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IPO居然被骂:“大”怎么成了原罪?

 

“蚂蚁”虽小,但是可搬大象……...



股市上从来不缺预测一切的“股神”。

在A股市场近期迎来调整之际,各种对后市的预测声不断——“牛没了”、“牛就没来过”,“见顶论”、“新起点”, 观点对立,且都言之凿凿。

众声喧哗中,全球最大的独角兽蚂蚁集团宣布计划A+H两地上市。鉴于蚂蚁的体量,或将创下A股史上最大的IPO。消息一出,舆论上便又出现了大家伙IPO预示牛市见顶,“蚂蚁上市股价即是巅峰”、“割韭菜的来了”、“抽水效应”、“吸血”等股评,这些股神们的评论还有模有样的摆事实,讲道理,让很多炒股的人看到后成了惊弓之鸟。

事实真的如此吗?“股神们”看似言之凿凿的预测和举证有事实根据吗?让我们来做一番还原和举证:

0

1



真相一:投资互联网巨头的都赚翻了,蚂蚁将是A股第一家真正互联网公司

蚂蚁集团是家好公司,结论毋庸置疑。

但蚂蚁上市后是不是值得投资的好股票,我们先不下结论。来看一组数据:

2004年,腾讯在香港上市,发行价每股3.7港元。2020年7月27日,腾讯在香港的收盘价是520港元: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发行价每股68美元。最近一个交易日,阿里在美股的收盘价是每股250.86美元:

2018年,拼多多在美股上市,发行价每股19美元,最新股价每股84.44美元:

2018年,美团点评正式在香港挂盘上市,IPO发行价每股69港元,目前股价在190港元附近;

……

中国互联行业的领跑者们在上市后股价最高涨幅超过140倍。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情形也差不多。1997年,亚马逊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发行价18美元,如今的股价是当时的167倍;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004年上市时发行价为85美金,如今是当时的18倍。

从2009年3月到今年3月,美股历史上这段最长时间的牛市就正是由以苹果、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和Facebook(“FAAMG”)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主导。

虽然巴菲特没有投资互联网。但那些坚持投资互联网巨头的投资者们都获得了巨额回报,可谓赚得盆满钵满。当然有人说,也有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投资折戟了,比如乐视,比如P2P公司。事实是,跟互联网巨头比起来,这些要么是伪互联网概念,要么是炒作出来的噱头。

而蚂蚁,一旦完成IPO,将是A股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巨头,是稀缺品种。

0

2



真相二:巨头上市股价即是巅峰?放长了看能让你悔青肠子

有预测认为,蚂蚁上市股价既会是巅峰,投资者如果跟进的话会被割韭菜,顺手还举了中国石油和阿里巴巴的例子。做这些预测的人认为,一切都在马云的筹划之中,等他公司成熟后,拿去上市圈钱,然后让股民接盘当韭菜。

48元的中石油是中国股民心中永远的痛,至今仍有无数散户站在高岗之上,举这个例子还勉强说得过去。为啥说勉强呢?中石油是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高增长性完全不一样,所以要对比也只是勉强。

用阿里巴巴当例子,就纯属胡说八道了。阿里上市后,虽然股价经历过下跌,但几年来股价相比发行价已经涨了三四倍,完全没有出现上市即巅峰的情形。事实上,没有股票上市后就一直在涨,大多数股票都是震荡上行。

强如腾讯,上市不到一个月,也曾跌破过发行价;京东上市后,也曾屡次跌到逼近发行价;美团上市后,跌跌不休近半年……这些都没妨碍他们的价值最终被市场发现。所以所谓的上市即巅峰,多是截取了某个片段真实当作全面真实,如果你信了,那就丧失了真正在市场上抓到牛股的机会。

0

3



真相三:A股容量足够大,吸血?有了优质的定海神针你还怕啥。

中芯国际上市导致大盘大跌,蚂蚁这样的大象上市后,会对A股形成抽水效应,再度导致市场大跌。这种预测,也是典型的似是而非。

首先,中芯国际的上市真能导致市场大跌吗?这个很可能是另一种“丁蟹效应”,不信你看中芯国际上市后,大盘并没有出现连日持续下跌的状况。如果大家伙上市,股市就会扭头向下,那么已经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平安、贵州茅台……这么多大家伙的A股这些年是不是应该一路向下才对。

更何况,按今天A股的容量,一两个大规模IPO何足挂齿。A股的日交易量已连续近一个月都超过1万亿;今年新募权益类基金已经超过1.4万亿;市场上百亿规模基金频频出现……这一切都说明,A股市场上并不缺钱,缺的是好标的。这一点《人民日报》也曾发文说过,“股市涨不上去不是股票发多了,是好企业太少”。

确实,大体量的优质企业入市会在短时间会吸纳大量资金,短期内股价出现波动。这是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绝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情。一个大块头下海,必然溅起更大的浪花。但从长期来看,优质的大体量公司将是股市的“定海神针”,反而有助于减小市场的波动。

0

4



真相四:蚂蚁成熟了吗?它是一头快速奔跑和进化的大象

蚂蚁集团也远没有显现出舆论中所说的“成熟”迹象。

虽然财务上蚂蚁集团一直“不差钱”,据路透社报道,蚂蚁集团2019年蚂蚁集团营业收入1200亿元,净利润为170亿元。但不意味着蚂蚁不需要融资,毕竟蚂蚁的天花板远远没有到来,他还有科技和全球化两大领域需要继续加大拓展力度。

这些年来,相信很多人看蚂蚁集团的眼光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支付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巨头——生活服务开放平台。蚂蚁战略一直在升级,他的身份角色一直在不断进化,所以当下的蚂蚁并不存在成熟一说。

可以类比的便是阿里巴巴。在2014年阿里巴巴IPO时也曾出现过类似的评论。有人把阿里巴巴看作是一家进入成熟期的互联网电商,上市为“割韭菜”。而后,大家发现,阿里巴巴不仅仅是家电商公司,它有新零售、云计算,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生态,阿里这头大象一直在持续高速增长。

因此千万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传统企业的眼光去衡量阿里、蚂蚁这样的新经济巨头,否则就会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


    关注 金融行业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