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废物”小组:放过自己​≠放弃自己

 

认命不认输...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想象一下这样一种人生:

一个出生在农村或小镇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一路披荆斩棘,把自己训练成“小镇做题家”,终于如愿考上了一所985/211。以为毕业后等待ta的是体面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我们想象中一个985学子的人生。然而,现实可能是另一幅画面:

“小镇做题家”们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很多人比自己起点更高、见识更广、更优秀,更努力,更有规划。“小镇做题家”们用尽全力,只是为了不掉队。

还有人遭遇着失学、失业等挫折,被忧郁、焦虑等情绪和身体问题困扰。

他们自嘲为“985废物”,在豆瓣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有近10万名“ five”在这里抱团取暖。

01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创建于今年5月10日,目前已经有9.5万名成员。

小组简介是这样的写的:【98five大学】985.211失学失业者的新校园,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logo


“废物”当然是一个主观定义,可以理解为因为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丧失了斗志、或心有余力不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现实性的,比如学业和职业发展不如意,也可能是心态上的,比如焦虑、抑郁、迷茫,在哪里跌掉就在哪里躺平……







“废”的表现有很多种,有人因为挂科太多大四被退学,需要重新参加高考:
有人签了一份北京月薪五六千的工作
有人因为疫情失业,至今还没找到工作
有人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却因为绩点排名靠后压力巨大,陷入自卑、精神崩溃,重度抑郁和焦虑。
当然还有些自称为废物的人,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人生赢家了。
02
天之骄子985,为什么会成为“废物”?

对这个问题大家也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发现了一些共性:家庭问题、专业问题、性格问题、身体原因等等。

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小镇,起点低,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并相信,只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就会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

但是到了大学才发现,和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相比,小镇做题家们起点太低,眼界、经验和资源都很局限,在竞争中不具备优势。

豆友@five:小时候,大人们都说考上大学生活就好了,啥都不愁了。现在看看,为什么自己明明是这么好的学校的研究生,个人能力、素质都不错。这么努力,却过得这么辛苦?”



在性格上,他们自认为情商低、情绪不稳定,容易陷入情绪黑洞,目标感不强,内驱力和行动力不足,拖延,自卑,内向、悲观等等。

在“一人一条自己成了five的原因”帖子下,400多条回复拼凑出了他们的性格版图。









很多人把一切归结为自己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不争气,性格不好,才会变成“废物”。而这样归因,又会带来更深的自我厌弃。

因为起点低,原生家庭教育和关爱欠缺,导致眼界和性格有缺陷,因为有缺陷,导致学业、人际交往和工作受挫,因为受挫,再次陷入负面情绪……似乎成了恶性循环。

但真的是这样吗?
03
曾经有一首歌《爱拼才会赢》告诉我们“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后来被改成了段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靠运气。”

虽然是调侃,也说出了一部分事实。一个人的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很多因素并不是自己能选择和左右的。

“985废物”的困境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阶层分化、文凭的通货膨胀、内卷化竞争、社会价值体系单一等等,这些因素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焦虑和“悬浮”。不只属于“985废物”,也不只属于中国。

  • 阶层分化
“985废物”的第一个落差在起点上,而起点无法选择。一个人出生在繁荣年代还是萧条年代,沿海还是内陆,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包括智商和性格很大一部分也跟基因有关。农村和小镇走出来的985学子和城市同学的差异实质上是城乡和阶层差异的结果。

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提到:中国的社会分化是一种全民参与式、以市场为基准的社会竞争。

“大家都觉得自己有权利在这个分化过程中受益,也都想着比别人快一步半步,害怕被甩在后面,造成一种强烈的末班车心理。每一个从身边闪过的机会都可能是最后一个机会,也就造成所谓的“悬浮”心理。
作者: 项飙 / 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0-7-1


  • 文凭通货膨胀


“985废物”之前,我们早就发现文凭贬值了。从“本科生就业难”到“研究生遍地走”,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到研究生送外卖,很多学生自嘲“上学造火箭 工作拧螺丝。”

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概念解释:文凭的通货膨胀。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历,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当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文凭时,文凭也就越来越不值钱。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6


其实很多工作普通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现在动辄硕士起步,还要985/211加持,导致内卷化竞争严重。

  • 内卷化
内卷化也叫过密化,意思是太多同质化的东西导致竞争陷入极其浪费资源的低效与无序的状态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内有一篇吐槽内卷现象的长帖得到了2700多条点赞。

“楼主本科学校图书馆21点闭馆,教室22点关门。后来机缘巧合发现一间通宵自习教室,结果,每次每次每次!!!期末考前复习我都能在这间教室里碰见熟悉的面孔,包括不限于:同班同学,隔壁班同学,隔壁宿舍的同学。

每次别的学院放假回家了我们还在考试,别的学院周末or小长假出去玩我们还在写作业做课设。”

很多人在这种无止境的竞争中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干脆躺平当“废物”。

@bandou的这段话或许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真实感受: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但我想稍微歇一歇。”

  • 价值体系单一
因为社会价值体系单一导致人生选择单一,似乎只有一种正确和成功的人生值得过。人人都挤在一条赛道上往前冲,都要削尖了脑袋往上爬,都要进入“中心”。

《把自己作为方法》中,项飙也谈到了“边缘”和“中心”的问题:

中国人有那么强的中心情结,觉得边缘的生活不值得过,造成极大的焦虑。权力和资源过度集中

边缘的人要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这当然会让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但造成各种扭曲。如果跟周边的人、生活的世界关系不清楚,就会变成机会主义者,其他人都成了利用工具。学界是这样,官场最明显,商界是一样,做一个公司的职员,哪怕做一个学生,都是一心要进省城、进北京,没有扎根性之后,就没有位置 ,没有主体性,完全工具化。中心太强,其实很危险。”

这种对阶层跃迁的焦虑不只是在中国有。

德国社会学家海因茨·布德在《焦虑的社会》一书中,研究了德国社会各人群阶层的生存图景,发现:当今社会,来自书香门第、饱读诗书的失败者,以及来自社会地位上升家庭的、职业生涯一事无成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的恐惧和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他人的对比。

一个人与处在相似状况中的其他人进行同类对比,决定了他在这个世界中的情绪状态

当自我不再相信能够与别人比肩抗衡时,就会失去重心,摔倒在地。当我们感到被别人丢弃一旁时,就会心生畏惧,小心翼翼。”
作者: [德] 海因茨·布德 (Heinz Bude)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7


神学家和宗教哲学家保罗·田立克把这种恐惧概括为“一种没有出路的狭隘或是一种没有方向的空虚。”

根据田立克的观点,人们对冰层随时塌陷和坠入生活深渊的恐惧表现在两种生存逃避行动中——在其他人面前,要么退避三舍,要么投入他们的怀抱。前者的出路是佛教思想,后者的出路是随波逐流

这样看来,“985废物”的躺平和“人生赢家”的狂奔,都只是逃避恐惧和焦虑的一种生存方式。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何以解忧?

项飙在采访中提出一个观点:“认命但不认输”。认命就是认清现实,接受自己的家庭和出身,接受不能改变的那部分,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和预期。不认输,就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放弃努力。

想清楚究竟我能做什么,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这个问题,都得搞清楚自己是谁,否则都会有这种危机,除非完全盲目地被主流裹挟进去。”

或许,我们需要学会在某些时候放过自己,但是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END-
作者 | 草草
参考来源
1.「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
2.《把自己作为方法》
作者:项飙/吴琦,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7
3.《焦虑的社会》作者: [德] 海因茨·布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7
4. 为什么我上了985名校,却依旧觉得自己是“废物”?北京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5.
政见访谈 | 牛津教授项飙:我们应该“认命”,但不能“认输”
■ 往期精选 
艺术多么可爱,总有一件抚慰你的心
那些学冷门专业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倦怠社会: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累?
那些移民大理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


觉得文章不错, 点个在看吧:)


    关注 豆瓣DOUBAN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