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没东西,胃酸会开始消化胃壁,是真的吗?

 

假的。...

我小时候对于“胃酸按点分泌,没有食物可消化,就开始消化胃自己”的机制深信不疑。

就连网上很多专业问答,都拿这个道理说明“一定要按时吃饭”。
那一个人长期不吃晚饭,岂不是快要胃壁穿孔了?
要知道,正常人一天能分泌1.5~2.5升胃液,而胃液的pH值在0.9~1.5的范围内,属于强酸。

如果胃黏膜没点能耐,早就被大量、腐蚀性强的酸腐蚀光了。

首先,胃壁比我们想象得要厚很多,它由三层组织构成,内层是黏膜层,中间是平滑肌组成的肌肉层,最外层是浆膜层。
其次,黏膜层的表面,还有一层约0.5mm厚的保护膜。

这层保护膜由黏液凝胶、碳酸氢盐构成,能防止胃内高浓度的盐酸、胃蛋白酶、病原微生物等物质对胃壁造成损害。

这层保护膜如果不受到其他物理化学物质的额外刺激,对抗胃液的腐蚀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万一胃黏膜受到了大量胃液的刺激(比如空腹、不吃饭)呢?

再跟大家讲一个冷知识吧:空腹时分泌的胃液,其实非常非常少。
正常人胃黏膜约有10亿壁细胞,在空腹状态下,每小时只能分泌约22mmol胃液。
能够刺激胃液大量分泌的,其实是进食。

食物外观、咀嚼吞咽刺激胃液分泌(30%):

首先,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声音;咀嚼食物、吞咽食物的动作,就能刺激眼、耳、鼻、口腔、咽等处的感受器,通过传入冲动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

食物进入胃中刺激胃液分泌(60%):

食物能直接刺激胃底、胃体的感受器,让胃分泌大量胃酸。

食物进入肠道后,还能刺激胃液分泌(10%):

食物离开胃后,还有一定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但只能让胃液轻度增加。

从胃液分泌角度来说,“不吃饭”造成胃黏膜受损的可能性很低很低;由此造成胃溃疡的可能性,更是非常之小。

那么,真正造成胃黏膜受损的原因有哪些呢?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能产生氨、空泡毒素等物质,造成胃黏膜损伤。

2⃣️药物

如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容易刺激胃黏膜,造成黏膜修复障碍。

3⃣️酒精

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

4⃣️年龄

随着年龄增大,胃黏膜会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变差。

5⃣️应激反应

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精神紧张等,可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黏液分泌减少,

6⃣️其他刺激

咖啡、茶、烟草都能引起胃酸大量分泌,可造成胃黏膜受损。

如果你中了这些因素重的1个或者几个,还经常出现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最好去医院做个幽门螺杆菌呼气实验或者胃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经过百科名医医学团队及专家审核)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朱大年.生理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关注 百科名医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