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喜欢的人表白后,他出家了。” 大龄剩女如何走出焦虑?

 

你拥有光着脚到处乱跑和撤退的权利。...







最近网上爆出了《三十而已》大结局后,大家都很不满意。

顾佳离婚,渣男进了监狱,林有有全身而退;

钟晓芹和小男友分手,跟陈屿复婚;

王漫妮从老家回到上海,准备出国留学。

办公室追剧的女生们都说,没有一个结局让人畅快。

可是,真实的人生本来就不是一部爽文啊。

其实整部剧里我最喜欢王漫妮的结局,虽然悬空,却有无限可能。

昨天和盒盒聊起剧情,她说王漫妮在结局的状态,其实是她想要的。

“三十岁,没结婚,没孩子,没负担。”

作为虚构人物,她可以很精彩,没那么多负担和压力。

而现实中像王漫妮那样30岁还不结婚的女孩,最后都怎么样了?


最近看的一部纪录片《剩女》,恰好是这个群体的真实写照。

即使我还没到传统意义上“剩女”的年龄,也很少担心这个问题。

但看完之后,都陷入了好几天的焦虑,因为那种窒息感太真实了。

我可以断定,即使你只有20岁,看完它也还是会陷入恐慌。

“剩女”这个被刻意制造出来的巨兽,就潜伏在我们人生的某个角落。

时间一到,它破笼而出,成为你日日夜夜的噩梦。

纪录片的女主之一邱华梅,是一位律师,事业成功,学历优秀。

她有主见,有自信,笑起来有酒窝,状态很年轻活力。

然而刚踏进婚介所,她就被红娘全盘否定:

“你34岁了,也不年轻了,也不是什么美女。”

邱华梅作为女性的那些优点,几乎被全部抹掉。


婚介所,喜庆鲜红的背景,却是大型的“屠宰场”。

来到这里你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可以称斤出售的货物。

看到对方的表情不太愉快,红娘开始给她算账:

“你34岁,谈恋爱一年得35了,生孩子36,这还是最顺利的情况。

一通贬低后,问到对男生的要求,华梅说了很简单的两点:

1.希望对方受过良好教育;

2.希望对方是个尊重女性的人。

这两个要求不算高吧?而红娘脸上却露出了“你太天真”的表情。

相亲无疾而终,华梅和朋友吃饭时抱怨:

好像因为不结婚,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指责你。


比如她的亲姐姐,会让自己的小孩叫她“光棍姨“。

姐姐还曾经让她和村里的一个光棍结婚,对方年纪很大,学历、工作都没有。

华梅说“虽然她是我姐姐,但我那一刻真的杀了她的心都有。“

华梅的朋友因为气愤说了比较重的话:

“你真的觉得你的亲人就是为了你好吗?他们真的在意你是否快乐?“

她强势的阻止了朋友接下来的话,认为家人还是为了自己好。

朋友只好当场道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梅回到老家,和姐姐因为婚姻起争执的一场对话。

“不结婚判刑是吧?“

——“不结婚可不就是判刑,不结婚再幸福它也不叫幸福。“


“你觉得你比我幸福。“

——“我当然比你幸福。“ 


最后又回到养孩子的问题上。

在被父亲和姐姐轮番上阵指责时,华梅不再说话了。

她趴在窗户后无助的哭泣,落泪的场面让我很心疼。


在北京,她是独立自信的律师,在朋友面前,她受到尊重和理解;

但回到家里,她无法用自己的逻辑去打败家人。

因为家人是真的为她担心,也是真的爱她。

华梅喜欢念书,即使家里很穷,父亲也早出晚归赚钱供她念大学;

母亲打了一床床新棉被,却放着舍不得用,想等华梅出嫁时给她;

家人吵架之后,会一起其乐融融的包饺子;

父母也真心的为她的成就感到骄傲,担心她独自在外无人照顾。

最后华梅想出了一个办法: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她选择出国留学,和《三十而已》的王漫妮一模一样。


这并非偶然的巧合,事实上,它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华梅和咨询师的一段对话很打动我。

她提到,四面八方都是那种让她结婚的声音,她想去一个没有这些声音的地方。

她不停的去战胜那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大龄剩女,单身女人。

最后她胜利了,却觉得“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胜利“。


华梅感到自己就像在一个大海里,就快溺水了。

她随时会掉下去淹死,可是明明一切都很安全:

她事业成功,社会治安也很好,可是那种“溺死“的恐怖念头还是如影随形。

纵然武艺高强,但那个地方“有千军万马“。

所以她选择从海平面回到陆地上,“就像逃生一样逃到岸边“

倾诉到最后,华梅再一次崩溃痛哭。


我发现,现在很多30岁未婚的女孩,都和纪录片里的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状态。

她们一边在撤退,一边在战斗。

撤退是因为无法忍受新旧观念的冲击。

而战斗是因为还期待爱情,或者不想给家人难堪。

我有个朋友是重庆人,她在上海待了7年,但她其实并不喜欢这个地方。

我常被她拉去排队吃重庆火锅,听她唠叨老家的钵钵鸡、夜摊烧烤和啤酒。

一次问她,既然那么怀念,为什么不回老家呢?

她摇摇头说只要自己一回到家乡,那种窒息和压力就会铺天盖地围上来。

每次过年回家都像一场战争,而主题是针对她的婚恋问题进行弹劾。

只有在没什么亲戚的上海,她才是自由的。


我也见识过她父母的紧迫,一次过节,她爸妈直接从重庆飞到上海。

那会儿我和两个男性朋友在她家聚会,她父母出现后,大家都尴尬的散了。

临走前她妈妈双眼放光的问我,刚刚那两个男生是做什么的,和我女儿有机会发展吗?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朋友递来一个很无奈的眼神。

而这几年,随着年龄增长,身边不少闺蜜都选择了出国。

她们有的是因为理想,而有的,就只是为了逃离家人,和舆论对于大龄未婚女性的压迫感。

婚姻,是最不应该着急的。

即使所有人都说,大龄剩女,是因为太挑剔才嫁不出去。

但我仍然坚定的觉得,每个女生都应该好好筛选。


所以如果你不想选择按步就班的乏味人生,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

一边撤退,一边战斗。

在年轻时,别太沉溺没有结果的爱情,

努力的工作和赚钱,为自己铺就一条可以撤退的路。

当你有了足够的安身立命技能和积蓄,来北上广,远离催婚的家人和亲戚。

在这些地方,30岁未婚的女生不是异类,你也不会被熟人指指点点。

实力更强时,你可以选择像纪录片里的女生那样出国留学,给自己更多自由。

而战斗还在继续,脱离了那窒息的环境后,静下心来,继续寻找你期待的爱情。

亦或放弃战斗,就当一个快乐的独身主义者。


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就像那些“剩女“纪录片里形形色色的人生:

一个在深圳拥有多处房产的40+成功女性,爱上有才华、崇尚佛法的画家;

结果真准备出手,画家却因为太过虔诚直接出家了;

参加了无数次相亲却无功而返的29岁女生;

身边追求者一大把,却因为被认为“太强势“而无法结婚的37岁女生。

而被生活裹挟着,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会不会也成为某个故事的亲历者?

在无限撤退的这段时间里,你有机会想清楚,假如真的找不到合适的人怎么办?

是向现实妥协,还是就维持单身?

这个世界上,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可太多人被迫选择了一种相同的活法。

那就是结婚生子,组建家庭。


有人害怕孤独,需要热闹的婚姻,丈夫和孩子的陪伴;

有人讨厌生育,不喜欢孩子,也不喜欢有人入侵自己的生活。

就像这部纪录片里提到的,我们社会对于婚姻的固有观念,是一双小鞋。

有的人脚小,穿进去可能没什么感觉;而对于脚大的人,穿着会觉得挤脚,疼。

但在目前的舆论里,无论脚多大,鞋多不合适都要钻进这双鞋子里。

而我想告诉你的就是,其实,你可以不必活成大多数。

你拥有光着脚到处乱跑和撤退的权利。

留言跟我说说,你面对催婚,都是怎么应对的呢!

插图 / 网络
文 / 玮玮编辑部






点个在看,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关注 曲玮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