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大佬“账户”里都是哪些股票?A股慢牛进入下半场!

 

导读公募观点|中报新鲜出炉 掘金绩优基金经理隐形重仓股市场研判|边风炜:慢牛下半场正在路上聚焦IPO|明月镜...

导读
公募观点|中报新鲜出炉 掘金绩优基金经理隐形重仓股

市场研判|边风炜:慢牛下半场正在路上

聚焦IPO|明月镜片IPO“不走心”:招股书接连现问题

1


公募观点

中报新鲜出炉 掘金绩优基金经理隐形重仓股
基金中报密集披露,各大基金的隐形重仓股浮出水面。率先披露中报的基金公司中,银华基金刘辉、广发基金刘格菘、易方达基金林森、融通基金邹曦、万家基金黄兴亮等明星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后市?《大众证券报》记者第一时间整理呈现给投资者。
隐形重仓股出炉
有一批个股,虽然在基金二季报的十大重仓股中并没有披露,但它们在基金的持仓中仍然占据较高的比例,我们常称它们为“隐形重仓股”。

从中报来看,2019年收益率达92.19%的易方达瑞程,其前五大隐形重仓股分别为蓝思科技、星网锐捷、金禾实业、保利地产、福斯特,板块涵盖了科技、农业和大消费。无独有偶,近2年收益率达184.5%、大幅跑赢同类及沪深300的银华内需精选,前五大隐形重仓股也有不少农业股,比如新希望、荃银高科和牧原股份。继续坚定持有科技的是万家行业优选和广发双擎升级,这两只基金2019年收益率分别高达

89.83%和121.69%,汇川技术、兆易创新、紫光股份都列入了隐形重仓股的行列。(见表)







银华内需精选基金经理刘辉就认为,下半年的重点配置方向有农业产业链、科技产业链和医药类。他分析称,中国的动物蛋白供应及供应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深远而不可逆的,未来格局已经浮现,且沿着预期的方向在发展演进。同时,未来种业结构的变化已经启程。科技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可能在下半年波动加大,投资难度会上升。要立足产业研究挖掘投资机会,始终保持在这个方向的基础配置。2020年将医药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配置方向,也会保持相当的基础配置,优化此部分资产,并作为长线资产来进行操作。
下半年震荡仍是主基调
大佬们如何看待后市走势?记者也整理了中报中的一些观点。

易方达瑞程基金经理林森和万家行业优选基金经理黄兴亮均预计下半年市场以震荡为主。

林森表示,展望下半年,权益市场与债券市场都呈现结构性机会。流动性充裕环境下仍利于权益市场的估值修复,经济慢复苏有望支撑盈利底企稳。债市方面,由于利率水平前期上行较多,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当前货币政策收紧的可能性较小,收益率可能以震荡行情为主。适度保留相对稳定的权益仓位,自下而上精选个股,始终做好风险控制。

黄兴亮则称,短期国内经济复苏进展良好,货币政策边际趋向走平,预计下半年市场以震荡为主。目前来看,国内各方面做得比较好。在疫情无差别打击之下,中国的控制也最为得力。下半年若有大的风险,可能来自外部,包括疫情影响的外溢效应最终导致局部危机,又或者美国大选之后的国际形势变化。

融通行业景气近3年收益率为155.45%,大幅跑赢沪深300和同类平均,其基金经理邹曦则认为慢牛依然是市场的基本格局,市场底部将逐渐抬高,他更偏重周期资产。“我们预计市场将发生结构性的风格转换,核心资产效应将延续,但是内部结构会有重大变化。盈利持续性较强的周期核心资产将实现有效的重估,出现估值盈利双升的‘戴维斯双击’的机会;科技、医药和消费板块中的部分龙头公司,已经处于高估状态,在流动性边际收紧的环境下,当其产业趋势不能得到有效证实,将出现估值盈利双降的情况。”

广发双擎升级基金经理刘格菘则警惕市场过热后,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下半年流动性虽然边际有收紧趋势,但仍显宽松。A股仍具有较高吸引力,看好A股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同时,由于理财产品净值化后,收益率波动加大;随着国债收益率触底上行,理财收益率走低,资金‘搬家’的趋势愈发明显。行业配置上,科技成长股是中期主线,同时把握以内需为主且长期确定性高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随着国内疫情的缓解,必选消费品的优势在逐渐减弱。”

记者 王金萍

2


市场研判

边风炜:慢牛下半场正在路上
对于A股这轮慢牛,我们始终保持信心和耐心,在指数逼近3400点的当下,赚钱并不太难,难在静心,只有先静心方能伺机而动。操作上,我们觉得中报后更有信心了,至于市场,慢牛下半场正在路上。

本周市场不温不火,除了部分创业板新上市的

“十八罗汉”比较吸引眼球外,整体市场围绕中报成绩单展开。对于创业板的“十八罗汉”,我们采取的基本方针是视若无睹,就像之前我们对于科创板的态度一样,有些投资者会认为这样的方式过于消极,但我却认为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精髓,“能力圈原则”。

再过几年,A股注册制的全面实施将是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股上市,如果要面面俱到,对精力的消耗极大,并且很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我们用最简单的一些原则来提高效率。比如,对于新股上市个股三年内由于解禁和募投项目的不确定性,因此总体不关注;三年后,一些真正的优质企业必然会得到市场认可,逐步浮出水面,届时再关注。虽然我们丧失一些先机,但省下了足够精力来着重守住原有“篮子”里的“鸡蛋”。其实投资最怕的就是“守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同时,本周大量半年报集中出台,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中报显示了他们的韧性,在经历了罕见的疫情后,优质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体现,大部分企业好于预期,并快于经济复苏,这对市场无疑是利好。另外,大量中报披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软件、公号、APP都通过数据整理、平台互动大大缩减了人工阅读的成本,并有效提升了效率。

最后,不同市场的资金虽然偏好不同,但总体范围大了,市场的机会明显增加,这也是我们说的注册制是加速机构化和价值化的进程,也是去散户化的过程,虽然残酷,但很现实。

以往市场选时高手跑赢指数,主要是好公司少,一旦下跌只有持币观望是最佳策略;而现在市场有近4000家企业,震荡调整时持币并非最佳策略,调整持仓结构更重要,我们看到无论公募、私募还是保险、证金,都各有偏好,但也都能在林子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鸟。真是百花齐放!

公募偏好消费与科技,只看赛道不看估值,虽然有失偏颇但机制决定也属无奈;私募更多自下而上,以成长性和绝对收益结合,各有不同,但头部私募都是价值高手中的高手;保险证金偏好低风险,大部分是地产金融,防守重于进攻,高分红是所求。既然市场中最重要的所谓主力都有自己的明显偏好与风格,那么作为个人投资者,更应该有所取舍。

对于A股这轮慢牛,我们始终保持信心和耐心,在指数逼近3400点的当下,赚钱并不太难,难在静心,只有先静心方能伺机而动。操作上,我们觉得中报后更有信心了,至于市场,慢牛下半场正在路上。

(边风炜 作者为国泰君安上海研究总监)

3


聚焦IPO

至信药业实控人及其控制企业频繁拆出公司资金 核心技术人员全是“突击”引进
以中药饮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的广州至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至信药业”)近日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在创业板上市,不过,除了《大众证券报》此前报道的公司存在低毛利率向关联方销售,产销量增长停滞不前,营收和净利增长主要靠低价采购及提价维持等问题之外。明镜财经工作室还观察到在至信药业IPO闯关背后,公司还存在目前仅有的三名核心技术人员均为

“突击”引进,公司与实控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之间存在频繁的资金拆借、能源采购数据和公司产量不匹配等诸多问题。
核心技术人均是 “突击“引进
对于一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而言,其创新投入和成长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在招股说明书中,至信药业强调创新优势是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公司历来注重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公司将新技术、新成果在中药饮片生产中的运用作为研发的重点方向,始终将技术研发作为公司的重点业务,通过近20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公司技术优势突出。”

然而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却少得可怜,2017-2019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仅为201.5万元、273.87万元、288.39万元,对应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0.46%、0.56%、0.59%。有意思的是,如此可怜的研发费用,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支付员工薪酬,2017-2019年,至信药业研发人员的薪酬支出分别为160.08万元、201.39万元、263.79万元,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分别为79.44%、75.53%、91.47%。除去员工薪酬、折旧和摊销费用外,至信药业用于研发的直接材料费用仅有21.59万元、9.92万元、12.46万元,2018年、2019年与2017年相比均大幅下降。

另外,2019年至信药业的研发人员为39人,按照当年总计263.79万元的薪酬来算,至信药业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仅6.76万元/年,折合税前月收入仅为5636.54元。

而至信药业位处中国经济发达的广州,2020年6月23日,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2020-2021年度住房公积金缴存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显示广州市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破万元,为10292元。至信药业研发人员的薪水只及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一半左右。

更为关键的是,截至招股书报送,至信药业合计总共仅有3名核心技术人员——郭毅玲、赵凤莲和余飞,然而公司披露的核心技术人员的履历情况却显示,郭毅玲于2018年4月才加入至信药业,担任公司的质量和研发总监,而赵凤莲、余飞进入公司则更晚,两人均是在2020年1月才新近入职至信药业,分别担任质量总监和生产总监(见图一)。



图一:公司三名核心技术人员简历截图

目前屈指可数的3名核心技术人员均为2018年以后才进入至信药业,由此引发一连串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至信药业难道在报告期前不存在核心技术人员?还是其存在核心技术人员,已均在报告期前离职?如果是,那么离职的具体原因又是什么?公司20多年的技术优势是如何积累和取得的?公司的创新、技术优势是否存在夸大的情况?
产量和能源采购数据逆向变动
根据招股书,至信药业的主要产品为普通中药饮片和毒性中药饮片,公司产量方面的数据显示,

2017-2019年,普通饮片的产量分别是为4965.03吨、5062.80吨、4864.60吨,

2019年普通饮片的产量下降,比2018年、2017年都要低。即便是加上毒性饮片的生产,2017-2019年,至信药业中药饮片的产量合计分别为5042.32吨、5153.63吨、4956.64吨,2019年产量也依旧低于2017年和2018年。

令人费解的是,在公司生产量较低的2019年,至信药业的能源采购数据却在一路上涨。招股书显示,公司所需的能源以电、天然气和水为主,2017-2019年,公司能源采购金额分别为510.79万元、557.54万元、651.56万元,显示2019年的能源采购金额明显增长,细分到具体的能源使用量上,2017-2019年,公司电力采购量分别为401.68万度、451.33万度、540.77万度,天然气的采购量分别为48.27万立方米、46.98万立方米、57万立方米、水的采购量分别为11.81万吨、14.78万吨、14.29万吨(见图二),2019年与2017年相比,至信药业电力采购量增长34.63%、天然气采购量增长18.09%、水的采购量增长了21.00%,三大能源采购数量都出现了明显增加。



图二:公司能源采购情况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存在公司和实控人控制的企业广州壹荟馆共用水电表的情况。公司缴纳水电费后,再根据广州壹荟馆水电使用情况结算水电费,这让人疑惑,至信药业公布的能源采购数据是否已剔除了广州壹荟馆水电使用数据?如若没有,公司真实的能源使用情况又究竟如何?公司除了和广州壹荟馆共用水电,是否还存在共用天然气的情况?

如果已公布的数据已经剔除了广州壹荟馆能源使用数据的话,那么则意味着至信药业2019年产量与公司三大能源的采购数据均呈现逆向变动,而能源的消耗量是判断一家企业产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公司产量的变动幅度应该能源使用量的步伐一致,公司对此又如何解释?其中是否存在人为调节数据的情况?
实控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大量拆出资金
根据招股书,至信药业的实际控制人为魏平和曹晓涵夫妇。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魏平和曹晓涵夫妇合计直接持有公司6153.94万股,合计直接持股比例为71.71%;同时,魏平和曹晓涵通过控制的至泰实业、至聪投资间接控制公司16.73%的股权;夫妇两人直接、间接合计控制公司88.43%的股权。而遵义壹荟馆是至泰实业100%持股的子公司、广州壹荟馆则是实控人魏平控制的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报告期内,至信药业与公司实控人之一的曹晓涵及至泰实业、遵义壹荟馆、广州壹荟馆之间存在频繁的资金拆借,资金往来直至2019年才全部清理完毕(见图三)。



图三:公司与实控人及其控制的企业资金拆借情况截图

资料显示,2017-2019年,实控人及其控制的上述三家企业合计共拆出金额达3470.86万元,拆入的金额达1546.39万元,过程中,实控人及其控制的企业拆出资金明显多于拆入金额,其中拆出金额最多的遵义壹荟馆,为一家餐饮企业,在其成立前,至信药业的下属单位遵义饮片就代其支付工程款,其中2017年拆出金额1821.28万元、2018年拆出金额152.14万元,2019年拆出金额4.94万元。

而至于实控人曹晓涵、至泰实业、广州壹荟馆拆出资金的具体用途,招股书中并没有具体的交待,仅表示用于资金周转的临时支持,资金拆借已参照同期银行借款利率计提了利息,但是支付利息的具体金额也并未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实控人所控制的广州壹荟馆在报告期除与至信药业之间存在大额资金拆借外,还与公司存在业务往来,在报告期内其向公司采购水电和中药饮片,而广州壹荟馆仅为一家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个体工商企业,经营范围包括酒店住宿服务(旅业)

、营养健康咨询服务等,但是并不包括中药饮片销售(见图四)。



图四:广州壹荟馆经营范围截图

2018年3月15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药品零售企业分级分类管理试行办法》,要求自2018年4月15日起施行。《试行办法》根据药品零售企业设置条件与药品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的适应程度,核定的经营范围从小到大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从药店分类类别来看,主要是通过药品品类决定的。其中,一类店经营范围限定为非处方药;二类店经营范围限定为非处方药、处方药;三类店经营范围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饮片等所有可在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的药品。这也表示,级别不够,中药饮片的销售将被限制。同时,也体现出在药店销售品类中,中药饮片的管控是重中之重。

作为一家餐饮企业,广州壹荟馆为何向至信药业采购中药饮片,其是否存在代公司销售中药饮片的情况?如果存在,这是否和公司招股书中其与公司不存在相似或相同业务的披露相矛盾?又是否涉及超范围经营和违规销售?就上述问题,《大众证券报》记者致电并致函至信药业,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记者 尹珏


    关注 大众证券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