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钱不干活,是领导对员工最大的误解

 

怎样才能让领导知道我没偷懒?...





在职Q社区,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这样一段经历:

在高效率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利用空闲的时间看书或者看手机。但不巧的是,放松和做自己事情的时间都会被领导撞见,甚至被贴上了“白拿钱不干活”的标签。



对于职场人来说,在高强度的工作间隙,看看手机或者聊天放松片刻,是常有的调剂。

可是落在“神出鬼没”的领导眼底,就是不务正业,偷懒耍滑的实凿铁证,次数一多,自然会给交集不多的领导或者老板留下“偷懒”的负面印象。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避免自己被冠上“被偷懒”的标签,职场人们可谓用尽了十八般武艺。无论是做足了表面功夫,还是开始与拖延同流合污,却总是治标不治本,屡屡吃瘪。

作为一种常见的职场现象,“被偷懒”让这一届勤勤恳恳的职场人,十分心塞。

为什么会频繁被误解“偷懒”?
1、高效率PK假忙碌,浑水摸鱼总是赢家

初入职场,陆瑶是一个工作效率极高的人。带她的前辈,却不太赞赏她如此高效的工作作风,言语之间,提点过让她可以放慢速度。

陆瑶不解,她觉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还可以看看专业相关的书籍提升自己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可是落在领导眼里,却认为是陆瑶的工作量不够饱和,而工作时间看书,是一种偷懒不工作的表现。

而反观那位带陆瑶的前辈,明明工作量是她的一半,却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就从来都不会被领导“找麻烦”。高效工作被解读成偷懒,这让陆瑶一度非常困惑,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高效率的员工,是看得见的“清闲”;而假忙碌的员工,却是标准的努力工作的模样,高效率的清闲PK低效率的忙碌,落在只看得到表面的旁人眼底,孰胜孰负,自然不言而喻。

2、片刻放松常被抓包,被误解摸鱼才是工作常态

 

菲菲觉得自己特别倒霉。

她想不明白,为何每每自己认真工作的时候,领导们像是说好了的一般,从不会出现在办公区。而只要她阶段性的完成工作,想要放松片刻的时候,才拿起手机,余光总能看见板着脸从自己身边走过的领导。

每次开工作大会,领导提到不要在工作时间玩手机的时候,目光总会有意无意略过菲菲,这让她十分气闷,好似就因为那短短的半分钟,就抹杀了她之前所有的付出努力。

其实菲菲遇到的情况十分普遍,很多职场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在好好上班的时候,领导总是不会出现,而当你想要休息片刻,看会儿手机时,领导一定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抓你个措手不及。

作为概率性的事件,只要它有可能发生,无论概率大小,就一定会发生。

而不巧的次数多了,难免会给领导形成一种上班偷懒玩手机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印象,即便是在领导看不见的背后努力工作,一时间也难以扭转。

3、不主动VS积极争先,不主动不代表偷懒

 

小秦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在工作中,每每领导做任务分配,他都是那个最后才选的人,有时候被轮空,也不急不躁。这样不主动的性格,即便每次交给小秦的任务,都是高质量完成,还是容易遭到领导的诟病,而领导对小秦挂在嘴边最多的评价:

“人不错,就是做事情不主动不积极,爱偷懒。”

诚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主动出击的职场人总是更容易被看见,而相应的,领导也更欣赏那些积极主动的人。可若是因此将不主动的职场人同偷懒划上等号,也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
被领导误以为“偷懒”,该怎么办?
1、工作内容量化管理,用“量”说话

 

一切工作皆可量化。

对于高效率的职场人来说,为了避免工作做完却还剩下大把的空余时间,将工作量化呈现,是最好的应对方案。

三部曲助你轻松量化工作:

首先是归类。将自己完成的任务归属在公司相应业务的大类中,明确好是常规任务还是项目任务,分别整理好文档和表格,理清脉络;

其次是分解。也可以称之为流程细化,比如一场会议,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议中的流程安排,会议后的总结反馈一一拆解罗列开来,也是具体量化的一种体现;

最后是目标。即任务完成之后的成果,也是工作中,最终衡量价值的体现。

当然,除了量化三部曲,将工作内容细致呈现之外,还有时间量化,数量量化,价值量化等等不同的量化办法,而“有量佐证”,“被偷懒”的误解,自然不攻自破。

2、撕掉“偷懒”的标签,杜绝标签效应

看手机被领导发现,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一定会发生的,拥有50%发生概率的事件。所以即便是在忙碌之余看一眼手机,也要承担相应会被发现和误解的风险。

而被看到的次数多了,一旦被别人认为你是上班爱看手机,是一个爱“偷懒”的人,想要将这样的标签扭转过来,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做好花费漫长的时间,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所以撕掉标签,摆脱标签带来的负面效应,才是正解。

尽量别在工作的时间去做不相关的事情,不去做,自然就杜绝了会发生的可能。如果真的有必须要处理的消息内容,那么可以找一个相对合适的非办公区域,将“暴露”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才是避免被贴标签的最好办法。

3、培养汇报思维和习惯,不主动也要有存在感

 

不主动,是最容易吃亏的职场性格之一。

而短时间内让被动的人变成主动人格,也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试着学会和培养汇报的思维和习惯,是被动的职场人,刷出存在感的第一步。

那么,该如何学习汇报呢?

汇报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论大小事,事事去找领导刷存在感,只会落得个适得其反的效果。

时间管理中的“四象限”法则,是工作汇报中可以参考的黄金法则,而紧急和重要,是被排在前列的优先选择,也是职场人在犹豫该不该汇报时,可以参照的标准之一。

汇报是将工作进度可视化展现的一种方式,而阶段性的汇报呈现,领导也会给予一定的反馈,以便于工作中的及时增减,良好的黏性,即便是被动的人,也会让领导知道你在做什么。

当然,“被偷懒”的职场人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适度完成工作,太慢或者太快都不好,用折中又不激进的方式,给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氛围。

总而言之,中招“被偷懒”现象的职场人不要气馁,与其忧心被贴上标签该怎么办,不如从当下就开始行动起来,见招拆招,才是良策。

留言说说,你觉得工作闲暇时间看手机,算偷懒吗?


    关注 智联招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