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育儿秘籍曝光:奖励孩子这件事,90%的家长都做错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作文指导报,有惊喜相送哦

好的奖励,能够给予孩子荣誉感和自信心。

坏的奖励,改变了孩子努力的动机,很容易让孩子变成一个喜欢讨价还价的“势利鬼”。

——鹿妈 
 ◆ ◆
作者 | 女儿派·卤蛋妈
来源 | 女儿派(nverpai)


一位妈妈发来求助:

如何拒绝女儿“假如月考年级第一名,就奖励 500 元”的要求?

原来,在考试之前,她就给孩子许下了奖励:

考到年级前三就给她换手机,考到年级第一,就奖励手机+500元。

女儿却谈起了条件:

她觉得仅一次考试没什么把握,要求四次考试中只要有一次考到年级第一就奖励500元。

这位妈妈果断拒绝了女儿。

女儿很生气,轮番举例,说亲戚家的孩子没她考得好,得到的奖励却比她多。

妈妈非常生气,认为女儿“贪得无厌”、“很不可理喻”。

她无奈问道:如何合理拒绝女儿要求奖励的行为?

这是某平台上的一个热门故事,底下高赞回复中,有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妈之前也是用各种奖励诱惑我,一开始我觉得不错,乖乖学习,后来有一天我彻底爆发了,和老妈的关系越来越僵,学习也一落千丈。”

其实,贪得无厌、不可理喻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试图用奖励来换取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却不曾想,越奖励,孩子越不听话。


现实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洗一次碗,奖励10元。

如果你这次考试第一,我就带你去游乐园玩。

要是你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看1个小时的电视。

这种奖励效果如何呢?

去年,浙江杭州一位爸爸的照片彻底火了。

辅导孩子写作业的他,将自己的双手用绳子反绑在了身后。



爸爸解释,是怕辅导孩子的时候太生气,忍不住动手揍孩子,才出此下策。

有人说:惩罚教育早就过时了,为什么不试试奖励呢?

事实上,这位爸爸为了督促孩子学习,还特意自制了一份《奖惩表》。



一系列的奖励让人眼花缭乱:

早起学习半小时一次奖励1元、各科单元考试95分以上一门奖励5元、满分10元,期中考试加1倍、期末考试加两倍......

至于效果嘛,这位爸爸无奈摊手:

“各种方法都用遍了,孩子还是没啥改变。”

的确,采用这种物质奖励来督促孩子学习的家长,绝不在少数。

但往往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1945年,心理学家Karl Duncker曾就这个问题做了个著名的“蜡烛难题”实验。

他在一间屋子里放了一根蜡烛、一盒图钉和一些火柴,要求被测试者把蜡烛附到墙上,且保证蜡油不滴到桌上。



被测人群分成了两组,一组成员没有奖励,另一组前25%完成任务的成员可得5美元,最快完成的人可得20美元。

结果如何呢?

和意料中的恰恰相反:第二组平均用时比第一组慢了足足三分半钟!

并且40多年来,这个结果屡试不爽。

实验结论揭示了一个扎心真相:

金钱奖励会缩小人们的关注点,让思路变得狭窄。

同理,用物质奖励去刺激孩子,看似激起了孩子的斗志,实则破坏了孩子做事的真正动机和责任心。

他们的聚焦点只在父母允诺的礼物,而非任务本身。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经典故事:

一个喜欢安静的独居老人,门前却经常聚集一些玩耍的孩子。

老人多次呵斥,孩子们却变本加厉,越发闹腾。

老人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给了这些孩子每人10美元,告诉他们:

“谢谢你们让我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我将付给你们10美元。”

孩子们高兴极了,每天都按时来玩闹。

一周后,老人对孩子们说:

“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只能给你们5美元,但还是拜托你们每天都要来啊。”

孩子们心有不悦,玩得也不尽兴了。

又过了一周,老人说:

“我现在没钱了,一分钱也给不了你们。”

孩子们一听,立刻一哄而散,再也不来老人这儿玩闹了。

从此,老人门前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某些行为如果只靠单纯的外在刺激维持时,刺激一旦减弱或消失,其行为也随之消失。

物质奖励带来的效果,往往无法持久。
在网上曾看到一个家长的哭诉:

为了让儿子改掉坏习惯,爸爸从小就用奖励的方式督促他:

早早起床, 爸爸给你买泡泡糖。

乖乖吃药,爸爸带你去吃冰淇淋。

考出了好成绩,奖励100元。

久而久之,儿子形成了习惯,不仅被动接受了这种奖励,甚至主动以金钱相要挟。

洗脸刷牙,甚至给爸爸端杯茶水也要跑腿费。

爸爸不以为意,为儿子的主动性而骄傲。

直到有一次,几个朋友来家里小聚,儿子逐一问好。

朋友们纷纷夸赞孩子有礼貌,爸爸顿时觉得脸上有光。

儿子这时突然来了一句:

“叔叔,我都给你拜年了,你还不给我压岁钱啊?”

一时间,朋友们个个瞠目结舌,爸爸更是尴尬难当。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知名育儿专家王人平曾说:

“爸妈这种看似“激励”孩子的方式,混淆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让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为谁而学,也忽视了孩子能力、品质和习惯的养成,把学习变成非常功利的一件事。”

毫无底线的奖励,只会助长孩子的贪婪和冷漠。


一旦要求无法满足,孩子甚至反客为主,成为反嗜父母的白眼狼。


都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恰当的奖励可以点燃孩子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奖励孩子呢?

1. 精神奖励才是最有营养的奖励

《次第花开》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她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某档综艺节目里,胡可的两个儿子因为争抢玩具发生了争吵。

面对妈妈质问时,哥哥安吉选择了撒谎。

胡可没有指责,只是再次问了一遍,并给出了奖励:“诚实的孩子,会得到一朵小红花。”



安吉听完,立马承认自己的错误。

胡可随即也用一个爱意满满的亲吻,在安吉脸上印出一朵小红花。

物质奖励多为消耗品,而父母的鼓励、拥抱和亲吻,这些精神上的满足却会在孩子心上留下一辈子的印迹。

2. 变固定奖励为多样化奖励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用上网时间来奖励孩子考高分,一开始还挺奏效,可后来孩子越因为这事和她发生了冲突。

尹建莉老师询问一番,才得知孩子那阵时间对网络兴趣渐失,于是建议妈妈调换思路,用另一样孩子当下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奖励,比如:一辆山地车。

“如果过一段时间他对游戏的兴趣又起来了,你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下一个‘奖励’。”

孩子的兴趣并非一成不变,对应的,孩子的奖励也应该呈现出曲线化的发展。



3. 及时兑现奖励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视频:

一个小男生拿着奖状,摇头晃脑,直接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
原来,他的妈妈曾许诺,如果期末考试考到90分,就奖励他一辆单车。

小男孩一脸得意地将奖状交给妈妈,而妈妈也第一时间就带他去买了单车。



有人在底下评论:“这孩子真是幸福,反观有些父母给的只是口头奖励,从来不曾兑现过。”

及时兑现奖励,父母的信任值不掉线,孩子才有不断向前的动力和底气。

4. 孩子责任之内的事情不用奖励

孩子做家务要不要奖励?

曾听起身边一个朋友说过自己的苦恼。

为了提升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她设置了多项奖励制度:洗碗、扫地等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结果孩子越发上瘾,就连洗脸刷牙也要索要奖励。

在奖励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们一定要坚守住原则和底线。

责任之内的事应该自己独立完成,而家务顾名思义是整个家庭的事务,本身就需要全家共同参与。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曾有这样经典的一幕:

刘星想要获得MP3的奖励,但自己无能为力,于是抄袭了姐姐夏雪的作文,得了第一名。

谎言被戳穿,刘星承认抄袭,奖状被归还,一家人也知晓了此事。

刘星颜面尽失,在回家的路上就已准备好接受父母的责骂。



谁知父母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还奖励他一个之前允诺的MP3。

只因为刘星及时认识到了错误并勇于承担。



为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

所谓“奖励”,只是认可和赞赏孩子表现优异的一面,以此激励他。

而不应该成为一项变味的工具,来控制和利用孩子。

毕竟,我们这一生,能给孩子最好的奖励,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勇往直前,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走出漂亮的人生路。
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
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
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点击购买:

2020版《高考时政作文最范文》

2020版《高考材料作文最范文》

2020版《中考作文名师押题最范文》

精彩文章:

写作素材 | 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范文

写作素材 | 作文“凤头”“豹尾”集合,收藏起来看!

作文素材 | 这些名家好句子,写进作文里还能再加5分!

人民日报 | 七月评论硬核摘抄50句,精炼干货,句句优秀!

满分作文赏析 | 故乡的秋天让我陶醉

清华学霸:“你可曾有我一半地拼命?”

写作技巧丨写作文无话可说?快看看这些方法,让你“无米亦可巧作炊”

700分上不了清华,600分上不了郑大 | 我,一个607分的理科生,在高考第一大省感觉像「落榜」

衡水中学关于考试的51条行动清单!掌握了,考试排名猛蹿!(老师家长转告学生注意)

写作干货 | 小学到初中各类作文写作技巧及范文!

喜报 | 作文指导报再创辉煌!100%精准命中2020年高考作文题!!!





    关注 作文指导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