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辅食后奶怎么喝?2岁前奶和辅食怎么配比更好?一篇讲清楚~

 

真相是.....

崔玉涛的育学园 

常见的疾病问题这里都有答案,点上方蓝字关注。
前几期的小小崔栏目,小编收到了特别多家长的提问,很多都是为如何把握吃的问题而挠头。比如:喝奶多,吃辅食少要不要紧?辅食和奶的量怎么搭配算合适?奶和辅食到底哪个更有营养?等等......

在吃的问题上,小小崔妈妈算是没受到太大冲击,小小崔同学吃的欢,长的好,一副顺风顺水的模样。但即便如此,仍然也时不时来个拒吃土豆啦,干呕啦之类的小风波。



所以,吃上遇到点坎坷,几乎是每个宝宝必经的过程,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到底怎么对付吃上的疑难杂症。
01
“我就是爱奶,辅食靠边站”系列
饮食过渡阶段,宝宝对辅食不感冒的情况时有发生。逼吧,娃闹还塞不进去,不逼吧,真给你一口不吃,气不气。那怎么办才好呢?



初加辅食的看这里(尽可能把排斥扼杀在摇篮里)

  • 刚开始接触辅食,时间点很重要,最好选在宝宝有点饿又不太饿的时候,也就是两餐奶的中间。略微的饥饿感,能让宝宝对食物的接受度提高,但又不至于因为饿的太难受,而情绪焦躁变得不愿配合。等宝宝适应几天,比较接受辅食后,再改成选在其中一顿奶的时候喂辅食,并且先吃辅食再吃奶,一次吃饱;
  • 辅食性状一开始要略稀一点,避免因为不好吞咽,让宝宝对辅食产生反感;
  • 如果从第一口米粉,宝宝就表现出极度不配合,家长先不要急着强迫他吃,可以过两天再试试,还不行的话换成用母乳或配方粉调制米粉,等宝宝接受后,再换成用水调制;
  • 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虽然是一种菜、一种菜添加的,但每适应一种菜后,再添加新菜时,最好能把不同的食物混在一起喂给宝宝,这样能降低宝宝早早形成饮食偏好的几率。
  • 准备一些颜色鲜艳,且对比强烈的餐具,比如红碗绿勺这样的搭配,刺激宝宝的感官,引起他对辅食的好奇。
已经偏食、挑食的看这里(也可以是采取了前面方法,效果不佳后,再进阶尝试下列方法)

  • 用爱吃的拉动不爱吃的。比如不吃青菜,可以在南瓜、胡萝卜等甜味食物或其他宝宝喜欢的食材里,混少量菜碎进去,等适应了再逐渐加量;
  • 经常变换食物的花样,免得宝宝“吃烦了”,超过1岁的宝宝,也可以适当在辅食中加一些调味。
  • 让大一点的宝宝参与准备辅食,干点儿给家长拿菜,洗菜之类的活,成就感可以提高宝宝对辅食的接受度;
  • 宝宝实在不喜欢的食物,可以先不给,避免造成心理抵触。暂时用其他食物替代,等隔一段时间后,再让宝宝尝试;
  • 把吃饭地点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性环境刺激,让宝宝到了特定环境就联想到吃饭;
  • 尽量在30分钟内结束用餐,如果宝宝不肯吃或没吃完,大人平静的把辅食收起来,等下一顿再吃,中间不要给点心、零食,让宝宝有饥饱的体验;
  • 增加日常运动量,多去户外活动,有利于提高饥饿感,增进宝宝食欲;
  • 对于不爱吃饭的宝宝,尽量少给或不给零食,水果也不能吃的太多,特别是饭前1小时最好不给宝宝吃任何东西;
  • 家长不要死板的规定每餐宝宝的饭量,只要没吃完就认为是宝宝抗拒辅食。应该给宝宝掌握自己食量的权利,食量上下浮动20-40%都很正常;
  • 家长自己要尽量不偏食,不挑食,特别是不能在宝宝面前表现出来,尽量和宝宝一起吃饭,给他正面的行为引导。
02
“奶吃多少,辅食吃多少”永远搞不清系列
到底该吃多少辅食、多少奶,这永远是个没有规范答案的问题,但又深深困扰着家长。所以今天我们从推荐标准和实际操作的不同角度,来梳理其中的窍门。



首先了解一下辅食概念

简单讲,除了母乳和配方粉,其他一切食物都算辅食。但辅食概念又是有阶段性的,它大致属于6-18个月宝宝的专有名词。

在18月龄以前,宝宝以奶类为主食,所以饭菜只是起到营养补充的作用,原则上不能严重影响奶量摄入,所以才加了“辅”这个字,来明确饭菜此阶段的地位。

到18月龄以后,宝宝的营养供应开始主要由饭菜提供,饭菜加冕为“正餐”,奶则变成了营养补充,退居二线了,所以也就没有了辅食的概念。

再来看看标准奶量推荐

结合美国儿科学、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权威指导的说法,不同月龄宝宝的推荐奶量大致如下:

7-9月龄推荐每日奶量600ml以上;

10-12月龄推荐每日奶量约600ml(可以为戒夜奶做准备);

13-24月龄推荐每日奶量约500ml(可以少量引入鲜牛奶、酸奶和奶酪);

2-6岁推荐每日奶量约300-400ml。

好,有了这些具体而明确的数据,本来是一件能让家长安心的事情,但随之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因为想象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实际生活永远不给你按数据走怎么办?

别急,就拿辅食和奶的地位转换时间来说吧,既然一直强调18个月,是不是意味着到宝宝18个月的那天,就按下转换开关呢?很显然,肯定不是这样的。

大家要理解,给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是为了方便家长掌握节奏,而不是给你下了个死命令。也就是说到宝宝18个月的时候,你至少应该知道奶和饭菜要换位置了,并且已经开始尝试走在转换的路上,而不是完全连准备开始的思想都没有。至于是提前一些或是推后一些实现,那要根据宝宝的接受度灵活掌握,并没有绝对的时间点。家长可以自行调整,在1岁后慢慢进行过渡,让奶和辅食的地位逐渐转换。比如可以先给一顿辅食,隔一段时间给奶,再渐渐拉长奶和辅食之间的时间,直到辅食可以代替一顿奶为止。

奶量问题也是一个道理,推荐的奶量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定下来的,而每个宝宝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特性,所以和标准有出入一点都不奇怪。能按照标准来,当然好,不能也不表示就一定有问题。

比如,有的宝宝辅食吃的很好很丰富,那奶量就算少一些,也不影响什么;也有的宝宝天生胃口大,辅食吃的好,奶还比别人吃的多,那不能说非要给他减下来,饿着他不可,你可以多运动、多消耗来解决怕胖的问题啊。

家长要学会结合宝宝的生长曲线图来看,只要宝宝的生长曲线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并平稳增长,身体也没什么异常表现,那你给宝宝采用的转换时间和饮食方法就是适合他的,不用去纠结和标准的差距。

对于真的辅食或奶量过少,已经有影响生长的趋势,家长除了排除疾病原因,可以按前面我们提到的方法,慢慢寻找解决办法。短期内的饮食缺失并不会对宝宝的发育,产生太多不可逆的创伤,关键在于努力找到原因并解决,这样追赶上来还是很快的。
03
“奶和饭菜谁更有营养”争斗不休系列
这个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思维惯性惹的祸,我们要清楚,脱离实际去单独说谁更有营养,那可是耍流氓哦。



宝宝小的时候,由于消化器官发育不成熟,还无法消化吸收除奶以外的食物,从这个意义上看,奶对他来说自然是最有营养的东西;

到了6个月该添加辅食的时候,是因为奶里的营养不能完全满足生长需要了,加上宝宝也能够消化吸收其他食物了,所以要补充辅食进来,这时两者都是重要的;

到了大约18个月,宝宝需要的其他营养物质越来越多,而奶提供的营养主要集中在蛋白质上,所以饭菜提供营养的比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于是饭菜似乎显得比奶有营养了。

大家发现了吗?奶和饭菜的地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停变换的。所以没有谁一定比谁更有营养的说法,一切以符合宝宝的需要为准。

因为宝宝从小是吃奶的,不少家长惯性的认为只要喝够奶就不缺营养了,以至于宝宝已经很大了,依然很少或几乎不吃饭菜。其实奶并不是喝的越多越好,宝宝的胃容量有限,喝奶太多会导致吃不下辅食,造成蔬菜、水果和其他肉蛋摄入不足,时间长了有引发便秘、缺铁和贫血的可能;

当然也有的家长,急于喂宝宝辅食,觉得吃饭菜才能长好身体,却忽略了在一定月龄前,奶是起着绝对营养支撑作用的。况且宝宝早期的消化吸收功能有限,还无法负担大量辅食,盲目添加容易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反而造成营养缺失。

所以这两种心态都需要纠正。无论什么,适合宝宝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我们感觉什么最好,就不分情况的去塞给宝宝。

在喂养的问题上,家长应该参考科学数据,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宝宝的特性,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要知道没有多少事情是必须执行“绝对”二字的。好啦,今天关于吃上几个比较纠结的问题,就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大家还有哪些困惑,可以到评论区一起探讨哦!咱们下期小小崔节目再见。

授权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合作邮箱:marketing@drcuiyutao.com

再看看这些也许对你有帮助的文章:


小心!忽视这件事,可能会毁掉宝宝牙齿,还会影响宝宝颜值和语言发育!


慌!宝宝有个“看不见的朋友”,是见“鬼”了还是“撞邪”了?真相是......


2岁孩子被亲吻致面瘫!这5类人,千万别乱亲孩子!


    关注 崔玉涛的育学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