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的错觉

 

很精彩吧。...



1

把昨天的直播稍微整理一下吧。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回看一下视频,二维码在下面,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也可以,算是一场脱口秀吧。

从预告那天起,我就一直吆喝“家长一起来看”,把孩子扔在屏幕前,指望他突飞猛进,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说得再好玩,也不可能有游戏好玩。另外,大人在现场,也更容易看出老师的水平。

有些搞阅读培训的,一堂课就教孩子三两句词,然后让他们回去背给家长听,就号称“卓有成效”——如果有大人在课堂里听个十分钟,就知道这钱该不该花了。

我不瞎放什么卫星,也没拍什么穿西装叉腰的照片,咱很老实地讲,一个那么多年,那么多老师都在头疼的事情,靠着我,远距离,在这两个月里突然解决,是不可能的。

写作是需要一定天赋的,而且也不是必须要学好,大多数学得过得去就可以了。我们做的,是埋一颗种子,让他在未来的作文历程中,有可能会用到。

为什么只做流行词?是因为我们在沟通中,发现许多孩子出现了说和写的割裂,而有些老师会说,“你把你平时说的写下来嘛”——我们团队看了看,发现很容易遇到问题——大量的词语并不符合写作规范。他每遇到一个,就会卡一次,卡个两三次,写作便非常艰难。所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至少能让孩子的思路和文笔能更契合一些。

而且,其他的都有人做,这个没人做。

另外没人做的,恐怕就是像我这样“下水”改作文了。

2

每次直播,我都会选择五篇家长来“问诊”的文章,发现他们的典型问题,并选择其中一篇“下水写”——我一直劝家长不要问我“怎么开篇”“怎么概括”这样的大问题,不客气地讲,你未必知道你孩子作文的问题。你干脆把孩子觉得不满意、下笔有困难的文章或者题目发给我。我来看。

明明我提供价值一千块的服务,你还非选择满大街都有的十块钱项目,就很可惜。

有一位家长入群的第二天就反应过来了。扔来了孩子的作文,题目叫《取经》: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特别想学网球,但是父母不同意,说不适合我,所以我又自己思考网球到底适不适合我。但通过几个月的思考,我仍然很想学,并觉得网球适合我。于是我再次去找了父母,他们虽然刚开始说因为我瘦、总是中途放弃、不专心等原因,所以不适合我,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第一节课开始了,我是和好朋友猫猫一起学的。

刚开始教练给我们讲网球的规则和线的作用,我听得很专心,为了牢固记忆,下课后我还沿着所有的线跑了好几圈。接下来我们学习握拍和动作,老师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做,有任何一点不确认,我也不会不好意思,而是把困惑告诉教练,让他帮助我。每次教练教完动作或帮我纠正后,以后我都会趁热打铁,再多练习好几遍,而且课后也很用功,有时间就练动作,有时走在路上都在练。虽然我练得很累,天气也很炎热,但我心里的温度却丝毫不属于天气。这样一来,刻苦加上热爱,我的动作很快就比猫猫好了,所以教练每次都让他练得挥拍次数比我多,我一来为了正好多加练习,二来为了不让猫猫失去对网球的喜爱,就每次都跟猫猫一起,她练多少次,我就练多少次。这样一来很快我们就学到了正手打球,反手打球,发球。我是真爱,因此对网球的热爱,也没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所以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刻苦认真,我跟教练打时更专心致志争取不丢任何一个球,并尽我所能的把动作做标准好看,等猫猫跟教练打时,我便在旁边练习挥拍,只是迫不得已时再去休息。

之后也是如此。

学网球时努力认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慢慢的传到了我今后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学习上成绩提升,工作生活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让我在人生的大道上行走地平稳了不少。

谁又能说这不算取到的真经呢?

有些写作培训班,看到这样的文章,再看看孩子的年纪,就总结一句“有细节描写,但注意重点突出,加油哦小宝贝!”,就完了。

搞什么嘛。

因为这是第一个送来文章的,我就重点讲一讲。咱们一段段看。

取经——这是标题,比较好审,也有范文。有同学说哎呀我没接触过取经的范文啊。你找近义词啊,例如,学习。我到你这里取取经,我到你这里学习学习,其实就是差不多的意思对吧。

再看文章。第一句有个“雷”——“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说到的,“嘴里说得很顺,但写下来就很危险”的内容。

一个你频繁坚持、觉得劲头很足的事情,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还能说服父母,肯定很奇怪。你怎么去找父母说的呢?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呢?常识告诉我们,不可能没有理由,只不过你没有去归纳。我特别想要吃冰淇淋,因为我馋啊;我特别想打游戏机,因为我想感受一下五杀的快感啊,一件你想坚持、并且觉得它是能取经的事情,你上来就说“不知道为什么”,而且还说服了大人,其实是不合理的。

另外,高频出现的“适合”,让语句有点啰嗦。该怎么改?我过会儿做个示范。

第二个“雷”,是“好朋友猫猫”。文章中每出现一个人物,就要给这个人物安排相应的戏份,让他起到一定的作用。你写文章,菜场游记,说我遇到了小明小刚,然后去买菜,后面两个人写着写着没了,你就写自己买菜了,那你就没必要把遇到他们写在文章里了。这就是流水账,无关信息。

那这位同学写的猫猫是不是无关信息呢?

你说它无关吧,肯定不是,确实有一些对猫猫的描写,双方有竞争关系,因为我努力练,所以超过了猫猫,作者很自豪。你说它有关吧,这个猫猫在文章中也挺可怜的,就起到了一个衬托的作用。

其实读到这里,我有一个小疑惑,因为作者说,我是对网球的真爱,那么,超越猫猫,是不是也是我们喜欢网球的一个理由呢?

第三个“雷”是“硬拔高”以及“疑问式结尾”。我们在教应试作文的时候,总是对孩子说要拔高,但拔高它是递进的。打网球这件事情,要到人生的大道上平稳行走,当中隔了太多了。我们要先想想,打网球给自己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是什么。当初妈妈反对的是什么?你自己都写了嘛:身体瘦弱,半途而废对吧,这是两个缺点,那么,经过练习,这两个缺点改正了没有?你得先说这些呀。

最后一句话是问句。从个人经验看,我是不建议中小学生在考试作文的结尾使用问句的。如果读者读了“谁又能说这不算取到的真经呢?”,脑海里下意识地想“我觉得不算”,那就麻烦了。所以,还不如踏踏实实地用一个陈述句。

如果用比较严格的标准,我会认定它半切题,也就是俗称的偏题。例如,对这篇文章来说,《取经》和《我最喜爱的运动》,哪个题目更好?纵观全文,它对学习成长的描述相对不多,对于喜爱的描述占比更大。

怎么改?我下水写一篇。没有炫技,绝不脱离小作者本身的能力。

因为觉得网球运动员特别帅,我就有了学网球的念头。但父母第一时间表示了反对:第一个理由是我体格太差,像个瘦猴儿似的,说不定连网球拍都扛不动;第二个理由是我缺乏恒心,以前学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没几天就放弃了。可他们越是反对,我反而越来劲,架不住我几个月的软磨硬泡,他们终于勉强同意我去试试。

但真站到训练场,拿到网球拍,就觉得“瞎玩”和“真练”果然不一样。更何况,我还有一个竞争对手——我的好朋友猫猫。

我刚兴奋地拿到球拍,准备和猫猫、教练来一番对战,便看到教练忙不迭的摇头:“学网球哪有那么简单,真想学到点本事,得从最基础的做起”。整整两节课,他都没有让我们拿起球拍,而是在讲网球的规则,讲各种线的作用,还让我们背——这和我想象中的网球学习太不一样了,有点像课堂,也有点让我打退堂鼓。

当我有点犹豫的时候,我看到了猫猫认真听课的表情,又想到了爸爸妈妈说我“老是动不动就放弃”的评语,心里想如果这次再中途退出,恐怕这顶“半途而废”的帽子是再也摘不下来了,于是硬着头皮选择坚持。没多久,这种坚持就带来了回报:等我开始挥拍的时候,那些当初的基础学习发挥了作用:我的走位、姿势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教练可能只要两三句指令,我就能明白调整的内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期待的对战依然没有出现,教练要求我不断地练习发球、挥拍,动作看起来简单又重复,但有了之前学习的经历,我意识到这样的重复,一定会对水平的提升有帮助。每次教练教完动作或帮我纠正后,以后我都会趁热打铁,再多练习好几遍,在教练单独教导猫猫时,我也会在旁边继续练习挥拍。在这段网球学习的历程中,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原来,运动场上所有的帅气,都需要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枯燥乏味的练习,就不可能成为一名高手。

如今,我已经“回击”了父母的质疑:学习网球之后,我多少长了一点肌肉;而他们也不再嘲笑我老是“三分钟热度”了。我想,我取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打好网球”这本经,还有“如何看待基础知识”这本经,而后面这本,将伴随我走过更远的学习历程。

其实改的就是六点很实在的东西:

1、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轻易地在作文里写“不知道为什么”;

2、所有的出场人物,只要点了名,就应该有自己的戏份;

3、如果一模一样的词在短距离里要用两遍,除了为了排比,尽量替换个近义词;

4、做总结时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上一个大高度;

5、问句结尾很有挑战,要有十足把握才用;

6、写的时候一定要想着题目。

只说上面这些条条框框,孩子肯定只能傻点头,也不知道怎么落笔。如果我自己直接写一遍,孩子可能就明白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让写作老师“自己落笔”的原因。

3

直播里还聊了聊另外几篇文章。当然没《取经》那么细致,但很有共性。

其中一个共性,是不少家长甚至老师把它归纳到“流水账”里。说哎呀,孩子写的是流水账,一点也不生动,你看看怎么把它变生动啊?

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还真未必是“生动”的问题。实际上它和我开课的初衷很接近——其实这些内容他说给你听,你会觉得很可爱,但为什么写下来,你就会觉得“流水账”“啰嗦”“没重点”呢?

我举几个例子:

1、在长城游览的人真多,我们排了好一会儿才登上长城,登上了长城,导游开始给我们介绍长城。

2、不一会儿,我们走到了烽火台上,在烽火台上看着群山,可美了!在烽火台上看着长城,我想到了几个与长城有关的故事。

3、放假时,爸爸带我去公园,我看到许多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好想骑自行车,可我又不会骑。只要拆掉辅助轮,我的自行车就东倒西歪,好像一碰就能倒。看我这么想骑自行车,爸爸决定帮帮我,教我骑自行车。

……

把上面这些文字读一下,是不是觉得完全没有问题?

但为什么写下来,就有“流水账”的感觉呢?

我们稍微动动笔吧:

1、游览的人真多,我们排了好一会儿才登上长城,随后,导游开始给我们介绍长城。

2、不一会儿,我们走到了烽火台上,在高处看着群山,可美了!当时,我想到了几个与长城有关的故事。

3、放假时,爸爸带我去公园。我看到许多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好想骑。可只要拆掉辅助轮,我的自行车就东倒西歪,好像一碰就能倒。看我这么想骑自行车,爸爸决定教会我。

其实细节描写反而更少了,去掉的就是下意识地“名词重复”。在我们的日常表达里,这种重复是很正常的,但在写作中,它就需要精简,或者合理使用代词。

不然,一种流水账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字数是够了,但文章却很难读。

我看到了不少希望能改改“流水账”的稿子,发现超过一半,都有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它并没有真的流水账,也是有重点的,只不过这种词汇重复的表达习惯,把那些优点给掩盖了。

另外我还分析了一篇《假如我会72变》,和实在忍不住点评了一篇可能老师没改好的作文。大家可以在直播回放里收看。

另外有些家长还把孩子的读书笔记啊,日记随笔啊发了过来,这里我做个提醒:

其实读书笔记、日记随笔这样的内容,只要孩子愿意写,自己能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就足够;三年级以下的小孩子,只要言之有物,不大量使用拼音,就是好事情。不是每篇文章都要维持高质量的。胡适不也写“今日打牌”不是么。

别吓着他们。我们一方面得让孩子服气,另一方面,也得呵护他们写作的意愿啊。





点阅读原文=全家共听


    关注 灰鸽叔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