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连外卖都偷,这个社会还有底线吗?

 

不会有人偷外卖本应是社会良知的底线。...



南京有一名牌大学生偷了十几次外卖被刑拘了。

有人疾呼:大学生吃不饱,偷外卖,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我觉得这尼玛喊反了。

「路不拾遗」经常出现在经史子集和老年人的嘴里,我们年轻人是不信了。但我们依然放心把外卖放在一楼大厅、传达室、保安室。因为,「不会有人偷外卖」是社会良知的底线。

我们的共识,实际上也是贼的共识,否则那不能称为「共同的底线」。我们相信这个社会再差也不会路边放个外卖就被人偷了,贼也认为偷个外卖算什么本事,电瓶车它不会香吗?

那么,有人连续偷十几次外卖,就是对社会良知底线的十几次重创,也是对「地下江湖规则」的大肆破坏。

所以,「偷外卖」算什么社会的耻辱啊?我们社会人绝不背锅。「偷外卖」恰恰是「偷界」的耻辱。

《庄子》有云:盗亦有道。绿林有「三不偷」的古训:不偷凡人、不偷老弱、不偷正经生意之人。

点外卖的人都是什么人?没时间正经吃饭的人,绝非大富大贵之辈。甚至大公司的职员都算不上,BATMD哪家食堂不比外卖好吃?

你偷弱势群体的外卖,他们只能冲外卖小哥发火,外卖小哥业绩分被扣,小职员饥肠辘辘一肚子气,影响全天的工作。

大学生可怜?你引起的底层互害就不可恨吗?

老一辈时评家有个坏毛病,那就是「套路化写作」,大学生走了窄道,那一定是社会救济不够,让读书人干下流事,是群体之耻。

这种套路颇能赢得一些叫好,因为赞同的人,通过「赞同」的行为,仿佛就撇清了干系,成了围观「群体之耻」的局外人,完成了道德的自救。

我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万象世界,哪有一定之规?

「道德的滑坡」要建构在当事环境的合理性上,才能引发公众的同情。从现有资料来看,我不认为那个大学生,就非得要通过「偷外卖」才能解决温饱问题。四肢健全者,完全具备谋三餐充饥的基础能力。

他毕业了,属于脱「产」考研,板子也不能打到高校贫困生救济制度的屁股上。

整个事件看下来,我恰恰觉得是大学生利用了「社会良知的底线」。我们朴素的认为外卖不会被偷,被偷了也自认倒霉。大学生则认为,顺手牵羊拿个外卖,不会有人报警吧?顶多算吃白食吧?你看我偷了那么多次,不也啥事没有吗?

你看我毕业了,一心准备考研,生活费都是辍学的姐弟提供的,吃饭就是最大的支出之一,我把这钱省下来了,日子不就宽裕多了吗?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讲,也存在「致瘾性偷窃」的可能,有人就是偷那些价值极小的东西,来满足自我心理的缺失。你经常会看到一些社会新闻,什么名牌大学学生,酷爱「珍藏」女生内裤,什么某CBD金领专事超市偷方便面。

大学生偷外卖,不是社会之耻,却有可能加重了社会运转的成本。以前,小哥打个电话,把外卖放下就走,完成合约确认环节,我们忙完手头事再拿上楼,这个流程是非常自由且高效的。如果因为大学生偷外卖这个事,小哥需要当面与你确认,你拿外卖需要提供身份资料查验,那实在是繁冗不方便。

有些受损风险并不高的商业服务环节,维系双方关系的就是「良知底线」,是彼此默认「大家都不会那么做」在起作用。

所以,这个新闻的警世意义,不在于落入「社会有罪论」的陈年窠臼,而是提醒世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次刻意拿不属于自己的外卖,也叫「窃」。

大众在不必要的地方提高戒心,增加付出成本,这才是「大学生偷外卖」的真正之恶啊。

思考题:你觉得大学生偷外卖是谁之耻?你还可以看:

人造天才喝茶抗癌,快递小哥积分落户


6月最后一天我见到了咪蒙

呵呵,又有一个朋友去广州买房了


    关注 三表龙门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