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是为人父母成长的第一课

 

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感受,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杨小阳
 1 
我成长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

一直以来,父母的相处方式,就是吵架。

春暖花开的日子,吵一架;

知了声声的夏季,吵一架;

秋高气爽的早晨,吵一架;

冬日飘雪的黄昏,吵一架。

年幼的我,以为沟通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吵架。

毕竟,我从小生活在不吵架不说话的家庭与周围环境中,大家对非理性沟通方式已经轻车熟路、习以为常。

对于父母老是吵架,我曾发出过无数次抗议,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谁家不吵架?就你事多。那个谁谁谁家,还老打架呢。

确实,父母只是吵架而已,比起我那打架打得头破血流的邻居,我父母的关系“和谐”多了。

尤其是,他们吵架归吵架,很少迁怒于我和弟弟,难能可贵。

在我们村同龄孩子中,我和弟弟可能是极少数几乎没有挨过打骂的孩子(说几乎,是因为我挨过骂,父母甚至都没有对弟弟大声说过话)。

但是,父母情绪发泄式的争吵,以及我童年期被忽视的感受,都为我的性格缺陷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而这些,是在成年以后,我发现自己依然不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无法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逃避式处理问题的方式、面对挫折极易崩溃、内心有很强的委屈感等痛苦经历中意识到的。
 2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结婚生子的最初三年,经济的压力、孩子与工作不能兼顾的压力、身后空无一人的压力,在无数个夜晚啃噬着我脆弱的神经,那种孤独感、无助感、绝望感,一如童年期面对父母争吵的压力,卷土重来。

事实上,这些压力是正常的,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

但是,面对同样的压力,由于经历不同、认知差异、能力问题等原因,对压力的反应是有天壤之别的。

记得当年,我的状态,用两个词形容最贴切:抗拒与崩溃

可是,无论如何抗拒,该来的还是回来。

无论怎样崩溃,生活的压力都要面对。

而且,越抗拒越痛苦,越崩溃越无助。

也就在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最缺乏的是情绪管理能力——是情绪管理能力,而不是情绪压制能力,或者情绪崩溃能力。

这是一种高级能力,是指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

除了童年期被充分看见并得到理解与尊重的孩子,天然具备这种能力,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学习与实践,在与自己的冲突、他人的摩擦中不断反思而习得。

尤其是为人父母,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亲子沟通的保证,更是父母主宰自己的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3 
常有父母说,

我生气是因为孩子不听话,

我大吼大叫是因为孩子油盐不进,

我愤怒是因为孩子任性哭闹。

可如果真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左右我们的情绪,那为什么面对同种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呢?

比如:孩子拆坏了新买的玩具汽车,想再买一辆。

同一事件若发生在你升职加薪的一天和你被领导批评扣除半个月奖金的一天,哪一天会答应给孩子再买一个,哪一天会气急败坏地骂他一顿?

如果我们对自己足够诚实,会发现答案一目了然。

再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听话才是好孩子,所以孩子不听话,他们就会生气。

而有的父母认为独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备品质,听话不是,所以孩子质疑他们时,他们不仅不生气,还会欣喜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那么,左右我们情绪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和评价,或者仅仅是我们当时的心情?

表面上看,是孩子不恰当的行为触发了我们的情绪反应,事实上是,孩子的行为只是触碰了我们身上隐藏的情绪按钮,即曾经被忽略或压制的情绪与感受并没有消失,而是静静地躲在某个角落等着被引爆。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不想伤害他们,也不愿承受事后的自责与愧疚。

所以,情绪管理是为人父母成长的第一课。
 4 
做好情绪管理,首先是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感受,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无论我们产生了何种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都选择去正视、关注和体验它,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把能量用于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压抑中。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意味着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比如生气、伤心时,我们不是告诉自己“你怎么能生气呢?”“有什么好伤心的?”,也不是对孩子说“你太让我生气了!”“你真让我伤心。”

而是说:“我觉得很生气。”“我有点伤心。

然后用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孩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暂时离开、阅读、画画、跑步等,而不是把孩子或家人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工具。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可能一开始做不了那么好。没关系,只要我们爱自己、爱孩子、爱家人,不愿意自己当年承受的压力与痛苦转介给孩子,我们就会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和孩子的安全基地。

只有学会接纳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接纳并理解孩子的情绪,才是对他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

心理学家霍华·嘉纳说,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而一个人幸福与否,基本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一个能够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能够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予以合理反馈的人,必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庭关系。

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