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地铁站狠踹妈妈引众怒:这3种父母,最易把孩子养成仇人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得体的批评和有效的监督。...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小荷

浏览微博看到这么一条新闻,快被气炸了。

因上错了地铁,一女孩就特别狂躁的用脚狠踹妈妈,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戾气之重,好像跟妈妈有深仇大恨似的。

这时的妈妈身上背着书包,手里还拎着东西,可怜了这位事事为女儿着想的妈妈,却被女儿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对待,不禁让人心寒。
随着事情的发酵,女孩的做法也引发了网友的众怒。有的说孩子“白眼狼”,是来讨债的,还有的猜测女孩粗暴行为背后的动机等。
公共场合,打骂父母的新闻,不算新鲜事,时有发生。

气愤之余,也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家庭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父母倾其所有,却养出了这样一个不知感恩,甚至对父母大打出手的白眼狼。

一个孩子做出非常人的举动,基本都是有因果可循的。

不合时宜的家庭土壤,孕育了孩子狂妄自私的因子。

这3种父母,最易把孩子养成仇人。
 1 
娇惯溺爱,百依百顺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父母都竭尽所能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凡事过犹不及,一味地娇宠和包办,只会让孩子丧失自理能力,翅膀软踏踏的孩子,未来怎能飞得远呢?能不能飞起来都是问题。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新闻还有没有印象,一位年过八旬,患上尿毒症的老母亲丁阿婆,要起诉自己的儿子大卫。



原因就是这儿子已经48岁了,还有着非常优秀的履历,国内名校毕业,又在国外读了研究生。

但是学成归来后,他连续七年没有找工作,据丁阿婆所说,儿子白天睡觉,晚上打电脑,一直靠着母亲的补给混沌度日。
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天天在家啃老,母亲又年迈患病,实在让人看不过去。

在跟律师沟通的过程中,丁阿婆说出了关键所在,原来从小对儿子过于溺爱,事事给孩子包办,才造成了孩子毫无责任心的性格。

丁阿婆说起来,万分懊悔自己当年的教育方式。

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一个在娇惯中长大的孩子,很难理解父母生活的辛苦,更没有强烈的责任心。

在没迈入社会以前,家里人为他打理好一切,当他遭受社会的毒打时,他只会埋怨父母为什么要那么惯着他。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什么事都让孩子坐享其成,而是让他去体验生活的风雨,承担应有的责任。

等他长大后,这些吃过的苦,摔过的跤,都能让孩子练就钢筋铁骨。

倘若父母不放手,十年二十年后,等着孩子处处碰壁,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2 
不立规矩,没有原则的教育


女孩地铁用脚狠踹妈妈,妈妈只是在一边受着,无原则的忍让,让孩子的道德感越来越低。

她心里并没有一把尺子,可能在孩子心里,这样的“大逆不道”,算不上什么大事。

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时,有的父母会用“他还小,还是个孩子”来为孩子开脱,或者任由孩子无法无天,最后自己收拾烂摊子。

没有原则和底线的教育,孩子虽一时得逞,但这种包庇却为孩子的成长埋下祸根。

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迪士尼男孩摸臀事件,这位男孩妈妈不仅不让孩子道歉,还当着众人的面,对受害女生各种污言秽语,令人三观尽毁。
很难想象,当他的儿子听到“摸一下怎么了,你这个x样!我儿子还这么小!”这样嚣张跋扈的话,是不是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无原则的袒护和纵容。

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写道: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界限就是生活里的规则和底线。

有些父母认为什么都由着孩子来,就是爱孩子,给孩子树立规则就是束缚住了孩子,于是犯了错不批评,闯了祸遮掩而过,最后小恶积累成大恶,以后想管也管不住了。

殊不知,把孩子推向罪恶之渊的手,正是父母没有底线和原则的教育。

同样是孩子做错事,这位家长的做法却引来了无数点赞。

因为儿子拿了新华书店的书,没有结账,这位家长第二天一大早带着孩子来道歉,因为书店没有开门,家长写下了道歉信,留下了40元书款,从门缝里塞进书店。

这位家长用身体力行告诉孩子,犯了错就要及时认错,并积极弥补错误,勿以恶小而为之,相信孩子也上了深刻的一堂课。
真正为孩子好的教育,不是告诉他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心里有一杆秤,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哪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早点给孩子树立规则,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这才能更好的保护他。
 3 
让孩子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


有的孩子在家里会受到“特别优待”,明明自己能自理了,还要妈妈把饭给盛好,把书包给整理好,甚至还有的奶奶疼孙子疼到天天追着喂饭的地步。

这就很容易给孩子一个幻觉:全家都围着我转,我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吃好的喝好的,久而久之,他的概念里,就没有“我要为家里做点什么”的念头。

有权利就有义务,只让孩子享受源源不断的权利,却不付出一点点的辛劳,孩子怎么能树立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呢?

就像开头地铁站里用脚踹妈妈的女孩子,自己两手插兜,空空如也,妈妈却背着大包小包,那么大的个头,一点不能体谅妈妈的辛苦。

我想起有次在地铁上,有一排一个位置空了,有个妈妈坐下来赶紧招呼儿子,让他来坐,然后他儿子拿着手机一边打游戏,一边骂骂咧咧的来坐下,心安理得的坐下不说,嘴里还埋怨他妈打扰他打游戏了“你不会看的吗?没看我忙着……”

他妈妈就站在旁边,手里的包啊都是他妈拿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只顾享受别人创造的福利,那么他长大了就会蛮横地对待别人——首先是对待自己,而他自己也会沦落为不幸的人。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对孩子讲:你什么都不用做,只管学习就好了。这其实正是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增长本事的能力。

当妈妈做饭时,让孩子参与择菜,洗菜,孩子不仅能掌握做饭技能,还能懂得一粥一菜,都需要付出劳动;

让孩子自己背书包,自己穿衣服,洗衣服,不仅培养了自理能力,还能让他体会做成功一件小事带来的成就感。

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自己的那份义务,才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他自己也能获得更多施展自己能力的快乐感。
 4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时时刻刻考验着我们父母的智慧。

理智的爱,也不是一味的往孩子那里塞满东西,而是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孩子独自去成长。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所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得体的批评和有效的监督。
在孩子要求你为他做一件事时,适当的拒绝,能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这增长了他的经验。

当孩子做错事时,得体的批评,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底线,提升他的道德修养。

当孩子走偏时,有效的监督,能把孩子拉回正常轨道,防止他走更多弯路。

警惕成为以上3种父母,相信养出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简介:小荷,喜欢读书写作,尤其喜欢心理学的相关东西,养孩子也是一场自我修炼的过程,陪伴女儿一起进步成长。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