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批量采购”清北学子 光有“你情我愿”并不够

 

但是机关单位选人用人不同于企业,光有“你情我愿”还不够。因为企业花的是自己的钱,机关单位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同。...



导读:人们在谈论人才配置的时候,的确常常陷入一个误区,总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去评判个人选择。可这都是个人与企业你情我愿的选择,谁也无权干涉。但是机关单位选人用人不同于企业,光有“你情我愿”还不够。因为企业花的是自己的钱,机关单位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作者 | 经济观察报 特约评论员 子兮

最近,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名单引发广泛讨论。在公开显示的48个岗位中,拟聘用人员清一色全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

由余杭区的回应可知,这其实是旧闻新谈,网传截图是2018年的招聘截图。余杭区在2018年和2019年组织了两批专门针对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定向招聘。

关于此事的质疑有几个维度,最普遍的是“大材小用”、“人才浪费”。但是这类质疑已经被“伯乐”和“千里马”的回应基本解答。

余杭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经济社会的服务管理上做好专业支撑。

一名被录用人员则表示,现在的工作充实而幸福,“工作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国家也号召年轻人去基层。”

既然人家当事双方都满意,外人似乎没有置喙的必要了。

人们在谈论人才配置的时候,的确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总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去评判个人选择。比如谈起某些科技行业的国产短板,就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去金融、游戏这些挣快钱的领域了,没人沉下心去搞科研。可是做金融或做游戏都是个人与企业你情我愿的选择,谁也无权干涉。

但是机关单位选人用人不同于企业,光有“你情我愿”还不够。因为企业花的是自己的钱(即便如此,企业招聘也要符合劳动法规定,比如不能有歧视)。机关单位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公共资金有限,钱要用在刀刃上。即便在杭州这样的发达地区,取之于民的任何一分钱都要用之于民。不能因为“不差钱”,就拿着优厚条件去市场上“抢购”名牌大学学生。这种“土豪”姿态既是对公共资金的浪费,也会扰乱人力资源市场。

机关单位固然可以说,招聘来的优秀人才也是为辖区的企业、居民服务的,但是也要回答,有没有可能花更少的钱招聘到同样好用、够用的人才?具体来讲,促使当地集中“采购”清北毕业生的直接动力是什么?光有一句“发展的需要”未免流于空泛。

第二,机关单位在公平招聘、反对歧视上要起到带头作用。目前,社会还面临着破除985、211崇拜的狭隘人才观的问题,发达地区专门去清华北大掐尖则只会助长这种风气。不仅学历这一项,国有单位在招聘时还应主动禁绝性别歧视、健康歧视等。

很难有证据表明,清华北大的学生在能力上与排名稍后的复旦、南开、中科大等学校的学生有什么本质区别。清北两校的特殊之处更多体现在名校光环上,而这一光环不会给个人能力显著的加成。那么街道办的那些岗位为什么非北大清华硕博毕业生不可呢?其他学校的学生除了学校名头不够响亮,还差在了哪里呢?

人们对清华北大的盲目崇拜可以休矣。不是每一个清北毕业生都要从事高不可攀的职业,过高的期许是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在职业不分贵贱的现代社会,去街道办也谈不上“低就”,何况被录取者都说了“收入符合预期”。

但我们应该警惕的是,某些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单位凭借它们手里掌握的资源,一跃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顶级玩家。花纳税人的钱,完成集邮式的人才储备,却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这是不对的。

我们不去苛责重赏之下来了哪些“勇夫”,却要追问重赏有无必要性。不要只关心“幸存者”的感想,还要关心那些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游戏之外的人是否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本内容系经济观察报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推荐


【独家】四川音乐学院3位女教授被调查 疑涉及艺术专业招生腐败
常务副区长的财政压力
关注经济观察网官方微信,获取更多资讯


    关注 经济观察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