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让孩子自己选择“问诊作文”?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能取代的事情终究越来越少啊。...



1

到今天为止,《神奇写作课》总算是过半了。啊,工作量真的好大啊。

在上次的直播预告里,大家可能忽视了这样一句话:

建议同学自己做“问诊作文”的选择,不要让家长替代。

这句话其实挺重要的。

它的意思是:发给我看、让我提点改进意见的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选出来的,而不是家长在孩子“不知情”、或者“无所谓”的情况下,拍照发来的。

可能有家长觉得,“这有什么要紧的啊,都是孩子的暑假作文,或者以前写的作文啊”——

怎么说呢。真的很不一样。

2

《神奇写作课》配套“作文问诊”服务以来,已经收到了三位数的学生习作。每天晚上,还有双休日,我就在那里一篇篇地翻,然后和小助手列表:

一边列一边想,哎呀,以后这事儿,说什么不能再卖69块了。有少数来不及回复的,也请大家理解。

但除了三年级以下的习作和随笔日记,严格一点说,还有大概四分之一的作文,非常难“就诊”。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长自选的

比如有的家长,为了把问题“展示得更充分些”,一口气发来了好多篇,家长可能认为,“给得多”,我问题自然就“找得准”。

我一翻就直挠头:如果不是看字迹,我很难想象这些文章是同一个人写的。每篇文章的风格都不一样,表达的老练程度,甚至错别字情况都不一样。甚至有些段落,“非常眼熟”。

至于是什么原因,精明点的家长可能猜到了。孩子正在奋力“跑量”,想的只有“赶紧完成它”。那些谬误,或者不能真实体现水平的事情,孩子是知道的,但在“量”面前,它被搁置了。

举个例子:比如这位同学能举50公斤的杠铃,我可以看看他举起来的时候动作对不对,有没有容易受伤的隐患,有没有提升的空间……结果他接到的任务是“举100次杠铃”,然后他心急火燎地举了100次10公斤的,最后家长把这100次的“战果”发给了我……

我只能看出孩子在“赶作业”,看不出孩子的作文该怎么改进

其实无论从字迹,还是从布局,都能看出一个人写作时的状态。如果写的时候是烦躁的、抵触的、交差的,那就先解决掉这些不良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作文,其实孩子是知道“不好”的,不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拿这样的作文来“问诊”,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孩子本就知道的。

有效的“问诊”,应该是“我盘不出问题在哪里,但应该有问题”——那些明显缺乏写作意愿的、赶工交差的、带着情绪的作文,很难符合这样的要求。

为什么我主张让学生“自己选”?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并不会选“故意写得很烂”“知道问题在哪里”的作文,而是会选“自认为还可以”“改得我不服气”的作文,“让鸽叔评评理”。这样的习作,才代表大家的真实水平,才有更好的剖析价值。

如果只是家长咔咔咔一通狂拍,也不征求孩子意见,有时候能发现问题,但有时候,也可能是把莫须有的问题展示了一遍。

我看得很辛苦。孩子也不服气。

3

如果我们把那些“不想”“不愿”当做孩子的真实水平,然后把针对这种水平的反馈告诉孩子,他非但不会服气,可能还会生气。

就像我们用于交差的方案,被莫名其妙写到个人简历里做投放,我们肯定不会开心,就算有人提意见,我们也不高兴搭理。

意愿这件事,靠线上,靠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是很难一下子解决的。如果家长还催着孩子“你快多写!再写几篇让老师看看!”,他的意愿就更难说了。

这时候别说听修改建议,他不恨我就不错了

所以,不妨告诉他,自己选择一篇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接近考试水准的,发来看一看;或者对原来的批改感到“不服气”的,发来瞧一瞧。针对这类作文的点评,孩子才有可能听得进去。

我很理解那些咔咔咔翻开作文本拍照的家长们。但怎么办呢。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能取代的事情终究越来越少啊。





点阅读原文=全家共听


    关注 灰鸽叔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