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首席访谈:解构全球投行与资管IT生态

 

全球资本市场IT行业拥有千亿美元市场,整体以第三方为主,大型金融机构偏好自建。全球资本市场IT行业现状如何?第三方厂商为何没出现恒生式巨头?全球领先的头部金融机构是如何自建IT,构成科技生态的呢?...



黄丙延 | 行业分析师

研究领域:计算机行业

如需深入交流,请关注中金研究网站

此访谈内容基于已发布的《资本市场广阔天际,明月不出群星闪耀》、《全球领先的投行与资管如何自建科技生态》报告剪辑制作,报告作者为黄丙延、钱凯、黄婧怡,内容摘要如下:

全球资本市场IT行业拥有千亿美元市场,整体以第三方为主,大型金融机构偏好自建。全球资本市场IT行业现状如何?第三方厂商为何没出现恒生式巨头?全球领先的头部金融机构是如何自建IT,构成科技生态的呢?未来资本市场需要怎样的IT技术来满足特定的需求?我们特此邀请中金公司计算机行业分析师黄丙延博士,针对投资者关心的热门话题进行解答。

首先可否请您简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投行与资管IT这个领域,以及行业现状如何?

好的,我们分为行业总体情况、卖方、买方三个方面介绍。

行业总体情况来看,广义口径下,全球投行与资管IT2019年的规模大约是1600亿美元,这里面包括买方与卖方,做一个对比,银行IT的规模大约是4500亿美元左右,是投行与资管IT的2.7倍,所以对比下来投行与资管IT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市场。具体来看,这个市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包括甲方自建与第三方厂商两个部分,这里面第三方是占主导的,占比差不多是4/5,甲方自建差不多是1/5,而且主要是领先的头部金融机构,比如高盛、贝莱德等等。

这个是整体情况,我们再看卖方。卖方的特点是大而分散,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大,但是整体格局比较分散。我们看到全球卖方交易系统客户数量大概在几百到上千个,而且每一个客户采购包括股票固收衍生品商品等在内的多个交易系统。所以整个市场是庞大而复杂的。但是也能够看到里面的客户相对分散,整个市场主要供应商超过十家,而且每家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市场相对割裂。

相对于卖方,买方的情况完全不同,买方系统市场小且集中。我们看第三方估计2017年资产管理公司的OEMS市场大概是16亿美金,大宗商品交易和风控系统CTRM是17亿美元。但是这里面就有两大巨头,一个是贝莱德的阿拉丁,另外一个是simcorp的dimension。这两个产品在全球头部200家资产管理机构中占比达到58%。所以可以看到这个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您提到,全球投行与资管IT行业中第三方占主导,那么您认为第三方厂商为何没出现恒生式巨头呢?

我们总结用一句话解释就是路径决定格局。

海外我们叫“先有市场再有IT”,海外资本市场在十八世纪就开始出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快速发展了,在IT普及之前整个资本市场其实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状态。因此我们看到IT厂商在成立之初,都选择了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交易所进行创业,比如债券、股票、衍生品、外汇等不同交易品种,或者纽约伦敦巴黎等不同交易所。经过10-20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壁垒。但是在横向拓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为整个不同细分领域都有相应的公司,很难突破。尽管采用了收购等手段去整合细分领域的“老二”“老三”,但是还是很难实现撼动“老大”地位的目的。因此就形成了现在虽然每家都可以实现跨不同交易品种的支持功能,但是客户还是很精明,去选择在某一领域有绝对优势的厂商,比如股票是fidessa、衍生品是murex等等。这样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分散的格局。

那么,您认为海外市场格局的分散对于国内以及投行与资管IT巨头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呢?

我们还是回到路径决定格局这句话上。海外我们用一句话总结是“先有市场再有IT”,中国就是“市场与IT同步发展”。我们的资本市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的,我们的IT是同步开始,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哪个市场发展快,哪个市场的IT厂商体量就更大。我们看到股票市场现在是最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在这个市场里面有一个巨头型的厂商,而其他的市场比如债券、衍生品、商品等,场内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因此IT供应商的体量也就不大。

这就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推演。就是当新的市场开始成长,究竟谁会抓住这个机会,是其他领域的巨头,还是细分小市场的原有厂商?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开放问题,要看具体厂商的能力。对于现有的巨头来说,如果想要抓住新的细分市场的发展机会,快速切入,实现行业垄断,就必须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投入。对于细分市场的原有厂商来说,也要不计代价的投入提高进入壁垒,低于巨头的入侵。

好的,谢谢!基于您前面所介绍的金融市场IT的现状,全球领先的头部金融机构是如何自建IT,构成科技生态的呢?可否为我们简要举例说明?

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是用高盛和贝莱德作为观察样本的,这两个公司一个是投行是卖方,另外一个是资管机构是买方。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们尽管业务本质不同,相互独立发展,但是所走的路径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些甲方机构做的事情分成三个层次,也是三层壁垒。

首先是巨大的投入,这里面包括基础设施的投入,IT人才的投入,以及业务模型尤其是风控模型的投入。这个投入带来的是以风控能力为代表的领先。我们看到贝莱德从1988年一个8个人的小基金发展到1999年600多人管理规模1600多亿的大基金,整个历程中就是在大力投入IT建设他们的阿拉丁系统,后面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以及各国央行都邀请他们出面提供咨询和服务。高盛也是从90年代开始开发自有的风控数据库SecDB,在后面金融危机中避免了多个市场极端情况下的重大损失。这一层奠定的是技术上的规模效应,确保了公司通过技术在风控上的绝对领先。

其次是把这个经过验证的能力对外开放,包括开放给竞争对手。这个其实在两家公司内部都有过争论,就是自身的优秀的技术或者风控能力能不能开放给其他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最后的结论都是能。因为这种开放并不是没有回报的,他的回报是其他使用者的输入,这种输入可以形成网络效应,贝莱德管这个叫群体智慧。这一层获得的回报是一个网络效应,所有人都基于平台开发自己的应用,反过来又把自己的信息反哺给平台。

第三个就是最终的变现。金融机构最有价值的是牌照,更有价值的是牌照+IT。我们看到不论是高盛,还是贝莱德,都是基于自身的IT能力,在主营业务上不断创新,最终形成科技投入的变现。那这个就是业务壁垒。

最后一个问题哈,您认为未来投行与资管还需要怎样的IT技术来满足特定的需求?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详细讨论可能需要很多篇报告。我们从技术和架构两个层面讲一下。

我们看到现在技术层出不穷,纷繁复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也积极地去尝试和采用这些技术,总结起来还是CBA,也就是云Cloud,大数据Big Data以及AI人工智能。当然也有包括区块链技术、量子计算技术等新兴技术。

从架构上看,我们分为前中后台。

在前台,我们更多是要快速决策、极速交易,突出一个快字。那这里面我们需要AI提升我们的决策效率,需要云以及硬件的技术来降低交易延迟,也需要大数据处理框架来实现数据的并发处理。

在中台,我们要更多支撑风控、决策、评估,突出一个厚重的厚字。我们看到现在海外金融机构最大的问题是合规的复杂度,所以中台风控管理必须要实现更好的监管支持,同时包括投资组合估值、抵押管理、头寸管理等等在内的功能也都必须由中台提供,因此这就要求中台可以通过流程自动化、机器学习等方式,实现自动处理与报告。

在后台,我们要更加灵活地支撑前台和中台,突出一个敏捷的敏字。这里面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缩短项目周期,提高项目质量,所以要充分应用包括Devops、云、容器的技术,来降低部署难度,提高上线速度。

好的,谢谢丙延老师的精彩解读。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0年8月18日已经发布的《全球金融IT系列之二:资本市场广阔天际,明月不出群星闪耀》

分析员 黄丙延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7060003

分析员 钱   凯 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3050004 SFC CE Ref:AZA933

联系人 黄婧怡 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070006

2020年10月9日已经发布的《中金看海外·主题 | 全球金融IT系列之三:全球领先的投行与资管如何自建科技生态》

分析员 黄丙延 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9050003

分析员 钱  凯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3050004 SFC CE Ref:AZA933
法律声明
向上滑动参见完整法律声明及二维码


    关注 中金点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