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如何对“症”治疗? 临床必备

 

胃食管反流病,如何对“症”治疗?...





作者:高丽丽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其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不典型症状有胸痛、上腹痛、腹胀、上腹部烧灼感、嗳气等,还伴随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咽喉症状、鼻窦炎、复发性中耳炎、哮喘和牙蚀症等,合并食管裂孔疝者部分合并贫血。

GERD可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E)或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和Barrett食管(BE)。

治疗GERD常用药物有抑酸剂、抗酸剂、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物、胆汁结合剂、神经调节剂等。

缓解烧心、反流、上腹部灼热感、上腹痛、促进糜烂性食管炎愈合的药物


研究显示,GERD治疗中最优胃酸抑制需在24h中使胃内pH>4的时间达到16h,治疗药物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H2受体拮抗剂(H2RA)、抗酸剂、黏膜保护剂。

PPI缓解GERD症状、愈合糜烂性食管炎的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H2RA),是治疗GERD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

新型抑酸剂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如伏诺拉生,通过竞争性阻断H+-K+-ATP酶中钾离子的活性而抑制胃酸分泌,其可促进食管炎黏膜愈合及缓解反流症状,且不劣于PPI。

《2020年中国GERD专家共识》中指出,PPI或P-CAB是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单剂量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一种抑酸剂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药物。疗程为4-8周。

PPI双倍剂量治疗可使24h内胃内pH值>4的时间持续15.6-20.4h;P-CAB双倍剂量时控制胃内pH值>4的时间明显优于单倍剂量。

此外,维持治疗包括按需治疗和长期治疗。抑酸剂初始治疗有效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轻度食管炎(洛杉矶分级为A和B级)者可采用按需治疗,PPI、P-CAB为首选药物,可很好地控制症状,尤其是NERD者;PPI或P-CAB停药后症状复发、重度食管炎(洛杉矶分级为C和D级)者通常需长期维持治疗。

《GERD外科诊疗共识(2019版)》中指出,对NERD 及轻度食管炎(LA- A 级和LA- B 级)停药后症状复发者,可采用PPI按需维持;重度食管炎(LA-C 级和LA- D 级)及BE患者通常需要PPI持续维持。
抗酸剂如铝碳酸镁、磷酸铝凝胶、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三硅酸镁、海藻酸盐等,可快速中和胃酸,升高胃pH,并覆盖和保护黏膜,能快速缓解反流、烧心症状,可用于GERD的对症治疗,但不主张长期使用,可短期使用。

注意事项:抗酸剂尤其是含铝剂可能引起骨质减少、软骨病、小细胞性贫血和神经毒性。可能造成反跳性的胃酸分泌增加。

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铋剂,可快速中和胃酸、在受损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以隔绝有害物质的侵袭,而保护黏膜,促进黏膜愈合。其药效持续时间较短,不能充分治愈食管炎及预防GERD 并发症。

注意事项:可引起消化不良、恶心、便秘、皮疹等。
缓解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的药物
可选用促动力药物,其主要作用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主要作用靶点包括乙酰胆碱酯酶、5-HT4受体、D2受体等,可增加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刺激食管蠕动及增强食管收缩幅度、促进胃肠排空,并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进而改善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早饱等,抑制恶心、呕吐,减轻十二指肠胃反流对胃黏膜的损害,同时胃肠止痛等。

胃食管低动力状态是GERD的主要动力学特征,也是胃食管反流常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同时胃食管反流也可继发于胃肠排空障碍。促动力药联合抑酸剂对缓解GERD者的症状可能有效。

《2020年中国GERD专家共识》中指出,欧美国家较少用促动力药物治疗GERD,但亚洲国家较为普遍。日本和欧洲指南推荐促动力药物联合抑酸药物治疗部分GERD者,在改善症状上有一定补充作用,但不推荐单独使用促动力药物。美国指南指出不推荐使用促动力药物治疗GERD。

《GERD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指出,促动力药物不推荐单独用于GERD 的治疗,多与抑酸剂联用。《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中指出,对抑酸剂疗效不佳,特别是伴胃排空验迟的GERD可联用促动力药物。

常用药物有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外周性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如莫沙必利,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伊托必利, 5-HT4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西尼必利,及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如红霉素及类似物。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腹痛、腹泻、口干、心悸、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多潘立酮可使血催乳素水平升高,引起非哺乳期泌乳等。甲氧氯普胺易透过血脑屏障,可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而致锥体外系反应,尤其是老年者,引起困乏、易激、震颤、面肌痉挛、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帕金森样症状;阻断垂体多巴胺受体后,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致乳房胀痛、泌乳及月经不调等。

此外,消化酶制剂如复方阿嗪米特、复方消化酶等,可促进食糜消化分解和排空,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及改善与进食相关的中上腹部饱胀、纳差等。
缓解胆汁反流的药物
黏膜保护剂、胆汁结合剂、促动力药物可用于以胆汁反流为主的GERD。

多数情况下反流通道(消化道和气道等)的酸暴露是致GERD出现症状和体征的主要原因。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食管外综合征中,弱酸反流、碱反流、气体反流及反流物中的胆汁、消化酶和食糜既是致GERD的病因也是其加重因素。此外,食管外症状的咽喉反流除受酸反流影响外,还与气体反流、非酸反流、胆汁和消化酶等因素有关。
缓解抑郁或焦虑症状的药物


食管对酸的高敏感性是难治性GERD

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对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者,应考虑精神心理因素可能,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可增强患者对GERD

症状的感受性并致其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这种现象在NERD者中更常见。

此外,精神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可有某些GERD症状表现,或加重原有GERD症状并致PPI疗效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调节剂可用于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GERD

者的治疗。其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降低内脏高敏感、减轻疼痛和不适感、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及改善睡眠。如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物(NaSSAs)、苯二氮䓬类药物等。

注意事项:有癫痫症者慎用SSRIs、SNRIs。注意三环类抗抑郁药物、SNRIs的心脏不良反应如心电图异常、心率增加、心律失常、Q-T延长等。
缓解咳嗽的药物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致以慢性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大多发生在日间,以餐中或餐后明显,入睡后大多消失,进食酸性、油腻食物及处于直立位或体位变换时易诱发或加重咳嗽。

其危险因素有高龄、男性、肥胖、体力劳动、药物、家族史、吸烟、酗酒、心身疾病、社会因素等,弱酸或弱碱等异常非酸反流(如胆汁反流)也与部分GERC的发生有关。

GERC治疗药物主要是抑酸剂、促动力药物、神经因子调节剂等,尤其是前两者,而神经调节剂(如巴氯芬、加巴喷丁)主要用于难治性GERC的治疗,巴氯芬、加巴喷丁可抑制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LESR)以减少胃食管反流发生频率,或降低咳嗽中枢的敏感性,及非特异性镇咳作用,很少单独使用。
参考文献:
1GERD外科诊疗共识(2019版)[J].中华GERD电子杂志,2019,6(1):3-8
2 2020年中国GERD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0):649-657
3中国GERD多学科诊疗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9,11(9):30-48
4GERD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7):635-641
5GERD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7):642-646
6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50-1552
7 2014年中国GERD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49-656
8药学专业知识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012-016,064-078,083-085
9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7):700-701
10老年人慢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8,37(5):485-488
11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9):769-773
12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9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5):343-352
13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GERD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11):791-792
14谭佳成等.难治性GERD的处理对策[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6):353-354
15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36
16赖克方.慢性咳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23-231
17咳嗽物联网医学分级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国际呼吸杂志,2016,36(5):321-329
18咳嗽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3):207-219
19姜淑娟.慢性咳嗽指南解读[J].临床内科杂志,2015,32(2):142-143


点击“阅读原文”,检索更多文章。


    关注 医脉通消化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