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4年后,他成为21亿票房背后的男人:你如何“算计”收入,就如何度过一生

 

人生很长,得失不在一时,一天或一月。...







文/姜榆木      编辑/MBA智库琉琉
上映12天,票房突破21亿,《我和我的家乡》成为国庆档的最大赢家。

作为片中乡村发明家黄大宝的原型,耿帅由此进入万千观众的视线。

现年32岁的耿帅,早已是网红发明家的扛把子,各平台粉丝量累计超过1千万。



当下影片热映,再次将他个人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而对比此刻的备受瞩目,耿帅曾整整4年被全村嘲笑“不务正业”,在母亲眼里更是“没用的东西”。

人生所谓河东河西,不过如此。

精彩的人生,总需要一段耐心来铺垫。


1
从全村的笑柄,
到全村的骄傲
1988年,耿帅出生于保定市定兴县的杨村。

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母亲早早给耿帅规划了人生道路:

初中毕业后去工地,一路做到包工头,然后盖房娶媳妇。

这也是同村人眼中,不会读书的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可在2017年年初,耿帅不再走这条路,他决定回到家里,自己搞发明,拍短视频。

从那一刻起,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打工,意味着断了经济来源;搞发明创造更意味着要往外掏钱。

每当看到耿帅鼓捣那些不锈钢材时,母亲都会皱起眉头:

“又花钱整这些没用的东西。”

有次耿帅为了一个新的发明,打算花600元买一个电机。

要知道他们家每亩地一年的租金也不过1200元。

母亲心急之下,直接骂他“你就是没用的人。”

村里人也不乏劝他的,按他的电焊水平,一天大约能赚200块,可搞这些没名堂的发明,能有什么出息?

不听劝的耿帅,逐渐沦为全村的笑柄。

但这种不为人理解的坚持,终究等来了结果。

从2018年开始,随着不断有人来打听耿帅,人们开始发觉,村里那个败家子好像出名了。

很快,耿帅出现在各类自媒体、电视台、甚至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版面上。最后,连央视也给这位农村发明家进行专题报道。



随着那些“没用”却充满创意的发明不断曝光,耿帅疯狂涨粉。如今在快手上,他有368万粉丝,B站250万,微博170万,抖音247万。



他最受欢迎的发明“脑瓜崩神器”,被戏称为“友尽指套”,不仅被国内粉丝热捧,国外网友也纷纷贡献友尽体验。



在受尽冷漠和嘲讽后,耿帅的人生彻底不同了。

以耿帅现在的流量,接一支广告的收入在20万左右,年收入在百万以上。

算上他“不务正业”的那一年,耿帅的日薪相比每天200的电焊工,多了又何止10倍。

如今没人再反对耿帅搞发明,父亲和弟弟甚至成了助手,工资也是每天200块。

就连耿帅的母亲,也在采访的镜头前不住摇头:

“做梦也没想到他会有这么一天。”


2
“计算”收入的方式,
决定了你的层次
耿帅成名前承受的那些质疑,何尝不萦绕于我们耳边:

“你看这些书有什么用,能帮你赚钱吗?”

“你这么拼命干什么,公司给你涨工资了吗?”

在职场中,对于某项工作的意义,即时收益仿佛成了唯一标准。

前两年,某公司因为限定员工如厕时间上了热搜。



而在这饱受争议的行为背后,是许多员工在洗手间里消磨上班时间。

看到这么一条评论:

“以8小时标准工时算,每天在马桶上坐半小时,相当于时薪提高6.7%.”

面对如此创新思维,我不由想到著名的科技投资人克里斯-萨卡。

与上述涨薪思路不同,萨卡早年在Google上班时,就喜欢多干活。

一份项目报告,只需将各部门提交的材料加以整合就行,他却会对项目背景进行细致调研;

一个数据分析,只需按照既往模板进行可视化处理就行,他却会将一段时间内的数据摆在一起做趋势分析;

很多同事碰到开会就哈欠连天,萨卡却主动参加一些和自己无关的高层会议。

每次会议结束后,他还用休息时间来整理会议纪要,分发给每位参会者。

用多数人的眼光来看,萨卡这种延长工时的做法,无疑是在压榨自己的时薪。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离开Google后,他凭借在职期间培养的视野和嗅觉,先后投资了Twitter和Uber,而这也让他迅速成为硅谷风投界的新锐。

2016年,年仅40岁的萨卡在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

十几年时间,他完成了从负债累累到身家十几亿美元的蜕变。

以萨卡前期发展的几年来看,拿同样的钱,做更多的活,似乎是对应时薪的降低。

可纵观整个发展轨迹,他成就的却是所有职场人梦寐以求的身价。

在公司里,有人以薅羊毛的心态消极度日,沉浸在“摸鱼半小时,涨薪6个点”的虚假安慰中。

而另一些人却以主动创造价值的姿态,努力增加可支配时间的利用率。

在个人价值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进而提高单位时间的收益率。

最终,他们在不被理解的岁月里,实现的是时薪增长600%,甚至更多。

一个人计算收入的方式,决定了他一生的层次。

由此可见一斑。


3
你的“时薪”
是用价值除以整个人生
在职场压力不断增加的这些年,有句话变得特别提神:

决定你收入的,不是年薪,不是月薪,而是“时薪”

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某公司有两个岗位,一个是质保工程师,另一个是项目协调员,每月多给2k。

虽然项目协调月薪更高,但考虑到要时常加班,折合下来时薪和质保工程师的差不多,甚至还要低。

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大有问题。

相比于质保工程师,项目协调拥有跨部门交流,以及向上级直接汇报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人脉和资源,会成为一种隐性价值。

从长远来看,隐性价值能有效增加一个职场人的不可替代性。

基于不可替代性的个人增值,和计较工时长短的薪酬判定完全不在同一个维度。

而且,就算真的要计算时薪,那也应该是跳出公司框定的工时范畴,用个人收入除以已有人生的每个小时。

为何这么算?

因为那些用在睡觉、游玩、聚餐等方面的时间,本质上都属于个人获取收入的消耗成本。

一个人就算每天工作一小时,月薪1万,如果他在其余时间里没有价值产出,那么和朝九晚五,月薪2万的人比起来,他的时薪依然是低,因为他获取收入的消耗成本太高。

就像龟兔赛跑故事里的兔子,虽然绝对速度高,但着眼于整场比赛,其速度依然是低于乌龟的。

纵观各个行业的牛人,他们往往不会在意眼下绝对时薪的多寡,而是在规划好发展路线后,以慢慢爬行的姿态追求整个人生维度上的收益速率。

这与吴世春在《心力》中提及的“终局思维”若合一契。

而为了培养类似的思维,“ME”象限模型时常被提及。

首先以自己,而非公司的标准,来判定某件事的紧急性与重要性,得到这件事的ME二维象限。



倘若日常工作在你看来是重要且紧急的,那么显然你处于一个自我价值得以迅速提升的平台。

这种情况下,比起当下的时薪,更该关注的是在该平台上的长久获益。

而对于很多专养闲人的公司,工作大多是紧急却不重要,甚至是不紧急也不重要。

那么,与其用摸鱼来追求所谓的涨薪,不如专注于那些不紧急却重要的事上。

比如根据市场需求,用别人摸鱼的时间学习一些专项技能。

这么做的价值可能短期内不会体现,却能在未来某个时段,为你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多变现可能。

毕竟,着眼于时薪,那叫打工;着眼于价值,才叫工作。
写在最后


王兴说:“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

深以为然。

在暗淡的日子里,耿帅不惧嘲笑做自己的发明,萨卡重复那些没有报酬的工作。

在这每一份精彩背后,都是一段长期主义者的默默坚守。

人生很长,得失不在一时,一天或一月。

点个“在看”,选好要走的路,耐心走下去就对了。

参考文章:

  1. 《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你如何看待“隐形价值”》,来源:良大师
  2. 《手工耿和他无用的100件发明》,来源:每日人物
  3. 《为什么那些年薪上的富人,却成了时薪上的穷人?》,来源:LinkedIn
-THE END-
●作者:姜榆木。榆木脑袋,亦有浪漫情怀。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MBA智库好文精选:

 “自杀式”社交,从热心肠开始

● 知乎高赞:“哪种思维,你要越早戒掉越好?”

● 辞职3天,我收到公司给的60万枚硬币:毁掉一家企业,就让它对员工百般刁难

 《夺冠》上映,“铁榔头”郎平的3次人生抉择:一个人的边界感,决定了他的高度


左手点赞,右手在看,你最好看


    关注 MBA智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