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寒积 肿瘤乃生,温阳散寒法是肿瘤的重要治法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气血瘀滞、痰凝、蓄毒、饮食劳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伴随着衰老而发生的阳虚寒凝是肿瘤发病的关键病机,且采用温阳散寒法防治肿瘤取得了良好效果。...



提示:点击上方"中华中医网"↑免费订阅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气血瘀滞、痰凝、蓄毒、饮食劳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伴随着衰老而发生的阳虚寒凝是肿瘤发病的关键病机,且采用温阳散寒法防治肿瘤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阳虚寒积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机

1、阳虚是衰老的必然

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吐故纳新,从而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等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生命活动过程,

《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生、长、壮、老、已”几个阶段。衰老是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在由壮年向中老年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存在着脏腑功能的虚衰、紊乱,尤其以阳气的虚衰更为重要,贯穿于整个中老年期,而且对老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阳气对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脏腑功能活动起到温煦、固摄、推动、化生的作用,历代著名医家都十分重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首先指出了阳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关系着人体的健康和寿夭;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宋·窦材《扁鹊心书》认为“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加强必毙伤”;张景岳亦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李念莪云:“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此气绝则身冷而毙矣。”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指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可见,历代医家都认为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阳虚是衰老的必然趋势,并贯穿于中老年期。

2、寒积是阳虚的必然

中医学认为,阳虚则阴盛,阳气虚损容易产生内寒,或者阳虚而外寒内袭,久居不去,寒邪凝滞气血,形成寒积。人体的气血津液,皆有赖于阳气的温化推动,运化宣畅,阳气充足则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运行,阳气虚则对其温化推动作用减弱,津液精血的运行迟滞,容易停而为积,另外寒性凝滞,更易成积,最终形成积块。如《素问·调经论》中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灵枢·百病始生》的“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均指出阳气受损是寒邪凝积的主要原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积聚起于冷结”,强调寒冷之邪凝聚成积,并且认为若产后血气伤损,脏腑虚弱,更易为风冷所乘,搏结于脏腑,形成癥瘕癖结。可见,寒积是阳虚的必然结果。

3、阳虚寒积,肿瘤乃生

对于肿瘤的形成与阳虚寒积的密切关系,先贤们早有明确的认识,阳虚不能通达,阴寒之邪渐凝,气血运行不畅,肿块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难经·五十五难》日:“积者,阴气也。”《灵枢·水胀》亦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有“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血气虚弱,风邪搏于腑脏,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明确指出阳虚寒凝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现代学者也多认为阳虚寒积于肿瘤形成关系密切,一切恶性肿瘤本质为肾阳不足、阴寒积聚,阳气损伤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理环节。

二、温阳散寒法是肿瘤的重要治法

古今医家通过临床观察认识到,很多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多具有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阳虚的临床表现,因此,非常重视以温阳散寒法治疗肿瘤,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淫羊藿、补骨脂、吴茱萸等。《王旭高医案》明确指出了温通气血是治疗积聚的要法,“积聚之证,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桂枝、肉桂、吴茱萸为积聚之要药,……盖气温则行,血寒则凝,营运其气,流通其血,为治积第一法”。现代不少医家运用温阳散结法治疗肿瘤,如采用温阳散结汤(熟附子、肉桂、淫羊藿、仙茅、浙贝母、生牡蛎等)加减治疗恶性胸腺瘤,温阳化瘀法治疗晚期食管癌,选用理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治疗晚期肿瘤,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表明温阳散寒法是肿瘤的重要治法。

中老年期普遍存在着阳虚的体质基础,容易感受外寒,或寒从内生,均会导致寒邪凝滞,气血积聚,并且因为“阳化气”的功能衰退,“阴成形”的功能过盛而形成肿瘤,历代医家多重视温阳散寒法治疗肿瘤,现代临床研究和药理实验研究也都证实了温阳散寒法及所属方药治疗肿瘤的确切疗效,因此可以说,温阳散寒法是肿瘤的重要治法。
了解防癌抗癌专业领域知识
长按下方图片扫码添加




戳这里,“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关注 中华中医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