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丨两大名帅的第一次交锋

 

1942年8月30日夜,埃及,阿拉曼前线。一轮苍白的月亮照耀着连绵而起伏的沙漠,环境静谧却又气氛紧张。

当晚22时,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德国非洲军团长奈宁上将指挥着他的坦克部队冲向对面的阿拉姆哈勒法山岭,他的左翼是意大利军团,右翼则是冯·俾斯麦中将率领的德国轻装甲师。

阿拉曼是进入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后一道门户,如果阿拉曼防线被突破,开罗将门户大开,埃及危在旦夕。

在北非战场连吃败仗的英军退无可退,他们必须将地中海交通线控制在自己手中,以确保中东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从而支持长期战争。

英国已经输不起。

为此,英国首相丘吉尔在8月初亲赴开罗视察,并不惜临阵换将,撤掉了英军在北非的指挥官,以期挽回颓势。

于是,“二战”中的两大名帅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一方是在非洲所向披靡的德国上将埃尔温·隆美尔,另一方是刚刚临危受命的英国将军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有“沙漠之狐”称号的隆美尔
阴差阳错的相逢
在这场战役之前,隆美尔在非洲大漠中几乎是“战神”般的存在。他在兵力不足、补给不畅、队友不给力的不利环境下,几乎横扫北非战场,赢得“沙漠之狐”的称号。尤其是1942年6月,隆美尔以弱势兵力攻破位于利比亚东部的战略重镇图卜鲁克,俘虏英军3万余人,一时名声大噪。

这场重大失利令英国在北非的主力——第八集团军面临全面崩溃,丘吉尔政府甚至因此遭遇信任危机,英国各大报纸鼓噪:北非局势可能导致政府改组。

8月5日,丘吉尔和他的参谋总长布鲁克元帅亲临前线视察。第二天,他公布了改组前线指挥部的决定,即解除了作战不力的里奇将军的职务,由30军军长戈特接任第八集团军的指挥官一职。

但令人意外的是,戈特将军在赴任途中乘坐的飞机被德军击落,还没上任就阵亡了。

愤怒又沮丧的丘吉尔紧急将“备胎”蒙哥马利派往了非洲战场。

另一方,隆美尔也出现了意外。8月下旬,他被炎热的天气和疾病击倒了,严重到无法下床。随军医生要求他必须尽快回国治疗。

8月21日,隆美尔电告柏林,请求回国休养,并推荐坦克将军古德里安接替自己的职务。

但最高统帅部拒绝了他的要求,隆美尔只能带病指挥。

命运就是这样吊诡。在各种阴差阳错中,隆美尔和蒙哥马利就这样相逢了。

隆美尔绝没有想到,正是从蒙哥马利到来开始,胜利的命运便不再敲响他的大门,他在非洲的辉煌有如正在熄灭的炉火,其光亮日趋暗淡。
蒙哥马利将军
关键性的撤退
当隆美尔下达进攻令时,蒙哥马利正在阿拉姆哈勒法山岭守株待兔。在此之前,英军密码破译专家早就将德意军队的计划送到了蒙哥马利的指挥室中。

冲在最前面的奈宁军团很快就陷入了英军布下的雷区中,英军的迫击炮、重机枪火力猛烈,同时在伞兵照明弹的配合下,英国空军也对陷在雷区中的德国坦克进行了集中轰炸。

8月31日凌晨,右翼指挥官俾斯麦中将中弹身亡,几分钟后,奈宁将军的指挥车也被迫击炮击中,这位先锋官身负重伤,无法再承担指挥责任。

隆美尔的参谋长拜因莱尔临时接过了奈宁的指挥棒,继续不惜代价向前突进,至8月31日上午8时许,前方排雷工兵终于为德军开辟了一条狭窄的通道。

但两位重要指挥官的一死一伤明显削弱了隆美尔的信心,他紧急下令,暂停进攻。

此举令冒死为主力部队开辟出进攻通道的拜因莱尔极为不满,这位参谋长以不礼貌的语气罕见地顶撞了上司——“我们已经冲出了雷区。如果眼下放弃进攻,那对为了突破布雷区而做出牺牲的士兵们来说,简直是一种嘲弄。”

隆美尔在犹豫了半个小时后,重新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沙漠之狐”原计划通过两翼迂回从后方突然攻击英军主力,这是他在沙漠中惯用的战术,但提前获悉了情报的蒙哥马利早有准备,他在德军行军路线上埋伏了装甲部队,同时令空军进行配合,隆美尔包抄行动受挫,加之突然的沙漠风暴,大大迟缓了德军的前进速度,偷袭已经没有意义。

于是,隆美尔将进攻计划调整为直接正面冲击阿拉姆哈勒法山岭。这正中蒙哥马利下怀,英军在山脊地段埋伏了重兵。

居高临下的英军以密集的炮火对德国坦克部队进行了狂轰滥炸,两军厮杀至第二天凌晨,一直处于相持阶段,但拥有地形之利和空军支援的英军稍占优势。

此时,隆美尔遇到了大麻烦。

一是,像以往多次战斗一样,意大利军队很快溃不成军,德军失去了左翼的保护。

二是,德军供给线过长、资源供给不足的致命问题暴露了出来。剩余燃料只能支持隆美尔的坦克再跑50公里,而意大利许诺的后续燃料迟迟无法到位。

隆美尔又一次无奈地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部队原地防御,等待补给。

蒙哥马利当然不会给德军休整的机会,他命令空军不分白天黑夜地对德军进行轰炸,隆美尔最心爱的88毫米高射炮都被炸毁。

直到9月2日,隆美尔也没有等到期盼的汽油,他终于失去了对盟友任何期盼。当天,他下令,撤军。

德意军队以近3000人的阵亡和数十辆坦克损毁的代价又回到了进攻前的原点——退回到了8月30日出发时的阵地。英军损失的坦克更多,但伤亡要小得多,他们牺牲了近1700人。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就这样结束了。

这一关键性的撤退让隆美尔在北非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破灭,英军士气大振,从此由守转攻,北非局势开始向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方向发展。

隆美尔当时的作战参谋冯·麦伦廷后来在《坦克战》一书中,将阿拉姆哈勒法战役描述为“沙漠战争的转折点,是各个前线一系列败仗中的第一个败仗,预示了德国的战败。”
隆美尔败在哪里?
如果从双方实际兵力与装备对比观察,蒙哥马利拥有明显的优势。但这绝不是隆美尔失败的关键原因,因为,在北非战场,隆美尔长期处于兵力不足的状态,不过,他的“闪电战”屡屡得手。

但为何面对蒙哥马利就不灵了呢?

必须承认,蒙哥马利是一个强硬的对手,在很多方面,两个人很像。他们都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但孤僻而骄傲,作风强悍,在自己的部队中,“敌人”的数量常常多于朋友;懂得随机应变,敢于违抗上司“不合理”的命令;善于鼓舞士气,蒙哥马利接手后,先是撤掉了庸碌的代司令官拉姆斯中将,随后通过激动人心的“决不后退”演讲迅速恢复了英军士兵的信心。

当然,情报战的完败才是隆美尔失利的关键。战前,隆美尔的侦察连队被英军全歼,隆美尔失去了“眼睛”和“耳朵”。一个细节可以说明,在攻击阿拉姆哈勒法山岭时,隆美尔手里拿得的地图都是错误的。

与之相反,英军成功破译了德军的密码系统(这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下一次再写),隆美尔的一举一动尽在蒙哥马利掌握之中,隆美尔发给希特勒的电报几个小时后就会摆在蒙哥马利的办公桌上。

这一切,隆美尔一直被蒙在鼓里。

军需补给严重不足,对隆美尔的军事行动也造成了极大的掣肘。隆美尔的推进速度过快,造成了补给线过长,后勤供应完全跟不上攻击部队的速度,到阿拉木哈勒法战役时,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英军制海权、制空权的绝对优势。德军的大量补给船只在中途就被炸毁,让隆美尔一筹莫展,以至于在这场战役结束后一个月与墨索里尼会面时,他仍然对补给问题耿耿于怀,公开向这位盟友表达不满。

阿拉木哈勒法战役结束后两个月,蒙哥马利将军集中兵力发动了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取得了对隆美尔的重大胜利,彻底扭转北非局势,他也因此赢得“猎狐者”的称号。

走下神坛的“沙漠之狐”则永远地离开了沙漠。

【参考文献】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冯·麦伦廷:《坦克战》

池昕鸿:《隆美尔》

刘俊彪:《阿拉曼战役》

马骏:《蒙哥马利的成名之战》

李树友、郭兆东:《“沙漠之狐”兵败阿拉曼的交通运输原因与启示》

往期回顾

煮酒丨血战鄱阳湖!
煮酒丨一场精心谋划的密会
煮酒丨海贼王的致命一击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瑞雪

来源:央视网评


    关注 央视网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