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的朝代密码

 

有茶的地方,便是茶界江湖。...

“斗茶”的朝代密码
亚 兰


如今“茶艺鉴赏”“茶艺比拼”备受关注,各种茶艺等级测试层出不穷。然而在古代,人们也有过茶艺比拼,他们以好茶为本,加上自身实力让茶文化变得更有趣,这便是斗茶。

在当代人的印象里,与茶文化关联的事体,大多是安静的——茶空间、茶道、事茶人……斗茶唯独显得比较热闹。斗茶重在“斗”,一个“斗”字,给“茶”增添了赛事色彩。斗茶是古代兴盛起来的一种娱乐活动,如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茶的地方,便是茶界江湖。当不同派别聚在一起,品鉴茶的好坏优劣时,斗茶就产生了。

斗茶起源于唐代,当时称为“茗战”。关于斗茶的流行,有传说是受唐玄宗宠妃“梅妃”的影响。这位出场于杨贵妃之前的妃子极受唐玄宗宠爱,据说她原名江采萍,是福建莆田人。在传奇小说《梅妃传》里,记载了一次她与唐玄宗斗茶的经历:后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由此可见,梅妃是个斗茶的高手,又很聪慧。关于她的记载多见于地方志中,其人存在与否也受到质疑,但梅妃的故事却是追溯斗茶起源地的一把“钥匙”。

明代《茶董》记载:“孙樵,字可之,送茶与焦刑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时以斗茶为茗战”。建阳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孙樵系晚唐人。同是晚唐的冯贽在其《记事珠》中亦有“斗茶,闽人谓之茗战”的记载。可以肯定的是,斗茶起源于福建。

古代斗茶赛事有着一整套程序,其安排通常为:选清明节前后为斗茶时间,参斗茶叶为当年的初出新茶,在规模大的茶叶店或其他适宜场所举行赛事,采用多人分组共斗的形式,两人对斗,三斗两胜。烹煮新茶时,用水以活水为上品,轮流烹煮。通过评比汤色、水痕,来辨别茶的好坏。尽管每个朝代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斗茶场景一定是十分热闹。

评比茶之间的优劣源于唐代建立的贡茶制度。由于“湖州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是当时的贡茶,这两个州的刺史便在每年早春新茶下来的清明前后举办盛大的茶宴,邀请社会名流鉴定新茶质量,选出最好的茶叶上贡皇室。于是,茶产地间便逐渐开始了斗茶的赛事,所谓“茗战”,是茶产地的茶人在自家新茶下来之时,聚在一起,互相评比茶优劣的一项活动。

根据历代流传下来的关于“斗茶”的绘画,我们得以一窥斗茶在古代的面貌。唐代画家阎立本在《斗茶图》中描绘了如下一个场景:画中有六人,从衣着装束看都是平民百姓。每人携带着自己的茶籯、茶炉、茶壶、茶盏、茶夹等全套茶具,分为两组进行评比。左边一组中,一人在茶炉里添炭、准备煎茶;另一人弯腰,卷起袖子,将茶壶内煎好的茶汤认真注入茶盏,看样子是准备送给对手品尝的;最边上的人直起身子,一手握着几只茶盏,另外一手提着茶具,看神情信心满满,似乎在向对手夸耀自家茶叶。另一组中的两人边仔细品饮,边听对方介绍。站在中间的人赤着脚,一边听,一边研磨茶叶、制作茶粉,他的腰间挂有专门盛装茶粉的小盒。此外,唐代喝抹茶的习俗,在这幅画里也有所体现。

斗茶于宋代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流行活动,称为“点茶”,不仅流行于民间,皇室也兴起斗茶之风。刘松年在《茗园赌市图》里描绘了市井百姓斗茶的情景。显然,“出镜”的除了卖茶人,还有买茶顾客:左边五个偶遇的茶贩正在斗茶,当中的一个正在认真点茶,右边的茶贩收拾好了茶担,准备离开,临行前他乐呵呵地回望斗茶的人们,茶担上码放好了全套茶具,担子上贴有“上等江茶”的标签。一位路过的妇人领着小孩,目光同样落在斗茶人群身上,妇人一手捧着装满点心的小盘,一手提着热水壶,似乎要带着小孩回家好好享用茶点。画中百姓的目光几乎都聚焦于茶贩和茶客之间,生动的人物形象将宋代街头的斗茶情形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众人眼前,不难看出,斗茶已成为当时街头令人瞩目的流行活动。

宋人斗茶对于茶汤颜色,要求以纯白为上品。更严格的人,甚至提出了“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的细致理论,也就是说要以青白胜黄白。这种白色的茶汤在黑釉茶盏里才能看得历历分明,这种黑釉茶盏就是著名的建盏。黑釉茶盏风靡后,无论南北,都有烧造。工匠们为了让黑釉盏形态更丰富美观,特别烧制了布满褐色的细小条纹的兔毫盏,宋徽宗认定其为建盏中最上等。



撵茶图 刘松年(南宋)

刘松年的《撵茶图》则描绘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茶会场景。他们相约三五知己,选一处精致优雅的环境,或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或在幽静灵动的山林间,取出各自收藏的茶,轮流品尝,以分高下。在《撵茶图》里,从研磨到泡茶,对步骤、用具、点茶场面都有描绘:画中左前方的仆人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和贮茶的茶盒。稍远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水壶泡茶,左手边是煮水的茶炉、茶壶和茶巾,右手边是水瓮,桌上摆放了茶筅、茶盏、盏托。远处树林的衬托下,一切显得专注有序。画面右侧的三位,是本次品茶会的主角,两位文人和一位僧侣。僧侣正执笔写作,更有传说,画中的僧人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圣”怀素。与僧人对坐的文人似在观赏笔墨,另一人也在注视僧侣所书。这便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品饮茶叶的真实写照。

到了元代,斗茶风气渐渐退出上流社会,再次回归民间。我们从元代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里,看到了类似唐代斗茶的情景:四位斗茶人分成两组。左边组的一人左手持杯,右手提茶壶,袒胸露臂,信心满满望向对手,另一人正忙于往茶杯注茶汤。右边一组斗茶人也不示弱,他们装备齐全,每人各有一副茶炉和茶笼。组长右手持茶杯正在品尝茶香,他足穿草鞋,身背雨伞。从装束看,他们都是平民百姓,似乎是路上偶然相遇而为。赵孟頫将斗茶的日常感和紧张感表现得恰到好处。

斗茶,从最初古人检验茶叶的活动,逐渐转化为专业的赛事,再转化为社会交往的游戏,留存下来的一套评判标准同样适用于当代人品鉴绿茶,并被加以演化得以留存。并且如今斗茶已经不仅是以茶会友,还有各地间的名茶评比活动,如“茶王大赛”“名茶评选”等,都可以看作是斗茶文化的延续。


    关注 中国艺术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