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患者摘下眼镜恢复清晰“视界”,这个团队一直在努力

 





我国是近视大国,成年人近视患病率达40%以上。近视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近视手术不仅可以改变角膜解剖结构、修复创伤,还可以改变光学功能,其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直接关系着公众的视觉健康。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团队在该院视光学科带头人、院长、党委副书记周行涛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受益。


“世上有光,便有一切”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院长、党委副书记周行涛
我国每年有约100万近视患者接受近视激光矫正手术。如何使近视激光手术更安全、微创,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更高,拥有更“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是人类视觉健康的大事。如果跟着光走,就不会生活在黑暗里,“这世上有光,便有一切。”笔者希望,近视学科可以还近视患者自由的视觉。

争取把最好的给患者

2002年,笔者跟随导师褚仁远教授创立了视光学科,并一直在近视防治领域辛勤耕耘,以找到近视防治的有效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迅猛发展,角膜屈光手术从RK(双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到PR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到LASE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再到全飞SMILE(飞秒激光透镜取出术),每种术式的出现都带来进步。

我们在这一领域做了很多突破性工作:

自主研发旋转式与水平式上皮刀,独创旋转式epi-LASIK(上皮角膜切割激光矫视手术)技术,开创了LASEK/Epi-LASIK角膜上皮基底膜与前弹力层的分离新方法,阐明其科学机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将准分子激光与像差研究紧密结合,产出的“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的关键技术与设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5月27日,笔者为患者做了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即全飞秒SMILE的雏形手术,SMILE手术仅有2毫米的切口,通过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间进行预设屈光参数的3D扫描制作基质透镜,并通过2毫米的切口取出。我们要让整个手术越来越微创,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高,争取把最好的给患者。

探索近视矫治新模式

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最重要的是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团队齐心协力的合作。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和团队20年来在这个领域坚持不懈地努力,利用交叉学科优势,结合视觉科学、物理光学、屈光手术学等学科,致力于近视激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出近视微创矫治创新模式。

我们创新透镜连续环形撕镜技术、激光表面镜技术、层间凹透镜技术、激光透镜联合角膜交联技术等;开展透镜个性化再利用,为难治性角膜营养不良和圆锥角膜等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建立近视激光透镜技术术后角膜结构评估体系、揭示角膜光学功能和视觉功能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视觉质量。

作为核心成员,笔者参与形成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我国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手术规范专家共识(2016、2018年版)》;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撰写卫生行业标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控制》。

近10年,在飞秒激光领域,团队共发表了SCI论文100篇,其中9篇关键性论文成为国际著名的《屈光外科杂志》的封面导读文章,并两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多措并举鼓励团队做科普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视光学研究中心,有责任把新技术新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自1998年建立的“近视防治与激光矫正”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在22年间已连续举办40届;自2012年起创立了“关爱近视微笑论坛”,带教近视激光手术医生,培训全国屈光激光技术相关学员等。

我们的目标不只着眼于做手术,而是希望近视能有效得到防控,希望近视眼越来越少。为了这个目标,团队一直在这条路上努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建成一支坚不可破的队伍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从“防”的角度出发,笔者一直在用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医生不遗余力地做近视科普。

1998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出版科普书籍《青少年视力保健手册》,2014年、2015年连续出版科普书籍《近视远视弱视》《SMILE还近视眼一个微笑》第一版及第二版,2020年笔者主编书籍《儿童和青少年眼健康筛查与近视防控》《医海行舟》。

除了科普书籍,我们创立了“近视小飞侠”科普项目,开辟线上线下互动科普。运营4个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原创视觉健康与近视科普文章。

此外,在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健康委、上海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启以眼科视光医生志愿者为先导的科普新模式,建立了“学校-医院-社区”眼视光一体化近视防控与科普模式。

创新开展近视防控科普骨干培训、建立试点防控学校、形成科普反馈机制,与校方探讨近视防控环境建设与干预方案、指导近视防控室外环境改造(如“近防花园”)。

建立屈光档案数据信息平台,促进自主眼健康管理,为家长提供智慧化科普与指导。我们的科普工作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

笔者相信,在所有同道的努力下,视光学科会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惠及全民。




“把目光聚焦在患者最需要的课题上”



科研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要把目光聚焦在患者最需要的课题上。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团队一直致力于科研创新,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惠及更多患者,在此分享3项科研创新工作。

透镜连续环形撕镜技术。周行涛教授团队首创全飞秒透镜分离和取出新技术——透镜连续环形撕镜(CCL)技术,使手术更精准、时间缩短、透镜更完整、并发症更少,实现手术质量精确控制。

飞秒激光透镜术是基于飞秒激光技术的微创近视激光手术,但是依然存在局限性:较传统手术学习曲线长、手术难度更高;手术器械需进出透镜前后界面多次进行分离及取出,可影响光学质量。

周行涛教授创立的CCL二步法仅接触角膜透镜正面的旁中央光学区,而CCL一步法则完全不接触透镜中央光学区,仅需环形撕除透镜。该技术通过减少及简化透镜分离的手术步骤,降低器械对角膜组织的分离侵扰,改善透镜边缘完整性,进一步提升手术微创性及效率,对促进其在全世界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CCL技术的精准操作使获得光学质量更高的角膜基质透镜成为可能,并可将取出的基质透镜作为移植材料,为角膜营养不良、扩张性角膜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术。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植入术,相当于在眼睛里面植入一枚隐形眼镜。毋庸置疑,它使用的材料不同于一般的隐形眼镜,是一种特殊材料制作、很软很薄的透明镜片。使用时,通过不到3毫米的微小切口植入,放置于虹膜与自身晶状体之间的睫状沟内,手术时间数分钟。术后,患者视力几乎瞬时即可得到提高。

与角膜屈光手术必须用激光切削部分角膜组织的减法原则不同,ICL植入手术由于不改变眼睛本身的结构,因而是可逆的手术方式,植入后若有需求,还可取出和更换。

目前国内临床应用的是新型的自身带孔的ICL-V4c(第四代晶体),它是一种免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的新型晶体,减少了手术步骤和病人的不适。周行涛教授、王晓瑛教授团队在中国最早开展ICL-V4c,医教研齐头并进。

OK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当前,我国约有超过200万角膜塑形镜(OK镜)使用者。OK镜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可以使配戴达到“夜戴日清”的视力矫正效果,而且对控制儿童近视增长也有一定效果。但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我们发现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效果因人而异,其中低龄、低近视度数儿童快速进展可能性更大。我们推测,这是由于近视度数低的儿童,戴OK镜之后视网膜的周边离焦效应不够强,不足以对抗眼轴的增长。要怎样帮助这些配戴OK镜之后度数仍快速增长的儿童呢?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一种副作用少并可有效控制近视的药物,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组实验,用0.01%低浓度阿托品联合OK镜治疗,观察对近视快速进展者的控制作用。结果发现,与单独配戴OK镜的儿童相比,结合低浓度阿托品对近视快速增长者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联合治疗的第一年,其中低龄儿童获益更多。




“沉默视力杀手”有了新疗法

圆锥角膜病被称为“沉默的视力杀手”,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属于非炎症性、双侧进行性角膜病变,严重者会导致失明,甚至需要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

周行涛团队一直用心钻研“近视透镜”的转化研究,利用以往飞秒激光近视和远视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首创“表面镜联合角膜交联”新疗法,成功阻止圆锥角膜病的恶化。

一名18岁的圆锥角膜患者,左眼角膜最薄厚度只有356μm(微米),视力差,濒临角膜移植。周行涛教授为患者的左眼进行了全飞秒表面镜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手术,术后3年检查,患者左眼裸眼视力由术前0.01提高到术后的0.3,戴镜视力由术前0.16提高到术后0.5,角膜不规则散光显著降低。角膜地形图显示术后角膜厚度显著增加,最薄厚度达470μm。从术后3个月开始,平均角膜屈光力和最大后表面高度保持稳定。从眼前节光学相干层析(OCT)上观察,透镜保持透明,贴合光滑。经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视力显著提高。

据介绍,此前国际上采用传统的角膜交联手术治疗进展性圆锥角膜,但角膜厚度要求在400微米以上,严重者需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且需要捐赠的角膜供体。而表面镜联合角膜交联新方法不需要切开角膜,只需选取大小合适、厚度适中的在全飞秒近视激光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将其覆盖于去除角膜上皮的角膜基质床表面,无须缝合。待角膜上皮重塑完成、透镜存活和角膜厚度增加后,再实施交联术加固角膜。

三年临床观察证实,该手术安全可靠,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这条“变废为宝”的透镜之路,将为更多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等患者带来光明。




近视眼攻坚“梦之队”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而成人近视眼矫正手术需求大,并且要求安全、快速、高效。只有将近视的“防控、治疗、宣教”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才能攻克近视眼难关。为此,团队根据“防、控、治”三位一体,组建了近视眼攻坚“梦之队”。

视光医生、眼科医生都一样,作为视光学的生力军,需要不断地成长,而且能够成为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医生。眼视光学需要用手工做,精准地完成常规、疑难诊治及手术;需要用脑子做,积累经验,并上升为理论;需要用心灵做,强调爱与奉献,开创未知领域。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宏观视野、哲学思维和缜密逻辑,以及通过良好的临床与科研训练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十几年来,我们团队将近视眼的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提炼转化为科研攻关项目,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我们提出“医学验光”和“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等理念,建立儿童青少年屈光动态的大数据,筛查出重点防控对象,建立以视光医生为先导的“学校-医院-社区眼视光康联体”近视防控科普体系。

在近视眼矫正手术技术领域,用基础研究的推动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ICL 亚太培训教育基地,不断开拓ICL手术技术,形成“无粘弹剂无水”植入技术,也建立了“亚太国际SMILE与屈光手术培训中心”,为我国屈光医生骨干力量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的医生前来学习新技术,举办大小各类全飞秒及ICL初级、高级班100 余期,累计培训医生数千人次。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甘贝贝 通讯员 李美燕 赵婧 王晓瑛 陈志

编辑制作:胡彬

审核:方彤
 热文精选 

热点  微创治疗胰腺癌如何让患者更获益?这些“功课”要做足

热点  查明!青岛此次疫情为患者共用CT室引发 

关注  解读:为什么今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他们?

关注  解读:她们凭借这把“剪刀”,斩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热点  从1.0到4.0,未来的互联网医院什么样?

科普  牙龈出血是预警?洗牙会让牙缝宽?智齿到底拔不拔?你关心的口腔问题一文全打尽


    关注 健康报医生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