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疏泄”“主藏血”“出谋虑”的“将军之官”

 

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重新认识x26quot;肝”...







导读:肝在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是怎样的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学习吧。





主讲人:陈广源 博士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深圳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各位,我们在第一章说到“肾”,第二章说到“脾”;我们说肾是“先天之本”,如同我们的“战略物资储备”;“脾”是“后天之本”,如同我们的“后勤保障线”。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三章 —“肝”。



叁  养肝护肝,不让人体枢纽“失控”


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西医的“肝”,从解剖学和生理学上来看,它是一个实体脏器。肝位于人体的上腹部,成人的肝脏平均重量在1.5公斤以上,相当于成人体重的2%,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肝是负担着新陈代谢功能的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从这一点看,西医的“肝”和中医的“肝”“主藏血”的功能基本相似,各位联系零章,可以看成是中医的“有”。

而中医的“肝”的涵盖面更广,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脏器系统。比如“肝主疏泄”的功能,就与西医的肝脏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点“玄”了。回顾零章,就是中医所说的“无”了。

01

肝,精密而繁忙的“人体化工厂”

现在我们仍然先从西医的角度来谈谈肝脏。

成人肝脏的平均重量在1.5公斤以上,相当于成人体重的2%,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也是人体担负新陈代谢功能的最重要的器官。

它具有储藏、解毒和代谢的功能,将脾胃经消化吸收而输送过来的物质进行“三化”处理,即:“无毒化”“精细化”“均衡化”处理,才为身体各部所用。

肝的“无毒化”的工作,也就是它的“解毒”功能,是没有上下班之说的,是“白加黑”“5+2”,永不停歇的进行的。

我们所说的“精微物质”,其实就是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肝就不停地“解毒”,而身体在新陈代谢中又不断地产生新的毒素,肝又不停地“解毒”,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从消化道,即“脾胃”输送而来的物质,虽然已不是原始的鸡鸭鱼肉和五谷杂粮,已经是可以称之为“血液”的物质,但这种“血液”还是比较粗放的,还必须经过肝做“精细化”处理。

肝会用“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多种生物化学方式对其进行处理。这种处理的方式和过程,俨然如同一座精密的化工厂,一座人体化工厂。同样,这座“精细化”的人体化工厂也是24小时不停工作的。

肝还有将精微物质(血液)做“均衡化”处理的任务和功能。这种“均衡化”工作也不是“一锤子买卖”,也是在动态中不停顿进行的。

中医所说的“肝藏血”,就是指肝脏具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也就是肝的“均衡化”的功能。

所谓“均衡化”,并非“平均化”,而是更加合理和务实。你白天运动和工作,就给你,你晚上休息睡觉,就收回来。

运动员,特别是球类、田径、游泳等竞技运动员的心脏、肺、四肢将会较常人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而科学家、作家、学者的大脑也会得到特殊的照顾,享受“特供”,如此等等。

进入肝的“粗放”的血液和由肝出去的“精细”的血液并非只是通过大血管以“江河奔腾”的形式进行的,更多的是通过无数的细而又细的毛细血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的。

如果我们再来研究它的解剖结构,肝脏“血供”(入)和“供血”(出)的特点,就会进一步发现,肝,无论是“硬件”(结构),还是“软件”(工作方式),都可以说是十分精密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肝总是“5+2”“白+黑”不停地工作;特别是我们处于睡眠状态时,它更是以加倍努力的工作来换取新的精力充沛的一天,来迎接明天新升起的太阳;所以我们说,肝,是当之无愧的精密而辛劳的“人体化工厂”。

02

肝,把控“人体枢纽”的威武将军

现在,我们又回来,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肝”。

肾是先天之本、战略物资储备,不能轻易动用,更不能恣意耗散;脾是后天之本,不仅要保持物资充足,而且还要保证输送畅旺。“先天”和“后天”之间,又是相互资生,相辅相成的。

“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人之始生,本于经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于水谷滋养;非经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状。经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

“金元时期的中医大家李东垣也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从,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他们所说的都是肾和脾之间、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关系。”

但是,仅仅如此显然是不够的。脾和肾之间,后天和先天之间,乃至身体的五脏六腑之间、四肢百骸之间、气血津液之间,十二经脉之间,肌肤腠理之间、水火之间、阴阳之间、整个人体需要一个闸门,一个开关,一个枢纽,来进行调控。这个闸门,这个开关,这个枢纽,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五脏中的“肝”。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所谓“主”,就是,“疏泄”不是放任自流的,是需要控制和调节的;“藏血”也不是盲目的,毫无计划的,也是要控制和调节的。

这就是“主”。那么,由谁来“主”呢?这就是“肝”。而“疏泄”和“藏血”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一“疏”,一“藏”,配合默契。这也由肝来调控,由肝来“主”。

肝,既要“主疏泄”,又要“主藏血”,是当之无愧的“人体枢纽”。肝,“5+2”“白+黑”不停地工作,十分辛苦。

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大论》称“肝为罴极之本”。

什么叫罴极之本呢?许多医家对于“罴极”的注解各个不一。我的医古文和文献学老师刘奕超先生曾经为此专门撰文,在《中医杂志》上谈了自己的见解。

先生从训诂学入手,认为:“罴”即“罢”也即“疲”;先生还援引了《离骚》、《史记》、《世说新语》等其中有关的篇章作为佐证,认为“罴极”应释意为连文,解作“疲困、劳累”;而“肝为罴极之本”,就应解作“肝是支持人体耐受疲困、劳累的根本”。我是支持老师的见解的。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现在再加上一个“肝为罴极之本”,这不仅仅在中医理论上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在中医临床上,也有指导性的意义。

这位把控枢纽的角色,极具个性,中医把它叫做“将军之官”。他如同一位威武庄严的将军,有勇有谋,善于决断,敢于担当。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出什么“谋虑”?就是调度,就是调节,就是把控,就是掌握,就是“人体枢纽”。”

又是五脏六腑,又是水火阴阳,又是四肢百骸,又是气血津液,人的全身都需要“肝”这个将军来调度,都需要“肝”这个枢纽来调控,由肝来“主”。

那么这个枢纽中的枢纽,开关中的开关,也就是说这个“总枢纽”,这个“总开关”在哪里呢?中医认为,在“气”。

“诚如《黄帝内经 素问 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也”。而且还更具体地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明代医家张景岳更在其所著的《类经》中进一步阐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致,固百病皆生于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不仅是“看出”,而是我们从生活经验中也可以“悟出”,可以体会到:“和”与“不和”,是关键,是气成为“正气”,还是成为“邪气”的关键。

而“和”与“不和”固然与外在因素有关,诸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对气的影响,但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因:或怒,或喜,或悲,或惊,或思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但也不能太“过”,一过就会造成内在的邪气。不仅是怒、悲、惊、恐、忧、思不能“过”,就是“喜”,也不能过。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范进就是因为屡试不中,而突然中举大喜过望而发了疯癫。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百病皆生于气,而百气皆生于情,情在影响着气,控制着“气”。进而,再思考:又是什么在影响“情”呢?自然是“心”。

而“心”又与什么有关呢?是信仰,是志向,是站位,是心胸,是格局。这又回到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了:修身先修心,修心先立志。

一个志向高远的人,自然心胸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商就会比较高,待人处事就会比较豁达,情绪就会比较稳定,“气”就会“和”,这就是“正气”。

对“肝”的健康就有利,对全身健康的调控,也就会有利。“正气”对“肝”是最好的养护。有正气,“肝”这个“人体枢纽”就不会失控。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养肝护肝的根本还是在养护自己的“正气”。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作者/陈广源,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白芷    视觉|花椒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关注 中医同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