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误读和争议的一个思路

 

​其实“节约”这件事情,哪里会有问题。...



1

啊,好犹豫啊,要不要说教育以外的话题。干脆题目就起得不那么吸引人吧。

对“节约粮食”这件事情,网络上除了支持的声音,也有一些冷嘲热讽。有些话听上去也容易让人愣神。比如,花自己的钱是消费,花公家的钱才是浪费。普通老百姓哪有浪费的资格。

想想猪肉米面油的价格都在上涨,大家觉得“少吃点儿”哪里是倡议,明明就是现实;

有地方推出了“N-1”点菜政策,细细想来也很令人疑惑:如果是盒饭,十个人拿九份,是不是大家都扒拉一点给第十个人;如果是点菜,怎么认定“九人份”,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是不是统一算法。怎么想都是“很难量化的量化”;

正准备推送这篇文章时,有地方还N-2了,你看,可能有些人就觉得,“管它怎么执行呢,先把后面这个数字弄弄大,决心就显得越大”;

网络平台开始清理吃播。但总有人觉得,少酿点酒节约下来的粮食,恐怕所有吃播浪费的都赶不上,不如“先请茅台停产”吧;

有人宣扬粮食危机论,有人宣扬战争论,有人趁机买卖股票……

猛一看会很奇怪:节约粮食有什么问题吗?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就要懂得的道理吗?有什么可以纠结的呢?怎么会出来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呢?怎么搞那么复杂呢?这难道不应该吗?

我在想,除了部分人的认知水平需要提高,大局意识需要完善之外,大概会有那么一点小细节,左右了人们的情绪,比方说——顺序。

2

我平时会帮企业做一些公关宣传、文化建设工作,有时候董秘啊品牌部啊就会说,来协助一下“顶层设计”。

按理说,“顶层设计”应该是一些原则、框架,是路标、灯塔、向导,但很多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变成了简单的“让老板定”,“让老板说”。

从企业股权如何分配到办公室的饮水机什么时候更换,都需要老板点头,老板先发话,下面才能宣布执行。

有些老板会觉得“苦一点也是值得的”,能做到“心中有数”,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做法就算不耽误效率,也很容易引发过度解读。

比如,老板说,哎呀这个办公室有点暗。可能本意就是你们把窗帘拉开。结果总监一听,哇,老板觉得暗了,我们赶紧买灯,副总监你去买灯;副总监想,哇,为了好好表现,我要买特别亮的灯,组长你去买亮的灯;组长想,哇,这样不能给领导惊喜啊,除了台灯,我还要买壁灯和地灯……

最后员工在办公室里被晃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心里都觉得老板是不是有别的目的,公司是不是可以免交电费了。而组长在向副总监邀功,副总监在向总监邀功,总监正和老板汇报“变亮”的成果。

由于考核的惯性,老板的话在层层执行时,是很容易被“超预期执行”的,这种“超预期”可能会形成强大的执行力,也可能消解掉基层的理解,所以我说,“顶层设计”在宣传时,不一定是“领导先说”,而是一种利于领导意图表达的逻辑规范,它可以是正序,也可以是倒序。

3

有一个比较简便的逻辑:如果这件事情并不在多数员工的行为日常中,比如股权变更,企业招投标,引进战略投资,筹备上市,那就正序。公司董事长决定这么做、董事会决定这么来,大家知道一下,好好工作。

这些事情你去征求员工建议,那纯属降低效率,浪费时间。

但如果这件事情在多数员工的日常里,比如要把抽水马桶换成蹲式马桶,把卫生纸从免费的改成投币的,最好是倒序。哪怕这件事情是老板自己想干的,哪怕有许多证据材料证明这样做更好,是必须的,也建议按照倒序来。

什么是倒序?我举个例子:

先是有员工发帖,指出卫生纸免费导致浪费严重,有人拉个屎跟献哈达一样;然后阿姨也发帖,说是啊,我每天换的纸可以绕地球三圈,然后整个办公室都洋溢着谴责浪费的氛围。这时候某个组长说,这样不行,我们率先做起,每次只抽三张,做个倡议。副总监说这个组不错啊,值得大家学习;总监说不行这个还是得有个长效机制,我觉得宁可收一块钱,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正当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老板顺应民意说,对,确实不能浪费,这样,我们决定把卫生纸改成投币的。当然,为了减轻大家负担,我这个月多加十块钱卫生纸补贴。

大家肯定说对对对有道理,还给补贴啊,好幸福。其实这个发帖,倡议,到最后拍板,都是可以被设计好的。如果我们刻板理解“顶层设计”,让老板先说,然后再执行,员工很可能会骂:“那么抠门儿!纸又值几个钱!这补贴够拉屎吗?”

为什么需要倒序?是因为要修正一个普遍行为时,需要营造一个共识和参与感,让大家觉得“哇,这件事情是在我的呼吁下完成的”,后续执行时就会特别轻松,加码误读的情况也会减少。

不是说正序不好,如果站在公关的角度,“媒体揭露乱象-大家感到心痛-协会率先倡议-企业纷纷加入-领导呼吁点赞”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4

还有一个顺序在执行层面。执行的时候,往往需要正序。比如,老板率先投币拿卫生纸,总裁办公室先自带纸,所谓身先士卒。

餐饮或者环保的问题更复杂些。比如,确实存在“大户”。就拿环保来说,灶台可能确实也会有PM2.5,但你拿它做标的,大家就会想,工厂的烟囱怎么还冒着烟,路上的卡车怎么还没换新国标,如果大家的灶台都封了,再有个雾霾天,怨气就会很大。

有些人把枪口对准酿酒厂,甚至有些同情那些失业的主播,也不是不能理解。所以倡议的顺序应该是先G再B再C,或者应该同时,才能得到更大范围的理解。公务宴请怎么做,杀一百多只鸡让对方为鸡鸭血汤点个赞的事情肯定不能讲了;酿酒厂怎么做,是不是有更符合现状的生产调整计划;老百姓怎么做,怎么节约一滴油一粒米……画好思维导图,齐头并进,杂音就会小很多。

稍微扯开说一句:我在做企业文化建设时,发现有些中层蔫儿坏,明知道乱加码会有麻烦也闷声不响。毕竟处理不了麻烦不是我的锅,处理好了还是我的功。如果平安无事,是“顶层设计”的功劳,加码成功还属于创新与魄力;如果失败了,是“顶层设计”的问题,自己也能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

其实“节约”这件事情,不该有那么多问题。多营造一些参与感,少一些加码的误读——

它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5

最后扯出去说一点。

看到一些MCN机构在调整战略,突然还想说说“内容创业”这个词。这个看上去挺光鲜的词,其实远比大家想的复杂得多。

假设,我们假设,有一个挺擅长写时评的出来创业,显然,他的长项在脱离了机构后是高危的,他必须重新找一个坐标。

他觉得娱乐八卦不错,说说明星的绯闻轶事吧,流量来得也快,看来也安全。结果有一天,“八卦”突然成了江湖上的禁词,他改成“七卦”“六卦”……最后决定放弃。

后来他发现文体不分家,自己对篮球也有兴趣,就聊聊NBA吧,安全到家。结果有一天,他看着自己笔下的“红队”“马赛克队”,以及评论区里“你居然写马赛克队!取关!”的批评,只得黯然离场。

那就写吃喝玩乐吧。远离世俗,少惹这些烦心事。他决定简简单单烤个全羊,“给老板上一课”。

……

你看,大家始终在同一片海域里,从来没有什么绝对安全的领域。很多人的内容创业,都不知道下一脚会踩在哪里。他们搭建起的楼房会瞬间消失,过去拥有的在一夜之间毫无踪影,只能不断地去垒地基。

唯一能给到的建议是:

总要有些跨领域的能力,总要有一只脚能跳到另一条河流里;总要树立些内容的门槛,越低的门槛越容易有劣币,而劣币会导致整个领域的崩塌(这条很重要);

总要明白,“安全”是相对的,责任这件事情,避无可避。

给今天的推送念平安经




点阅读原文=全家共听


    关注 灰鸽叔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