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内科“大手术日”,父亲却急性心梗了……

 

我是一个心内科医生,那天是我的“大手术日”。...





我是一个心内科医生,那天是我的“大手术日”。

每次的大手术日,我都要聚集所有的精神,来迎接一整天在导管室的奋战。我会穿着沉重的铅衣,包裹上重重的手术衣,集中所有精神穿刺、置管、进导丝,中间会有失败,再失败,最后,我会把预定的目标做完。

大手术日很累,是一个星期中最累、最紧张的一天。但导管室是心内科医生的战场,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大手术日那天,手术患者会一个接一个等在手术室门口。

他们眼里的需要、期待和紧张让我们这些医生养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习惯:绝对不能在大手术日那天迟到。

父亲的胸痛,在一个大手术日的早晨来得特别剧烈。没有做心电图之前,我就猜到结果了:又一次的急性心肌梗死

去往医院的路上,我的内心像被马蹄踏过的泥浆路,一片狼藉。我不可能为父亲做介入手术,并不是不会。

尖锐锋利的针穿下去,那是父亲的血管,皮肉之间神经锋锐的痛觉,那痛就像痛在我自己的身上

即使作为一个成熟的心内科医生,我也不可能镇定如常地操作。

能把“大手术日”推后吗?恐怕是难的。忙碌的介入手术室,有多少辅助工作的同事,有多少等候的患者。

在工作量满负荷的医院里,整个手术日的工作就像是不偏不倚“嵌”在了时间的凹槽里,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扶着父亲在病床上躺下的时候,已经脑补了无数可能会出现的痛楚、危险、纰漏,心乱如麻的焦虑包裹着我。

我必须把他交给那些往常和我一样,能够镇定平静完成高难度介入手术的同事。

孙医生做完心电图没有看我,也没有把图纸递给我,就像我是一个普通患者的家属。“我会搞定,放心。”

握着父亲的手,我点一点头对我的战友孙医生说:“交给你了,拜托。”说完,我马上离开,不敢再停留。

一个儿子,把父亲的生命托付给了最信任的人。

走进导管室,戴口罩、戴帽子、洗手、调整手术床……把翻腾的心情,压抑到波澜不惊。

在仪式感一样的程序中,我从慌乱的儿子恢复到了心内科医生

血管穿刺置管稳定如常,导管的到位稳定如常,心脏电生理是我热悉的专业领域,每一项操作我都充满信心。

隔壁手术间,不知道他们开始了没有,进程如何,我身体里的每个基因都想倾听,都在等候。但是,所有的精力、能力、注意力都只能专注在面前的手术台上,在我视线所及的蓝色无菌单遮盖的患者身上。发挥如常,顺利做完第一个。

手术的间隙,我像所有等候中的儿子一样,呆立在手术室的感应式移动门前。

门的那边,孙医生的团队正在操作,扩张冠脉,抽出血栓,送入……或许会有恶性的心律失常,或许会需要电击除颤,或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

我是一个医生,不应该从那个门进去,用情绪去影响正在手术的同事。

我是一个医生,不能带着一身惶感和无助去进行下一个手术,我需要纹丝不乱!

时钟的指针沉重地走着,20分钟过去了。一个姿势坐在踏脚凳上,我感觉自己快变成了化石。

这时,孙医生在门口做了个OK的手势,父亲安全了!

我深吸一口气回到自己的位置,放空一切思绪,放下一切杂念,像准备上战场一样。我必须要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些坐在导管室外面的患者和家属,都在等着我说OK。

我镇定如常,一个接一个直到大手术日工作结束。

感谢老天,父亲慢慢好起来了。后来,像所有术后谈话一样,孙医生告诉我父亲在介入手术中的所有过程。

我说不出一句感谢,只溜了出了往常最熟悉的一句话:“辛苦了!”

那个普通的大手术日是我一生中最沉重的一天,两个角色同时重重地落在我身上。

身为人子,我把所有的托付都全权交给了医生;身为医生,我在任何状况下都没有辜负人子的托付。上天,把两种感觉同时带给我。

“医学伦理学”告诉我们,医生应该具备专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利他精神。

坐在踏脚登上等候的那20分钟里,工作20年的直觉告诉我:那个大手术日我作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文:浙江新安国际医院 殳敞

来源:《叙事医学》

编辑:郑颖璠 
陆奕敏


审核:方彤


热文精选

关注  全球首个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指南发布 

关注  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正式推荐对象的公示

关注  陈国强院士:选择学医意味着什么?  

科研  持续时间翻番、实现2.5亿元转化,华西医院的“超长效局麻药”为啥这么牛?

团队  揪出“深藏不露”的致病元凶,感染病学科靠这三件“法宝”


    关注 健康报医生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