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尖子生为什么现在大都碌碌平庸?80%的家长都后悔太晚读到此文

 

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是什么体验...



点击"班主任研究会"关注我们

20年聚会上学生问老师
当年的尖子生为什么现在大都碌碌平庸?
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
引发教育界深思




1989年国庆节期间。

一个小学时代同学的聚会在进行中。大家谈笑风生,情如手足。看到今天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奋斗,回想起当年小学同窗难忘的生活,不禁万千感慨。这其中不乏在小学毕业后从未谋面的昔日同窗好友,因此这个聚会就更显得非同寻常。

这次聚会,大家还特意将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周武老师邀请到场。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同学们已是意气风发,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展宏图。他们统计,在来此聚会的32名同学当中,已有三名工程师,两名副教授,两名“局级”,三名“副局级”,四名公司经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论大家有多大的成长和进步都无须大惊小怪。

但是,周武在这次聚会中还是惊异地发现,这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周武决定揭开这个谜底。

53岁的周武是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

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01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状况都进入了他的调查表


周武一直是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业务骨干,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这给他的跟踪调查创造了方便。

中小学生的生活该是天真烂漫、轻松自如的。但是功课的压力、学科分数的压力,家长管教的压力、考学的压力却使他们多了一份又一份的沉重。

因此,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学生们的生活已显得单调、沉闷。而周武就是要在这种背景下,找出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以便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

时间过得真快。87、88届的151名初中生每一学期的成绩及其它方面的综合状况,都无声无息地写进了周武老师的调查表。当他们进入高中,开始了那里更紧张的学习生活,周武老师又来到他们各自的学校做新的跟踪调查......
02
“第十名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难以预想的潜力


1993年,周武所调查的87届毕业生参加高考。之后,周武将这些学生的升学情况列入自己的跟踪调查表之中。他想在几年之后,再对他们的去向作调查登记。

1994年,下一届被调查的学生高考揭榜……

这时,周武的跟踪调查已露端倪。

通过对这两届151名学生的跟踪调查,他发现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以至考学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种变化中,周武注意到:

在小学期间的一些尖子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出现了学科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在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而进入中学后位次后移的占43%;相反,小学时排在7—15名的学生在进入初中、高中后却有相当一部分位次前移,这个比例竟占81.2%。

在以后几年的调查中,这一现象竟如出一辙!

周武没有想到,对从87届到97届的700多名天长小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这一现象竟谜一样地贯穿始终。

看来,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

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

十年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资料积累,十年的风雨奔波,成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第十名现象”

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一些小学时期的尖子生比较稳定地保持住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尖子生在进入中学后没能保持住原有的名次,而“淡出”优秀之列,有的甚至还一滑再滑。这是家长和老师们所不愿看到的事实。
03
“第十名现象”之谜:用10分力气得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8分收获的差别


让孩子的成绩在班级里争占前三名(或五名),是许多小学生家长的热切希望。他们总以为只有这样将来孩子才能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

事实上,好多尖子生到了中学后却很难保住这个名次。

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拉榜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

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

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04
留给社会的疑问: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周武老师经过十年的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第十名现象”很快得到了教育界及社会的共鸣。

许多人认为“第十名现象”不仅触及到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在认识上的误区,也触及到了我们教育上的弊端。

它拷问: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我们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是不是大多数应该出现在今天“好孩子”的群体里?

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些疑问留给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学生……
05
专家观点


做家长的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学校的优等生是班里的前十名,尤其是在当今中国教育的体制下,优等生就意味着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意味着能进一所优质大学获得一个含金量高的优质文凭,能找到一个众人眼中的优质工作,成为优质的精英,取得优质的社会地位,获得优质的收入,享受人生最优质的幸福!

果真如此吗?

对当下这种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教子逻辑,我看它却极似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矛盾命题”,即悖论所表现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不信吗?

有人专门对前十名优等生做过跟踪研究,根据一些历史数据分析,考前十名的孩子未必在今后的事业上就能取得骄人的业绩,倒是前十名之后的一些孩子日后说不定干得非常成功;也就是说,许多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但是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各方面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发挥,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往往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于是人们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前十名现象”;观察我周围的人也大体存在这样的规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我们不难从先哲思想中找到答案,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其对立的两面性,也就是常说的一分为二。

优等生优异的成绩给他们带来了尖子生鹤立鸡群光鲜地位,使他们成了学校的骄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等关荣称号也是少不了的,这些标签一旦成为优等生自己的心理定式,他们就会在无意间就把自己划归了超出于普通学生的精英学生的圈子,于是就很难容忍自己的平庸,不能允许自己失败,不能容许自己不优秀,正是这种过早的优越感给优等生日后的长久发展带来了障碍和隐患。

过分看重分数和名次,过多的书本学习会使自己的眼界变得狭窄;对自己过高的追求和过于完美的苛求,会使自己很难再拥有一份平常心。不是吗?

据专家研究,随着每年高考一天天临近,考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而最新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越是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考前的心理压力越大。据心理咨询专家统计,前来作心理咨询的考生中,70—80%都是好学生,他们尤其表现出焦虑、失眠、厌学等症状,甚至有少数产生自杀倾向,专家将其称之为“考前焦虑症中的‘前十名’现象”。

又是一个前十名现象,这两个前十名现象已不是偶然的巧合了! 

一段家长的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有的调皮的孩子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学习成绩也并不突出,但是到社会以后,当兵成为将军,从商挣了大钱?

我想就是他从小通过逮鱼,捉知了,套兔子,捉迷藏这些“调皮”长了“心眼”,学到了生存智慧,到了战场商场上,就成了“胜招”

大概“前十名现象”也是因为孩子通过调皮锻炼了身体,接触了世界,认识了事物,探索了应对事物的方法和技巧,脑瓜灵活,容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做学生时他们的精力没有全部放在学习上,因而学习成绩低一些。但毕业以后,因为他们的眼光,观念和生存技能优于其他纯学习的孩子,所以更有出息。”

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无奈地被中国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牵着鼻子走,只有成绩优异的优等生才是这场惨烈竞争中的胜出者,谁有勇气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去与这个制度较劲呢?

就像一位家长说的:

“联想到如今自己培养孩子,虽说没有在名次上对她有很苛刻的要求,考试不理想也从不求全责备,但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希望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出色、出人头地的。我会小心翼翼地刺探每次考试班上的大致情况,如果孩子考得靠前,心里就欣慰;

如果考得不是太理想,就会失落半天。特别可恶的是,当孩子犯了点小错惹恼了我,我就会借题发挥、旧帐新提,把她某次考试的成绩抖落出来数落好久。

其实我也明白,我即便嘴上不说,心里可没有不想——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是那个拔头筹的呀!

孩子明明才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为升初中、考高中、入大学烦恼起来。为了进名校,到处打听该考哪些证书。

什么英语等级、口语金章银章、奥数、计算机、特长,不但把自己搞得头晕眼花,把孩子也折腾得无所适从。

孩子喜欢做手工、画画,可我不让,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

孩子喜欢看纪实频道,虽然我也喜欢看,但只有周末才给看;

平时孩子下课晚,每天无法保证室外活动的时间;......”

我们家长现在不敢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去与这个教育制度去较劲!

但社会呢?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跟你眼下急功近利的短视选择较劲的!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能力,而考试往往只能考查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一定能够全面的反映个人的能力素养。

把过多的精力用于题海,谈何发展孩子其他多方面的潜质?

从小就被成绩熏陶出来的脆弱狭隘的心理如何应能付人生的挫折和复杂难题?

优等生的头衔反而成了日后成长的包袱,走向社会后他们很难放下自己的身价,像普通人一样脚踏实地的安心于从平凡的小事做起,积累自己的成功。不是吗?

有报道说,一个大公司去学校招人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不要优等生,因为他们的用人经验是,优等生难于安心基层普通岗位,他们对环境更加挑剔,不能很好地同别人合作,更加好高骛远,更易跳槽,虽然优秀,但留不住也不好用,倒是那些中等学生能安心自己的岗位,踏踏实实地工作,合作精神好,坚持不懈一步步积累,最后走向管理层走向成功的倒是这些人。

是的,一个人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衡量你的价值标准已不是成绩和学校的业绩,是远远丰富更加多面的社会标准。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你智商所表现的的聪明才智,更多的时候是:

你所具有的情商和魅商

你的协调组织领导能力

与人交流沟通合作能力

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能力

变通能力和灵活性

宏观战略思考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

适应社会的能力

洞悉人性的能力

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甚至是你独特的个人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生活能力吃苦精神以及其他特长等等,没有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你纵然是天降奇才也难逃四处碰壁的厄运,很难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所成就,在生活中也很难找到幸福感。

于是优等生悖论就这样产生了。

写在最后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来源丨钱江晚报《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转载自湖南教育新闻网、简单好家长,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班主任研究会
微信号:bzryjh
班主任研究会,我们共同的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合作请加主编微信:xiaoxiaobanzhang
投稿请发送至:2066394523@qq.com


    关注 班主任研究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