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土 一个怪蜀黍的回乡见闻

 

其实,那些乡村观察者都在是以自己为中心,作居高临下的考量。而我看到了,那些不变的人和美好的事。...



只能谦卑地离去,在心里告别一个村庄,这是一个远游者必需的态度……



春节过后,众多乡村考察笔记随之流传开来。究其实,多数观察者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作狭窄地考量。我也在猴年春节回到雪峰山南麓余脉的村里。我所不能释怀的,是发现那里似乎不变的人和景观。

一个叫土地堂的自然村

“它往往是一个或多个家族聚居的居民点。自然村是农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单位,但不是一个社会管理单位。与自然村对应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个包括农业生产资源、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这是百度百科对“自然村”给出的解释。

作为一个自然村,老家所在的土地堂村才不到三十户人家。近几年,村里建了好些新房。山环水绕,物阜民丰,村子呈现出祥和的气氛。

村里还新建了风雨桥。当然,除了筹措资金,操办的人们付出了辛劳。据说,七八十年前河上本有风雨桥,曾为交通要道。此为恢复旧制,村中长老说“拿出一个村庄在时代发展中的应有作为”。村中某老先生题诗匾于上:

碧水虹桥汉柏苍,新亭打扮古时装。

横溪倒影摇金顶,翘角层檐覆玉廊。

春赏莺歌秋玩月,冬观雪舞夏乘凉。

谁人点缀山村美,片石镌名百世芳。



▲ 廊隐秀色,视接清流。远处山峰海拔1500多米。
诗作对仗精巧,于眼前所见起兴,极尽夸饰,说言外旨,施教化义。托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面子工程添了文化的气息,算作村人亮出的大手笔。多数小伙伴们赶回来了,他们流连,取景,将村中新事发送到微信朋友圈,还在外的人们看到了故乡的模样。这边厢,村中老者聚于桥廊,一副办成大事后的陶陶然。

还配套建了土地祠,为土地爷供了香火,小小的建筑物居于路侧,接受有心人的膜拜。心若皈依,到哪都有神物。近些年来,土地祠已是许多村子外围能见到的景观,亦如传说中的城隍庙。土地祠的点缀,复原着“土地堂”的名称,构建起一个村庄的秩序,老人们由不得小年轻们的不敬,因为还有耕作盼着风调雨顺。

桥下的赧水是资水的支流,水虽清冽,然鱼虾几近绝迹。而本县诸多地方制订了乡规民约严禁电捕,取得很好的效果。乡规能否生效,与当地民风强悍大有关系。如附近一个人口大村,几年前被周边一处采矿毁了耕地和饮用水,交涉无果之后,全村上千人不由分说就把矿山给砸了。据此,大约看出一个自然村落的“自然”特质,它散淡、安闲,缺乏抵抗大的风险的能力,须在不被干扰的前提下,才能保持一种相对静止的生活方式。

油茶飘香

所处县域,有地道美食——城步油茶。关于这种极富特色的地方名吃,迥异于其它同名“油茶”的油茶,概因“桔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道理,离不开水土、工序和材料的因素。当然,城步油茶的味道足以颠倒众生。

在好几百年里,油茶作为主食,只盛行于这个苗族自治县的南部山区和县城周边。最近十来年,才在全县蔓延开来。喝油茶,要人多,主人热情好客,客人乐在助兴,主宾相敬,则为盛宴。

▲ 色香味俱全的城步油茶。图片来自网络
一道食物具有了这样的功效,那个打(制作)油茶的人也被赋予着热情好客的形象。在土地堂,珍婶是村里最早学会打油茶的,她勤劳朴实,待人大方。所以她家每天开张着油茶的宴席,只要有人路过,必被邀请,任你喝上十碗八碗。二三十号人或站或坐,就那么砸吧着细细品尝着一碗浓汤,微辣轻涩的茶水中,菜籽油炸过的糯米粒、板栗、花生、黄豆和翠绿的葱花,被浓烈的茶水紧催,激荡,芳香四溢,热情可口。

每年清明前后,珍婶约上几位妇女走进大山,趁着晨露遍寻野生原茶树。灌木深深,嫩茶采采。而其它作料,亦得在当阳的山坡,广种薄收。毕竟,逢人必敬油茶的场子,材料的消耗也是惊人的。

一碗无法描述味的油茶,带着恰到好处的热能,藏着自然而然的富足,在瞬间激活味蕾,让幸福的情味游走于五脏六腑,唯一能想起“一方水土”和“活着真好”的类似词语。这样的盛宴,就是一个山村的胸襟。我每次回去的中午,包括这个温暖的新春,都会“恰好”遇到。

又见鸟群

飞翔的褐色鸟群,在远眺云山山脉的一道高岗之上。我必须穿越这里,回到人鸟相依的旧日辰光。

多年后,我出了土地堂村,固执地徒步25里去武冈的外公家,非如此,不足以利用空隙,漫游于大地。前行,路过稠密的房舍,路过荒芜的茶园……近了,那高高隆起的黄土丘,它长达十多里,横亘于旷远的沃野中间,四望皆是隐隐的薄雾,村庄和人变得遥远,这凌驾于地平线的厚土。


▲ 云山,湘西南名山,属雪峰山余脉,毗连武冈、新宁、城步三县。远处的最高峰海拔1372.5米。
散漫生长的松林和阔叶树林,在无人砍伐的几十年里之后,愈发茂密。树林幽寂,杂草丰盛,大群不知名的鸟儿跳跃在树梢,发出各种欢快的啼鸣。数十只肥大的斑鸠扑簌簌地飞过山塘,引得一群大黄鸟跟去,留下小鸟们杂乱地放歌,树冠在轻轻地摇,摇晃在鸟们的天堂。

突然发现,自己疏远了这道山岗。可它还是一副不变的模样,无人来开垦,也无人在此造屋。周边村庄的人们大多外出务工,一条孤独的水泥路插过,少有人行走。繁衍兴旺的鸟们,让空阔的山林显得灵动;婉转多样的鸣叫,足以抵消许多尘嚣的心事。

一阵拖长声的“咕咕-噔噔”,夹杂一阵金属般“当当”的鸟鸣……待鸟雀飞翔最烂漫的时节,我将与暮春相约,再次走过那里。

浴火重生的“猫坚强”

才百十来人口,逢大事小事必须团结一心,这是土地堂的惯例。春节期间,村里一户人家不幸发生了火灾,人们赶到火灾现场忙碌着提了水桶,在外围扑救。天气干燥,杉木结构的木屋燃起冲天烈焰,十米外都灼热难当,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肆虐。

悲痛的女主人不甘家产毁于一旦,那里面有3500斤稻谷……她想冲进去抢出点什么,被人死死地拉住。这时,奇迹出现了,就在熊熊的烈焰中,在刺眼的火光里,她家的小黄猫从火海狂奔而出,小猫的全身在燃烧,带了火……


▲ 劫后余生的黄猫。左边是她帅气的男友。
"猫坚强"正浴火归来!它是一只那么会捕鼠的猫,因为喜欢外出,被主人用绳子系了铁球拴在厨房的灶旁。在火情发生后,它定然被吓懵了,想要躲路逃生,然而挣不脱绳子……在浓烟和高温的炙烤下,命悬一线!终于在惊恐万状地等到绳子被烧断后,踏着火焰,勇猛地冲了出来!

目睹这坚强的猫,在场的人全都热泪奔涌,女主人为猫放声大哭。一只猫,让人看到求生的勇气,看到事关生存的忍耐。一只猫,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化作平静地去接受灾难。

五天后,劫后余生的黄猫有了活着的迹象,它开始进食,低声地叫。人们看到它活了过来,奔走相告。我把这勇敢的猫,告诉了一位在北京的名叫诸颖的喵星人,那喵星人一听就嚷着要赶来带走她。她不知道,在这“猫坚强”被烧伤后,村里的女人在设法救治它,痛惜地掰开它被烧残的爪子,为它涂上医治烧伤的药物、送去鸡汤……

这只猫,才是真正地涅槃重生。“猫有九条命,一定会大难不死!”土地堂的人在说。他们会好心呵护着它,直至重新蹦跳如昔。

▎离开

只能谦卑地离去,在土地堂,这是一个远游的孩子必需的态度。有小伙伴驾车快速冲出村子,无视屋檐下闲谈的乡亲。这不是我的风格。每一次离开,我都恭恭敬敬地背了行囊走出村外,再搭乘车辆。

十年前,没读完初二的全伢子从广州回来,讶异于“居然可以银联卡取钱”,十年后,小伙子已经学会了将微信号和QQ号捆绑以及手机支付,并说“到哪到能赚钱”,不再害怕重新找工作。稚嫩的少年已长大成人,加入到务工者的行列……这是一个村庄的人们,在急遽变化年代的面孔。而我渴望每一次的归来,都能够看到旧的坚守和新的上升。前者或许是一头猪被养到了700多斤,后者是学会弄潮的孩子。村庄永远在那里,变化的只有人和事。

本文所记,无意于社会学的样本考察,也无意于悲天悯人的探究,仅选取几个情理之中的断面,是为记。

■ 图片为手机实景拍摄。

■ 转发是最好的支持。请注明微信号 hnmuge36 和作者名。


    关注 戴明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