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破300万!研究生人数爆了,保障培养这所“双一流”高校有高招

 

研究生扩招,还需把好培养质量关。...



研究生扩招,还需把好培养质量关。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宁昕向我们分享了该校研究生培养的“四个一”质量工程建设,以及今年首次发布的《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报告》。

“考研热”连年升温。

从麦可思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全国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由2015届的13.5%增至2019届的15.2%。其中,“双一流”院校读研比例远超地方本科院校,2015届两者差距为16个百分点,到2019届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17.8个百分点。

从毕业生读研的动机来看,因就业难暂时读研的人群占少数(17%),“逃避式考研”并未成为趋势,更多的毕业生对读研有着更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分别有52%、49%的毕业生因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需要而读研。另外,有51%的毕业生因为想去更好的大学而考研,且这一比例较前两届(2017届、2018届分别为40%、45%)上升明显。

在读研择校方面,相比于学校的品牌和地理位置,所学专业的社会声誉起的作用更大。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有36%的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报考专业的声誉,分别有24%、20%的人群最关注学校的品牌和地理位置。“优选专业,再选学校”是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研究生院校的优先级顺序。


扩招更应把好质量关


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2020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拟增招18.9万人。“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集成电路、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硕士研究生扩招,高校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地处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不仅是我国首批招收研究生和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校之一,还是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在与麦可思研究谈到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影响与挑战,采取哪些举措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时,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宁昕坦言,“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缓解了学校多年来招生‘吃不饱’、指标‘不够分’的问题,尤其是给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亟需建设的学科专业带来很大机遇。不过,规模扩大后如何严把质量关,保障培养不‘注水’,学位不‘贬值’,推动研究生教育‘上水平’,也是学校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据宁昕介绍,西工大一是严把培养过程质量关从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上着手,对招生录取、课程教学、开题和中期检查、毕业等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进行梳理,把好每个核心环节的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机制上下功夫予以破解。另外,学院和学位评定分会要加强对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寻找解决方案。

二是建立质量保证长效机制,包括构建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培养质量的多层次、全方位监测及评估;健全培养过程内控机制,通过改革评教指标体系、重塑评价方法、丰富评价方式、注重结果反馈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督导新模式,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是抓好导师队伍建设基于导学关系的数据反映出导师在履行职责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西工大会继续健全导师遴选、导师培训、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等制度体系,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真正落实好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

四是优化研究生指标分配机制,指标分配要体现改革导向,要统筹均衡现有导师研究生指标,为有学术潜力的青年教师配备研究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设计建立研究生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科研团队和教授确因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或科技攻关任务,需要申请增加研究生指标,额外增加的指标要给学校支付一定的资源使用补偿;建立惩处机制,及时扣减因育人职责履行不到位导师的招生指标。

五是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明晰学生、导师、学校的责权利,构建起“助教、助研、助管”体系等研究生奖助体系,对积极工作的研究生,应该适当提高待遇。


质量保证的“四个一”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工大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使命。“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本任务的认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一流的重要标志。”在该校2019年的人才培养大讨论会上,汪劲松校长强调说。

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西工大研究生院于2017年起成立质量办公室,专门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构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四个一”(一个体系,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份报告)质量工程建设。

“一个体系”是指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指标体系,开展研究生评教工作和教师自我评教工作;制定《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规范研究生教师行为规范。

“一个平台”是指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的信息平台建设,统筹治理研究生教育数据资源,全过程、多维度对研究生教育数据进行分析及深度挖掘,建立培养过程及质量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分析机制。

“一支队伍”是指建立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加强督导和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制定《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条例》,明确督导目标、原则、工作内容、程序、进度和要求。组织督导全面参与线上教学和学位答辩工作,发布督导工作周报月报,形成意见反馈、落实改进闭环工作机制。

“一份报告”是指发布《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报告》,开展研究生满意度、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及毕业生质量等调查、分析工作,形成质量调查工作体系。

“质量报告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责任说明形式,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已经势在必行,也是完善社会问责,保证教育利益相关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同时,发布质量报告也是学校对自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自我诊断和自我评估,是展现研究生教育现状和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今年首次发布的《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报告》,宁昕如是说。

据宁昕介绍,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宏观层面对比西工大与全国的研究生招生、在学研究生、导师、国际交流以及学位授予规模、结构和发展(增量)数据,直观地反映、监测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状态;第二部分,微观层面,基于海量数据对西工大各学院研究生生源质量、教学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导师规模结构、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科研成果、国际交流质量、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横向系统对比分析,反映各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第三部分,基于满意度调查和招生、培养、毕业生质量调查数据,分别撰写了《2019年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满意度报告》《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滞学现状调查报告》《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报告》《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研究生质量追踪调查报告》,从中抽取了部分有价值的内容呈现于总报告中,反馈教情、学情状况。

“报告发布后,在全校、国内同行和兄弟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标志着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迈向数据监测、实证研究和调查分析的新阶段。”宁昕谈到。目前基于该报告中的数据,西工大研究生院组织了与各学院“一对一”的专项质量分析和研讨,希望通过对各学院的数据梳理和分析,不仅使其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现状和差距,同时希望能够为学校领导层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为教学改革提供决策支撑
建立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是《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国家文件中明确提出的要求。

谈及西工大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有哪些特色做法时,宁昕表示,学校从现代治理理论出发,在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构建了一整套围绕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体现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1234”质量监测体系。

另外,通过宁昕与我们的分享可以发现,“调查”“报告”是他提及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据了解,西工大非常重视对硕博毕业生的调查,在宁昕看来,毕业生调查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准确、全面地了解研究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状况,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翔实完备的参考意见,而且研究生的发展情况直接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能够从中找出学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管理的闭环。

“我们在做毕业生调查的过程中,主要关注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各项培养环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导师指导过程是否满意、有什么改进需求,在校经历对各项能力素养的影响,对母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对就业现状是否满意,职业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其中对于博士毕业生,尤其关注毕业后参加过国家或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的情况,继续从事学术或科研工作的情况,博士学历水平与职业需求是否匹配,博士生对课程、导师指导、科研训练等环节的满意度评价等内容和指标。”宁昕表示。

他认为,相关调查数据为学校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此宁昕举例分享道,有数据显示,毕业的研究生对在学期间的教学满意度较低,因此近两年西工大启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强了课程体系优化,使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宁昕还举例分享道,西工大会逐一向各学院进行调查数据的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有数据显示,某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反映出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成效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偏低的问题,因此建议该学院修订培养方案,深入调研和收集企业、用人单位的建议与需求,优化培养环节。

宁昕期望,通过全面的调查结果和客观真实的数据,为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支撑。

(点击图片进入☝)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王慧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谌超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