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钟扎心短片《抱歉,这就是生活》刷屏:成年人的生存真相,藏在终局思维里

 

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




文/樛木    编辑/MBA智库琉琉


最近,一条关于80、90后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

在视频中我们能看到多数人的影子:看不到未来,一眼望去,就是一生。

拜厄特在《巴别塔》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撑过去一天,再撑过去另一天,这究竟算什么样的人生?”

“很多人的人生。”

第一拨80后已经40岁,第一拨90后也已经30岁,他们缺乏确切的方向感,闷着头与生活死磕,拼命活成了普通人的模样,不再有勇气谈梦想。

曾鸣教授曾提出一个词,叫“终局思维”指的是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从终点出发考虑问题,来决定你当下的选择。

而关于“终局思维”,印象最深的是一篇来自澳大利亚临终关怀护士布洛尼·瓦尔写的文章,她对那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病人进行了采访,提问他们人生最遗憾的、希望有机会重来的事。

当被问到,如果人生重来一次,希望会有哪些改变的时候,答案总是出奇的一致:

我希望能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他人的期待生活;

我希望没有那么拼命工作……

领悟这些站在终点的人的思考,是校正我们当下行动、平衡生活步调的不二法门。

用终局思维缓解中年焦虑,最重要的在于以下三点:


1
成年人要努力工作,
更要努力生活
布洛尼·瓦尔在文章中说到:“几乎每一个我照顾的病人都会这么说。他们后悔总是把大把的时间留给工作,却冷落了自己爱的人与爱自己的人。”

最近的热播剧《三十而已》,讲述的就是三个90后的不同生活状态,其中引起观众共鸣最强烈的就是王漫妮这个角色。
王漫妮是一位职场精英,在上海高级奢侈品门店做柜姐。虽然只是一名并不起眼的销售,但她的业绩非常突出。

王漫妮从初级销售做到高级销售,并且在高级销售的岗位上做了3年,是名副其实的销售王。

她在距离自己30岁还有两个月,对店长作述职报告的时候,向店长表明自己的心愿,期望在30岁之前晋升为主管,为此她会尽全力拼业绩。
热播剧《三十而已》


为了能等到VIP客户,她坚持不喝水少上洗手间,还常常憋尿,最后因为急性肾炎昏倒在出租屋内。若不是当时恰巧和妈妈打电话,判断出她可能出问题了,帮她叫来救护车,她有可能昏死在出租屋内也没人知道。

对于成年人来说,艰难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太容易,成年人的世界很少有容易二字。

像视频中所说:“付出多过回报是常态,太拼的人,未必一生太平。”
这批成年人为了达到给自己定下的“不平凡”的标准,而丧失了对生活的选择权,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身体。

截然相反,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却说:“我觉得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最终一个人的目的还是要好好活着、活出精彩。”

2008年,张颖创立经纬中国。初创时期,张颖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能否抢到好项目至关重要。

为了抢到好项目,张颖一天工作15个小时,凌晨一两点下班几乎是常态。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经纬团队看到项目就像“饿狼”一样,听到一点点风声就拼命去抢、去追。

然而,即使是工作这么拼命的张颖,也并不认为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来。

张颖不仅自己认真生活,还带着经纬团队一起。在2017年,张颖带领团队开始做“经纬出行”,他骑着摩托车和伙伴们频繁出行:越野、徒步、骑行、探险……

无法生活好的人,长远来看,不可能做成事。


2
行至中年,
别活成“虚假自我”
曾看过一则新闻,杭州市一名31岁的男子,写下一封遗书后在屋内烧炭自杀。

因其三年前辞职后一直没找到工作,为了让父母放心,每天早出晚归假装在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不断催婚,他不得已又编造出自己已有女友的谎言。

因为承受不住这样的双重压力,他选择了自我了结,幸而抢救过来,才避免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没有前行的意义与方向,注定庸碌无为,找寻不到自我的价值。

“三十而立,立的是家庭和事业”。不知何时,这句话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成年人背负家庭的期望,疲于奔命。

衣着整洁,带着黑色公文包,急匆匆的上班,又急匆匆的下班,每个人都重复着自己的工作,不是在上班路上,就是在工作中,这大概是日本上班族的普遍状态。日复一日,多数人如同行尸走肉般应对着每天同样的工作。
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


对于日本上班族来说,加班是最日常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在日本的街头经常能看到很多穿着考究的人睡在公交椅、地铁站上,因为没有时间回家,以及抗拒回到家里所要承受的更重压力。

看起来忙忙碌碌,在压力的捆绑下,盲无目的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


《不会忙等于白忙》一书中说:“忙不是目的,目的是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所以不要每天都是在白忙,既然忙了,就要有忙的结果,只忙没有结果是浪费生命。”

努力与忙碌不同,努力应该是有目标的自觉奋斗,而忙碌则是毫无目的地被人拖着走。

有目的性和方向感的人,不会让自己淹没在忙碌中。偶尔停下脚步,给自己多一点休息时间,更加积极地迎接生命中的挑战。


3
与自己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今年49岁的北京理工大学状元学霸姚远,在新冠肺炎期间上海警方的采集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时,在一个荒废很多年的拆迁房里被发现。

民警找到他的时候,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问他来自哪儿,还有什么亲人?他也已神志不清,回答不出来。于是警察将他带回派出所查证。

查证后的结果令人不可置信,这个流浪了12年住在窝棚里的流浪汉竟然是12年前失踪的状元学霸姚远。

警方在进一步确认身份时,得知了姚远这十二年的经历。

姚远从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二一四研究所,成为一名科研人员。2003年,为了追求自己更成功的人生,他毅然辞职到上海逐梦。

姚远认为凭自己的天赋,一定可以到一家大公司大展拳脚。然而上海的竞争非常激烈,他一直没有碰到合心意的工作,屡试屡败,换了好几份工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上海作为金融大都市也受到了波及,经济形势惨淡,姚远失业了。

曾经的状元学霸,科研精英,来到了上海,也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普通人。多番打击下,姚远决定不再找工作,也放弃了自己,开始流浪生活。

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心怀抱负,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日趋平凡的我们来说,如何化解平凡成为一种不甘,最后不甘平凡最终回归平凡。

《终结的感觉》中说:“根据平均数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

平凡不代表平庸,不代表止步不前。只有渐渐学会接纳自己,保有对梦想的偏执,更加从容地面对明天的挑战。
写在最后


王小波说:“人到中年以后,才会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你已经一无所有了。”

人到中年,虽未曾老去,却不再年轻,淹没在忙碌中,充满对未知生活的恐惧。

那些在终点站的病人,最大的憾事之一就是:没有多陪伴家人、朋友。用终局思维来看,“陪伴”是缓解中年焦虑、重获呼吸感的最好方式。

最后附上《抱歉,这就是生活》全片:



愿你像视频中说的:有一份陪伴一直在家,在等你回家。
-THE END-
● 作者:樛木(MBA智库专栏作者)。时间的老伙计,讲述时间的自媒体人。本文由MBA智库(mbalib)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MBA智库好文精选:

 越有实力的人,越懂得自我营销

B站高赞演讲:你浪费的那10年,究竟能和别人拉开多大的差距?

黄峥卸任拼多多CEO:26岁陪巴菲特吃午餐,40岁位列中国第二富豪,他到底凭什么?

 “特殊人才”李佳琦落户上海、“快递哥”获奖100万:所谓「扭转人生」,不过是因为这一点



左手点赞,右手在看,你最好看


    关注 MBA智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