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设计师谢柯,“盗”一点理想,再装进设计里

 

⛰️...



在外人眼中

这更像是一种“舍弃”。

一线城市信息、机会和资源的密度非重庆可比,谢柯的才华本应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但在他的价值排序里,比起外在光环和缤纷的选择,“生活”才是唯一不可舍弃的,只有“生活”舒服了,“设计”才会自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又未尝不是一种“获得”。

圈内人认知谢柯,大多是通过他屡获大奖或广受关注的设计项目,诸如既下山·梅里、既下山·重庆、云南自宅等。









▲ 既下山重庆呈现了东方精品酒店的独有特质:一种在酒店、公馆及家之外的第四种状态

在他的视角中

“在地”是空间最大的魅力之一。

“我理解的‘在地’,不是符号化的,而是在地的精神气质和我想在设计里说的东西。比如做既下山·梅里之前,我去过藏区很多次,但是我希望这个酒店在卡瓦格博神山面前,是谦卑的,内敛的,有神性但不是符号化的,所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做,让人在空间里产生‘内观’,或者所谓的‘放下’”。





▲ 既下山·梅里,光线、水流、空气、天然材质的运用和得宜的空间比例总是带着一种沉静、耐人寻味的诗意和足够的留白,并如同会呼吸般,在不经意间与身处其中的人产生对话。
圈外人知道谢柯,不少是被他在《梦想改造家》里的温暖细心圈了粉。
▲ 谢柯在《梦想改造家》里为五代同堂的家庭改造房屋


这位温和内敛的胡子大叔,总是忙前忙后,能构思也能动手,既考虑到每个人对空间的需要而尽力平衡,又能记住每个人的喜好并努力不让期待落空,最终换来委托人的“如愿以偿”,这背后离不开的,不仅是精绝的设计手法,更是一份“共情”和“懂得”。





▲《梦想改造家》谢柯改造后的老宅
 默契因手而生,温度无可复制 


谢柯的性格就像他设计的空间一样,温暖含蓄,带着亲和力。

少有人知道,在进入四川美院油画系之前,他当过几年钳工,因此对“动手”有着格外丰富的情感。从美院毕业后开始接触设计,帮设计公司画效果图,由此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
▲ 谢柯的设计和本人一样,时常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熟悉的朋友们会亲切的叫他一声“胡子哥”。


用手、用绘画进行表达,直到今天仍是他的习惯。而最初做设计时合作的那批师傅,一转眼也跟了他二十多年。

时间让彼此建立起足够的默契。

师傅们可以在保证施工品质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在工艺层面给出自己的见解,共同扩展一个项目施工的可能性、打磨细节,而不是“听凭设计师做主”。



谢柯可以叫出团队里每一个师傅的名字,也乐于在工地的现场参与每个细节的反复斟酌。每当自己的作品面向公众时,他也会格外强调师傅们在项目中的用心和不可替代的意义。









油画专业的教育背景丰富了谢柯对美的直觉和感受,具体到施工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的对话,常常能带来“灵光一现”的时刻。
▲ 谢柯在施工现场与工人沟通


在既下山·梅里酒店的设计中,为了展现在地文化而又不流于形式或过分直白,谢柯选择将一些藏地文化纹样打印在丝绸面料上,在现场与工人进行拼贴组合,施工好后觉得缺了些什么,最终选择在丝绸上进一步进行油画创作,油画笔触夹杂着丝绸布料的肌理,让这个符合媒材的作品呈现出灵气和温度。
▲在既下山·梅里酒店房间里,谢柯用廉价的竹条拼接成出来的墙面,并用暗色的颜料处理,有一种拙朴感。

这种充满“手工感”的施工方式

不仅挑战时间,也挑战预算。
▲墙面上的壁画含蓄地表达出香格里拉的藏地文化


但每一块用心打磨的材料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美感,是工业制造无法复现的。而每一次对寻常材料的探索和再运用,也跳脱其给人的常规印象,赋予了它们再一次发光的生命力。




▲ 既下山·梅里,天气好时,可以远眺梅里雪山
材料价格有高低,而美无贵贱。谢柯能看见、能摸到寻常人容易忽略的美,并愿意以一种温和如春风细雨般的设计,将这种美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像“直觉”一般难以形容,却贯穿他设计的始终。

这种直觉格外符合他曾经引用过、建筑师中村好文的一句话:
设计是用心生活的副产品
当初无法适应北京的生活回到重庆,安于山城一隅的轻松自在,身处城市的氛围、也不觉间影响到他对设计的表达。

无论是书店、酒店、瑜伽馆、餐厅还是售楼中心,出自他手的设计似乎少有“冲击感”,而平添了情绪和温度。
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在他设计的空间里,你总能看到足够多的留白,温暖可触的老家具、柔软的织物,饱满健康的绿植,和不愿被一扇扇窗割舍掉的风景。



▲臻瑜伽
一面墙可能要打磨数月才透出丰富的肌理,一张木桌也许经数十年才沉淀出温润的光晕,一扇窗的位置可能需要数日观察光线的走向和倾角才最终确定,而一棵树在未来生长和变化的可能,也被装进了设计最初始的愿望里。
大和小、轻与重、主与次,在他的视角里被重新打乱,而唯一不变的轨迹,是“生活”的初衷。

在他设计的空间里,

你或许不易“被震惊”、“被倾倒”,

却很难不“被温暖”、“被融化”。

也是基于“生活”的本质,每开始一个项目时,谢柯会首先尽量让自己与委托方互相了解,思考身处空间中的与空间相处的方式,而不是自大地用自己认为适合的材料,砌造出一个所谓“风格”的家。




谢柯大理自宅
依托个体记忆与生活方式,家才具备了不可替代的潜质。而因为使用空间的对象始终是人,因此相比那些抓人眼球的新鲜科技和智能方案,他更愿意接触和打造一种“可触摸”的生活。

“科技让很多人的生活退缩,

我觉得应该在家里保持一些原始的状态。

相比自动窗帘和感应灯,

我更喜欢让人的双手来打开和使用空间。

当你的手去拉窗帘时,可以感受到织物的肌理。

当你家里有客人来,

你知道每个房间的灯分别在哪,

而不是依赖各种冰冷的标签来识别。

家的设计不该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

它一大部分的生命来自生活其中的人。

很多时候需要‘先想象人在里面怎么待着,

再开始做设计。

而当你把‘体验’和‘感受’放低的时候,

空间的生命力就会弱一些。”







▲正在动工的夕上·双廊酒店
自初心始,延展出诸多可能
谢柯对待工作的方式和他对设计和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

2008年,他与搭档支鸿鑫一拍即合,一同建立和经营现在的公司——尚壹扬设计。十余年间大大小小的项目覆盖大半个西南地区,涉及酒店、餐厅、不同业态,团队也不断扩张,成长为80人的成熟团队。
▲ 谢柯与伙伴支鸿鑫
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谢柯笑言:“我们公司没有商务,没有市场,任何事情都是我们俩亲力亲为。”


▲ 跟建筑师
好友
王驰合作的夕上·虎跑1934项目
作为团队设计的核心,许多人找上门都是冲着谢柯的名字和对他设计诠释的认可。而在谦逊和好脾气之余,谢柯会亲自挑选和对接每一个项目,遇到气场不合的业主也会果断中止合作,因妥协下的设计必然无法是全身心的表达。
随着设计履历和过往项目的一点点积累,谢柯和他的团队也逐步构建出一套关于物与空间的审美体系和选品标准,并基于此,在重庆和杭州两个城市分别开出家具集合展厅——壹集。

从大件的家具到小巧的香氛,壹集的展厅里充满了谢柯式的审美表达——蕴藏时间感、低调内敛、质地拙朴、可日日与人相处,包含工匠之心。





▲ 壹集重庆
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众设计家具和老家具、植物、织物、艺术品、手工艺品被揉合在一个个更接近于“生活”的场景里——起居室、卧室、客厅,让人得以一览使用者与物之间本真的关系,身在其中仿佛成为某个“家“的访客,而不以品牌或单价为冰冷的区隔。

秉承着“生活远比设计重要”的相信,谢柯在团队扩充和培养也尤为注重“生活”和“感受”。作为一个以空间设计为主的工作室,招人时却并不看重设计经验,而是关注一个人的见闻、感受、喜好,以及气场是否相合。




▲壹集杭州展厅
更多时候,谢柯愿意把生活和旅行当作设计的养分。他重庆的办公室离家步行可达,办公室的设计也像家一样轻松自在。而他鼓励团队开拓视野和成长的方式,也是带领团队成员去世界各地的新酒店、餐厅,看真正的大师设计,比如他喜欢的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和杰弗里·巴瓦。
▲建筑师巴拉甘设计的吉拉迪住宅与巴瓦的斯里兰卡住宅
▲ 团队的外出游玩照
不想当厨子的DJ不是好设计师


奉“生活”为设计源泉的谢柯,乐于与让自己舒适的事物在一起,比如美食和音乐。
▲ 重庆格外小屋的音乐活动
▲gaagaa餐厅开业时邀请的乐队演奏


Mark Knopfler和许巍陪伴了他的青春,或勾起儿时记忆,或曾给他力量。他喜欢去世界范围内的各大音乐节,而每天工作回家不管多晚,也都会留一两个小时给自己,听听音乐、翻翻书,把一天内的思绪沉淀整理一下。

“这个时间对我很重要”。

▲招猫逗狗做音乐的日常
谢柯说,如果不做设计师的话,自己大概会当一个厨子。他的微博名字“厨师大盗”也似乎带着些反叛地,在讲述着这一点。
不过如今,“设计师”和“餐饮经营者”两个角色俨然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他在设计的世界里“卡住”,或是感到疲惫时,做菜就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2016年,他在重庆金紫山开了第一家餐厅——格外小馆山顶顶店,将他喜欢的事物:美食、植物、音乐、家具、艺术品、轻松的社交活动融合在一个空间中,并一点点与团队磨合、不断吸纳新鲜血液。
▲重庆格外小屋 山顶顶店
2018年四月,格外小馆的第二家店——屋顶顶店开幕,位置就在壹集展厅的顶楼。平时有空他就待在门口圆桌的位置,像“大堂经理”一样观察来来往往的人、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与空间互动的关系。

开幕派对选在玩笑般的4月1日,结果无预计地,大几百个人慕名而来,挤满了顶楼空间,“屋顶顶”的出现一下子成为城中热事。


▲重庆格外小屋 屋顶顶店
今年新开业的gaagaa餐厅,是一个川渝人听了会懂的名字,意味着“肉嘎嘎”,有酒有肉、有音乐、有老友,这是谢柯寄情在gaagaa餐厅的念想。







▲ 谢柯负责餐饮运营部分的团队
如今,格外小馆已经有“山顶顶”、“屋顶顶”,加上新开的gaagaa,共三家分店,每家都有各自的特色。



▲新开业的gaagaa餐厅
生活中谢柯自己也爱研究料理,旅行时更是对当地的菜市场和餐厅充满探索欲。他说在纽约,即便只是一个餐厅里的一个年轻服务生,也能自然地和食客谈天,娴熟地在头脑中记下客人点的单,客人和服务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







▲gaagaa餐厅的一些美食


而他在建立自己的餐饮运营团队时,也更愿意找一些有想法、有好奇心,真正热爱食物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甚至还有考古专业的。大家一同研究菜单、策划活动、布置空间,营造出舒适轻松的氛围。
▲餐厅后厨


从酒店、住宅、瑜伽馆到餐饮......,如今谢柯仍在不断的尝试、改变,下一个项目将作为建筑师,将第一次落地在长城脚下,这也是他十七岁时的梦想。这次他会因地制宜打造一套村落酒店,从理解在地文化的角度,将人性化设计的温度予以由内到外的展现。


▲谢柯与阿那亚新合作的建筑项目,坐落于长城脚下
从设计师到建筑师,从青葱少年的梦想到中年的圆梦时刻,未来谢柯新项目,值得更多期待。
策划:Tyra
撰文:凌敏
新媒体编辑:大野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深挖这对因圣罗兰博物馆一炮走红的宝藏设计组合
传奇建筑师Piero Lissoni的弟子,这对夫妻档背后的设计秘密是什么?


    关注 IDEAT理想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