践课程、本硕贯通课程、研修课程、学术讲座以及1.5及以下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等。
为什么有不少高校实施“三学期制”?

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每学期一般20周,大约有4周的寒假和8周的暑假。而“三学期制”是国际高等教育界的通行学制。“三学期制”通过缩短教学周期,增加学期数量,来减轻由于学期过长带来的疲劳,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思维活跃度和敏感度,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

除了广西大学,还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在内的不少高校都已实行“三学期制”。

而关于为何试行“三学期制”,广西大学提到了实施“三学期制”的目的:

(一)长短学期结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一个学年度设置三个学期,分别为秋季长学期、春季长学期、夏季短学期。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课程体系,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为方便学生尽早进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等,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

(二)科学定位长短学期功能,提高学习效能

把三学期制中的短学期单独管理,长短学期分阶段分类型开展教学工作,短学期主要开设重修课程、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践课程、本硕贯通课程等。在短学期开设重修课程,解决重修生因课程冲突无法跟班听课,给他们提供集中精力重修课程的条件;其他课程放在短学期,既有利于长学期集中精力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又有利于在短学期集中学习其他课程和实习等

当然,其他高校短学期的具体实施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厦门大学在暑期由不同学院自主决定小学期的内容,可以是社会实践,也可以是一些专家讲座。中国政法大学开设的夏季学期鼓励各教学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活动,排课形式也会灵活多样,可以多天连排,也可以多课时连排、线上线下连排进行混合式教学等。
“三学期制”的现实问题

虽然“三学期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犹他大学的一项实证研究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相比于“三学期制”下的学生,“两学期制”下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平均绩点。

比如,上海大学的一些学生反映,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习某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否则还没来得及理解和吸收就要被迫上考场,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从2009年开始实行“三学期制”的中山大学,已于2016年重新恢复为“两学期制”。

还有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实行学期制改革后,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预期的高,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比如课程数量在增多的同时,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务部审核不充足,导致课程质量难以保证。不少教师仅仅是沿用“两学期制”时的教学大纲而压缩了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等环节,教学效果并没有变好……
高校学期制改革对策

设置改革过渡期

缩短的教学时间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对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三学期制的意义所在,仅仅是机械地压缩学时,而不根据需求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那么只会造成教师疲于完成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则跟不上进度。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非只是“赶鸭子上架”式地提出强制要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快速适应三学期制带来的改变。

因此,在学期制改革过程中,高校应提供充足的过渡适应期,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理论认知培养:重点不在于教学时间的改变,而在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改进。

同时,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首先取得他们对学期制改革目标的认同,再加强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方法的培养。

实施系统工程

学期制改革并不是只要改变学期时长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完善的学分课程制度,并且相应地改变课程设置、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计划等内容。

除了管理层的推进,自下而上的参与也至关重要:由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反映目前学期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诉求,往往比决策者直截了当地做决定要更加真实地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也会减少政策落地的内部阻力。

除此之外,后勤保障、实验室资源、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对接等建设短学期所需要的资源准备,也均要纳入系统性的统筹规划之中。

因地制宜调整课程

学期制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切割学年的形式,而在于真正响应师生需求,开设出有价值的课程。

一些基础课程可能需要大量知识传授,而研究型课程和实验型课程也各有教学上的侧重点。对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而言,其与短学期的适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在逻辑来把握教学周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科目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获益的最大化。

来源:本文综合自广西大学官网、《光明日报》(靳晓燕)、中国青年报、《西安晚报》、一读EDU(ID:yidu_edu)等。

(点击图片进入☝)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王捷
分享、点赞与在看,至少帮我拥有一个吧~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