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她还没整容,那年她还没离婚

 

。...

我在北京,今日晴
我是象女士,这是我们在一起的第195天
中午点了一份菠菜面,店家把这碗面形容得天花乱坠,让食客不禁抱着巨大期待下单,结果味道不及各类形容词的十分之一。甄嬛说得好,感情终究是错付了。

我盖上那碗一点都不激发食欲的面,瘫在沙发上刷微博,一脸不爽,直到刷到@二丁目怪兽 的微博,他po的视频拯救了我的好心情,也是不可思议。



视频内容倒也谈不上新潮黑科技,甚至没有什么炫目的剪辑技术,只是单纯把2004—2006年的热门歌曲做了个总结。

(视频时长25分,保准大家听到爽,不过建议在WiFi环境下看视频,以及建议洗澡时播放。)



(视频搬运:史上最贱喵)

我跟着视频唱了25分钟,过了一把唱K的瘾。

全程听下来,感觉我小时候未免太幸福。没有疯狂洗脑的“神曲”,没有震破耳膜的社会摇,也没有各种不着四六的改编。歌手好像听话懂事的乖学生,一个接一个发歌,从不刻意营造出圈效果。

80、90后为什么看到这个视频会怀念十五年前的乐坛,因为我们见过华语乐坛最好的样子,感受过盛世光景,耳朵被好音乐洗礼过。

在很多人心中那是不可替代的。如今流量小生的音乐成绩大字报,都不如当年音像店老板在店门口贴的一张纸,纸上写着,“《七里香》已到货”。

那一年,CD还没那么流行,哦不,准确来说是学生买不起昂贵的CD,买过最多的是磁带,长大后才知道,当年买的磁带有一半都是盗版;





那一年,哥哥姐姐们用Walkman听歌,我们用步步高复读机听歌。那是爸妈买来让我们听英语的,然而英语没听多少,流行歌倒是播放了千百遍;



那一年,女生会买一个粉粉嫩嫩的本子用来抄歌词,并用荧光笔在上面画插画,零花钱多的时候还会买点贴纸贴上去。那时候还不流行什么日系MUJI风,人人都觉得本子越粉越好看;



那一年,还没有“diva”、“slay”这样的形容词,最常见的是“华语小天王”、“华语小天后”。那时候他们不过二十多岁,还没有坐到乐坛前辈的位置,开个演唱会都会担心上座率;



那一年,周杰伦还没有和“奶茶”绑定在一起,他在大家眼中是叛逆的,家长向来不喜欢他,觉得他唱歌吐字不清,直到他和费玉清合作了《千里之外》,才在众多家长那里获得了一些些豁免权。

也是现在才知道那是周杰伦最好的时代,他有用不完的灵感。如今还是有很多人爱着他,他出新歌《Mojito》也都愿意捧场,但彼此十分明白,歌不再是当年的歌了,听了前奏就知不是那个味儿了;
那一年,蔡依林染着一头橘发,在舞台上蹦蹦跳跳唱着《爱情三十六计》,她的形象是清新烂漫的小女生,时不时会被媒体吐槽唱歌一般、舞蹈无趣。

那时她还没有练就金钟罩铁布衫,在台上唱着《倒带》会唱哭,谁都想不到她后来成了diva,带着一群妖男伴舞大唱《我呸》,全开麦,无压力。



那一年,王心凌还没有被媒体大肆报道“脸僵整容”,所有女孩子都会盯着她的海报再三研究,她的眼睫毛为什么可以这么翘?她的腮红为什么可以粉嫩的恰到好处?她的嘴巴为什么像果冻一样duang duang的?

王心凌那时候的title是“甜心教主”,她像一份制作精美的甜品,只是看着就觉得甜滋滋的。她的各种恋情还未曝出,或者说是还未开始,只知道她是世界上最甜的女孩子;
那一年,萧亚轩时隔三年发新专辑,结果台媒挑事非说专辑名字《1087》影射的是“依林白痴”。大家把注意点转移到她和蔡依林的“天后之争”,很少人留意到《1087》这张专辑的前瞻性,编曲节奏都比当时的歌曲多前进一步,专辑里很多歌放到现在来听,节奏都是不过时的,那是真舞曲;



那一年,梁静茹的《宁夏》是商家最喜欢的歌曲,文具店、饰品店、火锅店、服装店……只要是个店,就会放《宁夏》。这首歌调调清新,朗朗上口,八卦小报上写着,「梁静茹不再唱苦情歌」。

梁静茹当时确实在和玛莎谈恋爱,那是一场让梁静茹这个温柔女生选择主动出击的爱情,可是最后梁静茹嫁给了赵元同,两人又在去年离婚,她的那么多首苦情歌,都变得那么有说服力;
那一年,潘玮柏和张韶涵一起合唱了《快乐崇拜》,班里女生都在猜他们是不是情侣。这个猜测在十几年后终于解开,潘玮柏找了一个空姐当老婆。

那一年,张韶涵被媒体称为“电眼娃娃”,她有太多大热歌曲在手,又演了一部《公主小妹》,一时间风光无限。谁都没有料到她的事业会被家事拖后腿,张韶涵大概是90后心中最像樊胜美的人;



那一年,SHE是女子组合中独一份的存在,她们唱着朗朗上口的歌曲,像邻家妹妹一样出现在镜头前。Hebe还未solo发碟,Ella还没有成为选秀导师,而Selina也没有遇到人生最大的坎。

我们不知道这三个女孩子会在乐坛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知道日后再出什么火箭少女、THE9都要怀念一下她们,谁都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三个女孩子,撑起的是不简单的乐坛盛世;



那一年,没有热搜,没有人会把他们的MV剪在一起,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感喟青春。因为那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那是我们司空见惯的音乐,谁知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看似平凡普通的专辑歌曲都成了经典,还是没办法超越的那种。



总有人说,华语乐坛会好起来的,一定会好起来的。我的看法是,不会了,华语乐坛不会好起来的。

不是丧气,是我们需要看到这个事实。

十几年前的大环境是相对单一纯粹的,它给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创作、可以想象的空间。而且歌手们的受众群较现在而言更单纯,是“他们给我们听什么”,并非“我们让他们唱什么”。自主权在歌手那里,所以我们听不到盲目从众的曲子,每个人的风格都很明显,甚至谈不上撞型这一说。



我们需要承认,那个时候的歌手重在输出,他们写得歌都带有个人成长特色,想讲的概念也都是当下他们最相信的价值观。

反观,现在的歌手重在吸收,所谓”吸收“是他们精准捕捉到了粉丝喜欢什么,于是按照粉丝喜欢的东西进行创作。

其实每次看到”做音乐“这三个字都觉得好笑,就现阶段,能真正算得上做音乐的歌手不超过五个,其他人发歌那叫”巩固粉丝“。

十几年前的华语乐坛,是在正好的时间里有一批正好的歌手出现,在这一批正好的歌手里有几位正好符合时代的音乐天才。

这叫,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我们有什么?刻薄点说,我们只有愿意无数次为偶像花钱的粉丝。

十几年前的华语乐坛是回不去了,周杰伦只有一个,他的巅峰期也只有一段,那首堪称华语乐坛天花板的《以父之名》也只有一首。

我们能做的,只有怀念。

是啊,最好的音乐时代,真的过去了。
·END·


都看到这里了,不如点一个“在看”!


    关注 娱乐你最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