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树洞,我有一个假妈妈”:孩子的玩笑话,其实都是真话!

 

“我的真妈妈丢了”...

作者|莫米


“为什么要叫妈妈是假妈妈,真妈妈去哪里了?”

孩子微微一笑,说:真妈妈丢了。

《告诉世界我可以》中有一期,讲述了一名5岁的萌娃甜心的忙碌一天。

早上9点出门到晚上七点半回家,小甜心一直在被妈妈带着奔赴各种培训班的学习。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妈妈一口气给孩子报了10个兴趣班,把每一天都安排的明明白白,还觉得不够、得加。
但是孩子根本吃不消,半天时间,孩子的脸上就已经尽显疲态。

面对摄制组提供的“树洞”,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小秘密:

她不喜欢妈妈在家,因为那样她还能玩一会儿;

妈妈给她报的很多兴趣班,她都不喜欢;

她喜欢画画,妈妈总是说她画得不好。



一番话,镜头另一端的妈妈早已泪如雨下。

甜心的妈妈是典型的焦虑型妈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得不够多、未来过得不好。

于是,她把孩子的每一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拽着孩子奋力奔跑。

殊不知,这种强大的压迫感,已经让孩子疲于应对、小小的内心世界已经崩塌。
1

妈妈的焦虑的来源
其实,甜心妈妈的焦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常态。

自打这个小家伙到来时,就承载了父母几乎全部的爱和心血,想要给他最好的,为了他的未来父母甘愿尽最大的努力。

然而,随着升学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竞争也越发低龄化,孩子的未来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这让父母充满危机感,生怕因为自己的一步不到位,而耽误了孩子的前途。

记得《亲爱的小课桌》中,“焦虑妈妈”代表凯凯妈说过这么一句:“当身边的小朋友都在做、都在学的时候,你什么都不学,难道不会焦虑吗?”
确实,即便父母在起初并没有想要加入育儿大战的意向,但当看到周围同龄小朋友都开始大步向前,

唯独自家孩子原地踏步的时候,处于压力的中心,再佛系的父母也难免会开始动摇、感到焦虑。

虽不强求孩子能多么出类拔萃做到最好,但也绝不希望他会落下、成为最差的那个。

于是,父母开始卯足了劲儿往前冲。

节目中,甜心妈妈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想要改变生活现状。

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可以不用像我和她爸爸那样的辛苦,为此,我们想努力的给她创造好一点的条件。”
一语道出许多家长的心声,身为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没有足够的能力能保孩子前路无忧、后路不愁。

就只能在还算够得着的起跑线上,尽一切努力想把孩子托举得再高一点、护送得再远一点。

如果孩子现在多学一点,将来是不是就可以少一些辛苦?

于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妈妈们不惜竭尽全力。
2

焦虑换不来孩子健康成长
只是,妈妈上紧发条地努力,却并不一定能换来孩子的好成绩,不当的教育很可能适得其反。

焦虑下的父母容易太过注重给孩子不断填充新知识,而忽视了孩子的接受程度。

孩子能接受这么多的课程吗?他的精力能应付的过来吗?他学得顺畅还是吃力?

如果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度,一味的“逼”孩子学,再符合天赋的兴趣班也会让孩子没了兴趣。
孩子的精力有限,大脑在疲惫状态下是学不进去任何东西的,日程的过于饱和让孩子疲于应对。

不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把学到的知识吸收嚼烂、学到精致,还极其容易心生倦怠、产生抵触心理。

如此不仅耗费了精力时间金钱,还得不到期望的成果,甚至掩埋天赋,得不偿失。

就像甜心,上小模特课的时候,其实她做得有模有样,但无处排解的疲惫感让她一点都开心不起来,只是机械式地应付完这节课程,更别提爱上它、享受它了。
高压下的孩子内心需求往往很容易被忽视,父母一门心思关注成绩,却没有察觉孩子的内心正在和自己渐渐疏离。

面对树洞,孩子才悄悄说出心里话:在她心里,爸爸妈妈不是亲近的人,而是不好的人。

明明是为了孩子,不料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与其广撒网、一把抓,不如勇敢做减法,少而精,给孩子足够的留白,用来消化吸收、也用来换换脑子,休息、发呆、做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只对提高成绩有用的事。

没有练习的学习都是肉包子打狗,缺失休息的学习都是白费力气。

其实,当我们一心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时,却忽视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起一鼓作气的爆发力,更需要的是持久稳定的续航能力。
3

先放松自己,才能事半功倍心不累
其实,父母的焦虑,源于把孩子看的“太重”。

好的教育急不来,需要父母先放平心态,做好规划慢慢来,才能事半功倍。

01

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美国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曾提出,育儿焦虑的增加和每个家庭孩子的孩子越来越少有很大的关系。

确实,尤其是当孩子是独生子女时,他会自然而然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一言一行、错误失败也都被无限放大。

然而,过度的放大解读,不仅让父母深陷焦虑,对孩子来说也是无形的压力。
纪伯伦曾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他是因爱而来到这个世界,而非父母意志的延伸。

比起一味在孩子身上使劲,不如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他一定的空间,也把精力往自己身上放一放,以身作则,共同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心不累。

任何时候,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最佳的榜样和力量。

02

和别的孩子比,不如和昨天的自己比父母的育儿焦虑,有很大程度上源于“攀比焦虑”。

盯着“别人家孩子”这个假想敌,反而忽视了孩子独有的人生赛道。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短板,一个孩子也不可能各方面都比别人优秀。

与其和别人比,不如引导孩子和昨天的自己比,每一天都进步一点点,抓住孩子的天赋所在,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事半功倍。

《亲爱的小课桌》中就有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小孩”腾腾,他不仅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且做任何事情都是自发、自愿、自觉地。

做完学校的作业,主动去补充知识。
捧着一个“玩具利器”IPAD,是真正自觉地用来听课学习。
弹钢琴也不觉得练琴枯燥,而是全情投入,十分享受。
对此,腾腾妈妈表示,自己在培养孩子上十分“佛系”,她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要喜欢就支持,不和别人攀比、也不对孩子打击。

而这,其实也是教育中的最高段位“润物细无声”。

腾腾妈的没有要求,不等于放任自流,只是她对结果不强求,但是注重过程的高质量陪伴,着眼于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成长。


比起填鸭式带娃,手把手地领他走好每一步,不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做好规划、点明方向上,激发孩子自己迈步前进的欲望和动力。

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走得扎实,找到自身所长,过出自己的人生。

随大众的焦虑鸡娃不一定能养出拔尖的孩子,唯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谁敢动我儿子,我连他爸一起打!”: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自以为是
▲教子当如郭德纲?未必,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郭麒麟……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