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还有鄙视链?

 

周一围棋课,周三少儿编程课,周五拳击课,周六马术课,周日思维培训课……这是吉林长春一个7岁孩子的兴趣班课程表。课程不仅排得满,内容也与大众认知的钢琴、小提琴、舞蹈等相差很大。记者在吉林、湖南等地采访发现,现如今部分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不以孩子的意愿优先,而是专挑冷门、昂贵的课程。这样的“攀比型”兴趣培养,亟待回归理性。




所谓兴趣班,原本是孩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的课外培训,一切应该以兴趣为基础。如果兴趣班脱离了兴趣这一出发点,兴趣培养也就变了味。

兴趣班有了“鄙视链”,源于家长的攀比心理。成年人的世界中充满了攀比,现实生活中围绕职业、收入、生活条件等也产生了各种“鄙视链”。但与这些“鄙视链”相比,兴趣班“鄙视链”显然是最为荒诞的——兴趣班的主体应该是儿童,而不是家长,兴趣班“鄙视链”却是家长反客为主,这悖逆了兴趣班的本义。

兴趣班本不该有“鄙视链”,兴趣班一旦有了“鄙视链”,就会毁了兴趣。兴趣某种程度上取是天赋的,一个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家长需要做的是,遵从他的兴趣,通过兴趣班的指引,使他在某个方面自由地成长。

如果以世俗意义上的标准来给孩子“安排”兴趣班,什么贵报什么,什么与众不同报什么,非但不能发展孩子的兴趣,反而会压制他的成长。这也正是两百多年前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所批判的: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家长拥有这样的心态,是不可能培养出天才的。



每一种兴趣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一些财务状况良好的家庭当然可以选择花费高昂的兴趣班,但要想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最终要看它到底适不适合自家的孩子。所谓“适合”,既要看这是否真的对应孩子兴趣,也要看孩子是否有能力习得这门技艺。脱离了这两个标准,“发展兴趣”就无从谈起。

置身于兴趣班“鄙视链”中的家长,很多并不明白教育的真意。“人往高处走”成了成年人的普遍生存法则,但在儿童教育上,更需要的却可能是静水流深的定力。每个家长都要明白,在兴趣上,孩子跟孩子是不同的,也是没法比较的,发展孩子的兴趣是为了他能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拿来相互攀比。



8月29日起,北京中小学校各年级分批、错峰开学。图为北京市丰台区丰台二中初一、高一等年级学生正式开学。富田 摄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也是孩子的天花板。某种程度上,兴趣班就是父母眼界、能力的试金石。一些家长迷信兴趣是靠钱堆出来的,“贵的就是好的”,这本质上是一种眼界短浅的土豪心理,与兴趣没有丝毫关系。反而,盲目报班还会耽误孩子的真兴趣,得不偿失。

让兴趣班回归“兴趣”本质,是减轻兴趣班“鄙视链”现象的良方。这需要家长少些急功近利的心态,多些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要明白:发展兴趣应该是快乐轻松的,而不是一种负担——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内容:光明时评(作者:汉卿)

图片:视觉中国、中新社

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朱晓帆 张雪瑜


    关注 光明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