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当众连踹母亲6脚,看完视频对家长又心疼又生气……

 



近日,在湖北武汉地铁2号线金银潭站
一段女孩当众连踹母亲6脚的视频
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中
白岩松提醒各位父母:
要先改变自己,
否则“熊孩子”会越来越多!


上错车,女儿连踹母亲6脚
拍摄者称,两人应该是母女关系
视频中,母亲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
一旁的女孩双手插兜,两手空空
两人在地铁站内发生争吵
原因是女孩妈妈不知道
这趟车终点是金银潭,上错了车
下车后,女孩就用脚猛踹母亲和行李箱
这位妈妈走开后
女孩又踹了几脚在母亲身上


连踹了6脚后
旁边的路人看不下去了
上前挡了一下
女孩还差点动手打了这名路人
后经母亲劝阻
地铁到站后,母女两人上了车
目击者称
“如果女孩还继续,我就报警
实在太过分了!
上车后,这位妈妈还在安慰女孩
连说没事,让她别生气”
看到这一幕
网友纷纷留言
“这孩子也太过分了!”
“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家长有绝对的责任”
白岩松:做合格父母要终身学习
白岩松表示
个事情再次提醒我们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
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
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父母所承担的责任起码占51%
不要总是埋怨别人
得先改变自己
否则“熊孩子”会越来越多
专家解答:孩子打人 家长怎么做


孩子的行为习惯大多是从小养成的,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如何和这个世界打交道。在孩子的错误行为最初显现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给予恰当应对,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自我意识和控制情绪,会发泄性地将拳头挥向小伙伴、自己甚至家长,那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要如何制止呢?央少曾经就此现象采访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秀兰教授。鲍教授表示,孩子小时候都难免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应该从小予以关注,在不同的年龄段给予孩子适当其年龄的正确引导。



婴儿期(小于1岁)

孩子在长牙时期,牙龈不舒服,吃奶的时候会咬妈妈的乳头。这个阶段,你就要提前准备牙胶,供孩子咬,缓解不适。喂奶的时候,将整个乳晕让孩子含着,而不是仅仅只含乳头。

这个时期,孩子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差,无法控制自己的力道,可能只是想抚摸你,或者抱抱你,结果变成了“打”。碰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首先要搞明白孩子最初的意图,如果只是想喊你,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想让我陪你玩,但是你这样“打”妈妈,妈妈很疼,下次你直接喊妈妈,好吗?”。



1~3岁的孩子

自我意识提高,唯我独尊。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和情绪的表达能力还未完善,无法控制自己的喜恶。当达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或者想要的玩具,他会用打人、咬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个时候教给孩子大道理他是不明白的,需要作为家长来帮助他控制,如何用更加容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两个小朋友在抢玩具的时候,作为双方家长,不要先入为主,哪个没哭哪个抢到玩具就是欺负的一方,另一个是被欺负的一方。

孩子们本身是不明白欺负与被欺负的,家长就可以告诉拿到玩具的孩子,“你看妹妹/弟弟(称呼)是不是在哭?是因为你拿了他手里的玩具吗?那边架子上还有一个相同的玩具,你去拿那个好不好,这个还给妹妹/弟弟?

在哭的孩子,等孩子不哭的时候,告诉孩子,“如果你不想把这个玩具给他,要跟他说,我不喜欢这样,我不要给你”。

最重要的是,在准备玩具或者书籍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人手一份。

3~4岁的孩子

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不小的成长,他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候,会停止争抢,学习相互忍让配合,但还是无法避免孩子出现肢体冲突的方式来发泄自己。

一旦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不能立马安静下来,为避免孩子伤害到其他小朋友,要及时将孩子带到旁边,跟孩子聊聊他的想法。要注意的是,聊聊孩子的想法,孩子说,家长听。而不是,家长一味的指责与批评。

让孩子知道你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包容他的行为,但同时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可以用攻击其他孩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除了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判断他行为外,家长还要做到这些。

言传身教。一定不要小看“言传身教”,它对孩子影响是最大的。从1岁开始,孩子就喜欢模仿身边的各种人与物,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或者每天看着爸爸妈妈吵架、打架,他会认为这是解决事情最好的办法。




制定规矩。如果孩子违反规矩,要立即批评他,并告诉他哪里做错了。大些的孩子,可以让他自己描述哪里做错了。这是身为父母的职责之一,当你不教孩子规矩的时候,总有别人帮你教育。

及时夸赞。当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能老老实实跟小朋友玩耍到最后,并且没有出现冲突,这个时候要及时给予孩子夸奖。

平静中断。如果上述方法收效甚微,可以尝试平静中断法。让孩子坐到椅子或者找一个安静的房间,围观群众尽量减少。简短向孩子解释你在做什么,自己因什么生气。

当孩子安静下来,一声不吭的时候,平静中断就可以结束了。这样做的目的时为了让他停止错误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般平静中断的时间等于孩子的年龄,从1岁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了。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得体的礼貌规范,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儿科医生鲍秀兰

了解更多资讯,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下载央视少儿客户端


    关注 央视少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