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的原因,可能出在父母身上,这一点要趁早纠正

 

恶性循环就是这样来的。...

家长专题
让自己先成为“优等家长”
父母堂


开学一段时间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依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不喜欢学习,不管是上课还是写作业,都提不起精神。怎么管、提醒、催促都没什么大效果了。

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你的孩子有学习目标吗?不管大小,不管长短期,有一个开始就好。这是为什么?

因为,孩子自己设定了目标,就会让他觉得自己在掌控自己的事,不是父母喊我做啥我就要做啥。



然而,大多数目标都是父母为孩子设定的,比如:每天读书半小时,听英语30 分钟,练琴 1 小时,跑步 20 分钟……但结果是孩子常常坚持不下去,没过几天就放弃了

这又是为什么?
1

家长给的目标,孩子不接受

导致自尊感太低


家长总觉得,既然孩子没有目标,那我把目标做好了直接抛给他就得了。这其实是错误的,而且后果非常可怕。我来给你讲讲两个可怕的后果。

不良后果1:在心里埋下“恶种”

我们总觉得孩子没有学习目标就是不爱学习,就是散漫不思上进,但是大部分这样的孩子是因为心中没有梦想,小时候每个孩子都会说:我长大了要当某某,要做谁谁。

比如,我的孩子喜欢小汽车,他就说他长大了要当火车司机。这就是梦想的雏形,来自于他的一份懵懂和好奇。然而,当家长把孩子管得太紧,让他们的生活里除了各项学习的项目之外,再无任何与童趣相匹配的活动时,孩子自然而然就没有目标了。

没有目标的低幼龄孩子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而年龄稍大的孩子就会渐渐失去对周遭事物的掌控感,久而久之没有了自尊感,他会这样告诉自己,反正所有的事情都是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告诉我怎么做,因此我不用规划,我也不想规划!

时间久了,家长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颗“恶”的种子:我的事我管不了!我怎么做都是错的,还不如不做。面对被动的孩子,父母就越着急;越着急就越想代替孩子做主,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不良后果2:不做小目标就不会大跨步

家长总觉得“目标”必须拿得上台面,既要孩子讲得出大道理,又要规划得长久,还能立马有看得见的效果。

但其实目标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刚开始目标的指定不会是在纸上做规划,而是在生活中以“散漫”的模样呈现

在我的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所有的关于他们的活动安排,我都会提前通知他们,并和他们展开讨论。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出门去游泳,我会问孩子,我们是想上午去,还是下午去,几个人一起去?要准备游多久?游好以后想做什么?……

虽然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目标,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已经在思考“我今天要做什么?和谁做?为什么要做”等等问题,这个过程看起来是在引导他学会安排时间和活动,但其实有规划习惯的的孩子更容易在脑子里形成自己做事的目标

比如,孩子在选择我想去游泳,那么你就要去挖掘他想要游泳背后的一个小动机,放大了就是目标了。我的孩子一开始告诉我,他游泳是为了想在周末跟小伙伴在一起玩,后来越游越好,又开始说想考进校游泳队,我知道他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想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嘉奖。

因此,带领孩子学习做目标一定要在平时下功夫,可以从一些生活小事开始做起,只要孩子能够重复地做同一件事、同一个活动,父母就可以不动声色地帮助他提炼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小目标,因为这个目标是从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的,所以特别容易在之后的日子里不断叠加出一连串的小目标,最后形成更大、更长的目标,直到有一天找到了自己的阶段性人生大目标。

因此,半步也叫目标,小步叠加就是大跨步。孩子拥有目标后形成的最大学习优势,不是什么学习技能,而是比任何技能都重要的“内驱力”,这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最底层的动力。
2

一拆一分

把目标长到孩子心里去


所以,家长不能自己做好目标然后直接扔给孩子,这是最低效率的目标法。正确做法是要把目标感植入到孩子的心中,让孩子觉得,哎,这个目标是我自己想做的!

比如,去年开学前我跟小儿子聊他的学习目标,我问他:“Sean,你想考另外一个新学校,是吧?那这就是你在这个呆了五年的学校里最后一个学年了,你有什么想法?” 儿子想了一会儿后说:“我想让这里的老师和同学记得我,我万一不习惯新学校还可以转回来。”

而他的让大家记住自己的规划就是,在这最后一个学年里所有的学习科目拿全A。这个目标很原生态,是完全从他的心里长出来的,因此他非常努力地去实现它,结果一年下来他的确做到了。

那可能许多家长会说,一个这么大的学习目标,跨时一年365天,孩子怎么真的能够坚持下来?我有一个诀窍分享给你。

借用“一拆一分”法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最早是由英特尔公司当时的首席运营官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提出的,采用一拆一分的目标管理法。"拆"就是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分" 就是分步骤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

再来回顾一下小儿子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个学习实践。当时,他所在的学校把英语阅读分成了普通班和高级班。由于小儿子没有好好准备,之前的积累也不够,所以在摸底考的时候没有考进高级班。这下他有点着急了,于是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四年级下学期一定要考进高级班。

我们都知道,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不是努力几天、背一堆单词就能够轻松实现的。那小儿子是怎样拆分目标,并分步骤完成一个大目标的呢?
▲小儿子用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成功考进高级班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目标养成法的关键所在,如果"考进高级班"这个大目标是由父母扔给孩子的,那么孩子一定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无从下手的不自信。然而,当目标是孩子自己制定的,他就会去主动想办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就像游戏通关一样,他把终极目标拆分成3 个小目标和一些可以实施的简单步骤,再配上上每天的具体行动,例如多读一本书、多用一个高级词语造句、多做一道理解题,这样一步一步执行起来,就不会觉得目标太大、太难了。

帮助孩子复盘与总结

如果孩子一时没有完成既定目标,也没有关系。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学习机会,和孩子一起做复盘和总结。

复盘就是,定期和孩子一起评估每个小目标完成得怎么样,看看大目标是不是定得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了,需不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总结就是,当目标实现后,别忘了和孩子聊聊有没有什么心得,找找自己能坚持下来的原因,这也是家长可以为孩子送上掌声的时刻。
3

成绩不是面子

保护兴趣才会加速目标实现


为什么在那么多家庭里,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后,情绪就越来越不稳定?父母就越来越纠结孩子的成绩排名?父母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把曾经热播过的电视剧《小欢喜》当作案例,来分析一下父母该怎么做。
▲ 英子绝望跳海


父母死盯孩子:剧中"学霸"高才生英子,心中充满了远大的人生目标,要当一位天文学家。然而,英子妈妈却把这个目标当作"玩物丧志"的游戏,用尽一切所能要把它切除掉,结果让一个实力学霸变成了一个抑郁想寻短见的高中生。

不同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把孩子的兴趣目标与学习挂钩,利用孩子爱玩航天模型,喜欢去天文台当讲解员的兴趣,提升和拓展她对数学、物理、地理等跨学科的学习热情,锻炼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沟通和社交能力。
▲ 一凡表达心愿


父母病急乱投医:那位古灵精怪、遇事脑筋急转弯的方一凡,虽然学习成绩垫底,但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之所以学不好,就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学习优势项,带不动自己的学习弱势项。

不同的选择:一凡妈妈可以降低对儿子的短板学科的分数要求,另辟蹊径,发掘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长和价值,以长带短,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自然会产生出学习内驱力。最后方一凡考上艺术院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存在价值。
▲ 季杨杨与父母冲突


父母以强胜弱:还有那个想要当韩寒第二、酷酷的季杨杨,他的心中充满对父亲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生存意义的鄙视,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封闭和放弃学业,用静默的反抗来表达对父母的最大的不认同。

不同的选择:走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爱好和闪光点,与他一起体验和融入学习之外的兴趣活动,一旦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了存在的意义感,他的学习态度自然就会发生改变。

因此“破冰”不爱学习的关键,就是给予孩子学习的自主感、可控感和意义感。回到文章开头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我总结了3点:▼

● 当孩子年幼时,从生活小事做起,为每一件孩子喜欢做的事和活动做规划,引导孩子生发出一个个小目标。

● 当孩子缺失学习目标时,父母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寻找出孩子的优势项,从孩子擅长的项目来定立目标会更容易,这就是在建立内驱力。

● 如果孩子能从一件事情中找到人生的大意义和自我的价值感,那么家长就可以放手,不要再盯着、喊着,像老和尚敲木鱼般地督促孩子学习了。

因此,如果你的梦想是让孩子主动、高效地学习,那么培养孩子自主规划时间、自主定立目标和自主管理情绪的能力,比“开小灶”补课更重要。

也请家长和孩子们聊聊:

新学期的小目标是什么?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刻抢鲜读


    关注 父母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