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刘备击败曹操,含金量怎么样?

 

“这江山谁也带不走”。...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217年形势图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412244350/answer/1387023708
汉中之战,刘备击败曹操的含金量怎么样?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曹操为什么会输?
01
首先,要明白在黄忠击杀夏侯渊之前,魏军在汉中之战是胜面多的一方。

虽然最终由刘备的蜀汉获得了胜利,但也是险胜,惨胜。

其次,曹操拔汉中人口到关中是打张鲁之后,汉中争夺之前的事情。不是在看到局势不利于自己后才开始迁徙。
02
先回顾一下整个汉中之战。

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雷铜攻打下辨。曹操派遣曹休,曹洪,曹真前去阻挡。


张飞、马超、吴兰、雷铜4人,走金牛道,为避开阳平关的夏侯渊,途中特地从小路转陈仓道的沮道段,奔武都

汉中争夺正式打响。

218年三月的下辨之战,曹洪进军吴兰所在的下辨。

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屯兵于固山,扬言要断魏军后路。

曹休曹洪识破张飞的计策,主动出击,雷铜、吴兰战死,张飞、马超退走。

魏军赢得汉中之战开门红。

《三国志曹休传》“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於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同年七月,刘备亲自率兵与夏侯渊、张郃在阳平关对峙。


刘备抵达阳平关外,与驻守阳平关的夏侯渊对峙

曹操也在七月于许都治军,在九月抵达长安,坐镇后方指挥。

双方主帅到齐正式展开对决。

《三国志先主传》“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三国志武帝纪》“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


刘备派陈式,翻越走马岭,去“绝马鸣阁道”,试图从北面包抄曹军,但被徐晃、张郃击退

此时的蜀军已经连败多场,损失大将几员,却未能占据有利优势。

蜀军有点吃不消了。

刘备写信给成都的诸葛亮请求派遣援兵,诸葛亮征询从事杨洪的意见。

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如果没有汉中,蜀地就唾手可得。

这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还不发兵增援,有什么可迟疑的。”

《三国志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魏蜀两军的对峙从218年七月一直到219年正月,刘备依旧未能攻克阳平关,所以引兵渡过南渡汉水,来到定军山扎营,寻找新的战机。


刘备在阳平关外,南渡汉水,翻越米仓山,登上定军山


刘备留下高翔屯阳平关外,自己登上定军山,而夏侯渊迅速赶到定军山下,修垒固防

而夏侯渊和张郃带兵前来争山,因而出现戏剧化的一幕。

刘备趁夜烧毁了夏侯渊所守的南围外鹿角,并派一万多人攻打张郃所守的东围。

张郃亲自上阵力战,但苦于兵力有限,陷于困境。

夏侯渊因此分了一半人马去支援张郃,自己亲自带四百亲兵去修南围门口的鹿角。

这一幕被处于高处的法正等人看到,刘备遂派遣黄忠直取夏侯渊部队,一战斩杀魏军司令夏侯渊。


夏侯渊守南围,张郃守东围,刘备放火,挑选张郃进攻,夏侯渊亲自救火,并派出一半兵力援救张郃,法正瞅准机会,刘备派黄忠斩杀夏侯渊

《三国志先主传》“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

《三国志夏侯渊传》“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三国志黄忠传》“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三国志法正传》“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定军山一战是汉中之战的转折点。

魏军前锋主帅夏侯渊被击杀。

失去主帅的魏军军心大乱,刘备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

张郃领残部只能退守阳平关,行军司马郭淮推举副司令张郃出任主帅。

大家才从战败中稳定下来。

夏侯渊之死纯属自己作死,总司令带亲兵跑到前线修鹿角让人给杀了。

曹操也没想到我大魏堂堂征西将军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军策令》中还记载曹操的话“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能亲战,况补鹿角乎!”

可见曹操很不满夏侯渊的鲁莽行为,导致汉中形式出现转折。

所以汉中之战,曹操用人有误,但前期并没有犯战略错误。

刘备原本想趁着夏侯渊战死,渡过汉水进攻阳平关,但郭淮主张远水布阵,等待蜀军渡水时进攻。

刘备见此放弃渡水。


刘备推进到汉水,郭淮推举张郃为代理都督,并在汉水北岸列阵,阻止刘备渡汉水

《三国志郭淮传》“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

远在长安的曹操见到夏侯渊战死也坐不住了,亲自带兵前来与刘备对战。


曹操抵达汉中,赶到阳平关

但是刘备占据优势地形,不与曹操大军正面对抗。

曹操想战而不能战。

《三国志武帝纪》“夏侯渊与刘备战於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以下内容属于《云别传》孤引,如果你不认可其记述完全可以忽略)

曹操的大军需要粮草供给,所以将大批粮草囤于北山之下。


刘备不与交战,而是派遣黄忠、赵云随时袭击曹军沿汉水漕运的粮道

黄忠看到后与赵云商量劫粮的事情,并约定归来时间。

到时间后,赵云看黄忠还没归来就亲自带领几十骑兵前去接应。

正巧遇上了魏军主力,赵云且战且退,几十骑兵竟然把魏军主力打散了。

魏军在重新集结后近逼蜀军大营。

赵云认为死守是没有活路的,选择大开寨门,偃旗息鼓。

魏军怀疑蜀军设有埋伏,慢慢后退。

赵云此时突然擂鼓,鼓声震天,又派弩兵射击魏军,造成魏军惊骇。

踩踏,掉入汉水中的魏军不计其数。

这就是汉水之战。

《云别传》“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汉水之战,魏军先锋死伤惨重,曹操发现自己无法速胜,徒耗精力于汉中,粮草供给本身又困难,因而出现“鸡肋”的典故。

在权衡利弊之后,五月,曹操选择退兵,回归长安。



汉中之战就此结束。

《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三国志武帝纪》:“夏五月,引军还长安。”
02
曹操汉中失利的原因


其一(主要原因)

夏侯渊擅离职守,被黄忠所杀,导致原本魏军大好的优势丧失。

而夏侯渊与张郃引军争山,给了刘备反扑的机会。

而且“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蜀汉恐怕无力坚持太久。

正是定军山的大胜令刘备看到获胜的可能,曹操主力被迫开赴阳平关增援。

这也是曹操很不满夏侯渊作为征西将军,以这样的方式战死,实在是有点丢人。

其二(主要原因)

曹操称魏王,导致曹魏内部反曹势力揭竿而起,矛盾日益突显。

刘备也意识到内部存在隐患的曹操必定寻求大决战,就据险坚守,曹操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

自曹操在216年五月称魏王后,曹魏发生了多起叛乱事件。

先是218年正月,东汉太医吉本联合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在许都附近谋反,烧了丞相长史王必的营寨。

王必带兵与典农中郎将严匡讨伐了这些人。

《三国志武帝纪》“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同年四月,北部代郡,上谷的少数民族谋反。曹彰奉命平叛。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讨破之。”

同年十月宛城,侯音叛乱,曹仁奉命平叛。第二年春,曹仁攻破宛城,并屠城。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所以在汉中之战爆发后,曹操一前往西都长安,曹魏内部的反抗势力就开始蠢蠢欲动。

所以曹操在看到汉中局势不乐观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退兵。

之后关羽水淹七军后,魏讽还在邺城起兵谋反,可见曹魏内部反曹势力是很严重的。

其三(次要原因)

曹操恐怕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曹操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遭受连续的重创。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戎马一生的魏武帝,在出兵汉中前应该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三月赶到阳平关,五月就开始回撤。

相比于之前打马超,打张鲁,汉中之战,曹操撤退的有点过于迅速。

在218年6月的时候,曹操还提到了古人下葬的礼节。

怕是曹操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快要来临了,生命已经走向末路。

《三国志武帝纪》: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而且曹操从长安回洛阳又隔了很久,219年五月引军回长安,直到十月才回洛阳。曹操此时可能已经疾病缠身,所以迟迟未能启程回归洛阳。

最后220年正月病逝洛阳,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国都邺城。

其四(次要原因)

汉中对曹操是鸡肋,对刘备亦是(长远角度)。

曹操两次迁徙汉中人口到关中是在打张鲁的时候,而不是汉中争夺。

215年十二月,曹操引兵北还邺城的时候,听从雍州刺史张既的建议,为防止张鲁东山再起。

曹操命令汉中太守迁徙数万户到长安,洛阳等地区。之后又令杜袭再迁8万人到洛阳,邺城。汉中之民减半。

《三国志张既传》“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三国志杜袭传》“后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百姓本身也是战略资源,可以提供士兵,粮草,人才。

谁的百姓多,谁的国力更稳固。

曹操迁徙汉中人口原本是为了防止张鲁这类人再出现,但没有想到日后刘备攻下汉中。

所以在汉中争夺时期,曹军的兵源,粮草都受到影响。

关中想要增援需要时间,增援之后又要不断运输粮草到阳平关,压力可想而知。汉中已经成了曹魏的鸡肋。

刘备虽然拿下汉中,但汉中人口已经减半。粮田无人耕种,士兵又少。给日后诸葛北伐,姜维北伐埋下了不少隐患。

从汉中作为进取中原的前哨站,山路崎岖难走不说,粮草运输也是问题。

如果要想守住汉中,依照魏延的重门之计,就需要大量兵力部署在险要地段。

这无疑抽调了不少蜀汉的兵力。

诸葛北伐的时候都很谨慎,生怕太大的战损会导致汉中无法防御魏军的反扑。

姜维后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选择敛兵聚于汉乐两城,间接导致钟会长驱直入,兵围汉乐两城,同时进一步进攻阳安关口。

随着蒋舒开城而降,姜维等人被迫撤退至剑阁,钟会只用了一个月就拿下了汉中。

汉中的失陷,导致益州门户大开。

从防御方面来说,汉中极为重要。

但从开疆拓土来说,汉中的地势复杂又极大的增加了北伐的难度。

先不提粮草运输让诸葛有多头疼,光是出兵道路上就只有四条路可选。

1.走祁山,需要打武都郡,然后收复天水三郡。诸葛一伐就是这么做的,结果是马谡没能在街亭阻击住张郃的援军。大好形势瞬间瓦解。

2.走陈仓大道,出散关。就需要攻克陈仓城。诸葛的第二次北伐就是这么做的。结果是陈仓城在曹真的要求下被修缮,郝昭成功守住陈仓。二伐并没有能够拔出这根钉子。

3.走斜谷,打郿县。诸葛第五次北伐就是走的这里。诸葛大军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司马懿的魏军展开对峙。对峙百日,司马懿依旧坚守不出,诸葛亦不想强行攻寨。结果以诸葛亮的病逝,蜀军撤退。

4. 走子午谷。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认为过于凶险而否决。所以诸葛也不会自带大军走子午谷这样的小道北上。

所以,对于蜀军来说,只有打到潼关,长安才能算是第一阶段的胜利。

但是就算刘备诸葛想效仿汉高祖刘邦,曹操、曹叡等也不是项羽,不会坐看刘备等人拿下关中。

蜀汉无法从汉中的泥潭中脱身。

诸葛《隆中对》的策略,在关羽失荆州,曹操迁徙汉中人口之后,就越发难以实现了。

汉中既是益州的屏障,也是阻挡蜀汉北伐的所在。
03


除了汉中西段的8万百姓外,其余包括汉中东段的三郡等在内,数十万人口和土地,全部被刘备获得。

可以说,刘备几乎获得汉中之战的完胜。

但从长远考量,也不是。

“这江山谁也带不走”。

或许一代枭雄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怀着这种心情离开人世的吧。

PS:《云别传》汉水之战的记述可能引起质疑。既然裴松之注引了,就有理由放进文章里。




    关注 历史教师王汉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