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彭萦        改变自己主创
创业者 | 品牌人 | 性格分析师




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作者:迎刃

来源:迎刃( ID:yingrendao )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知乎上最高赞的回答一语道破:「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平常处于内向的状态,不喜欢和人有冲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气生财,以和为贵是我一直秉承的处世之道。

即使是对方故意挑是非,我也是尽量克制,除非触及我的底线。

说到独来独往,是因为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看不完书、电影;每周都有 3 - 5 篇的原创文章要写;如果碰上研发新课程,策划大纲,写逐字稿,做PPT,非常消耗时间;同时我不是孤僻的人,我也需要一些的社交活动要去参加,来拓展我的人脉,增加我的娱乐休息生活,有张有弛,才不不至于像拉紧的弹簧。

我的时间精力很宝贵,在我写书的这段时间,差不多每天工作 10 - 12 个小时,处于满负荷高强度的状态,而且睡眠时间平均在 6 小时左右,但精神依然不错,除了给自己精神鼓励外,也有科学的睡眠早起方法来作为时间管理的基础。所以,我用科学的方式,给自己喝鸡汤打鸡血,而不是自我麻痹式的喝鸡汤打鸡血,这只能激励很短的时间。

那些认为我很友善,却独来独往,不是我冷漠,而是和我不相干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和他们闲扯。

我虽然是内向者,但可以做到的是,在需要社交沟通的时候,有方法快速切换高能量的沟通状态,进入外向侃大山模式。

你看我独来独往,很有可能只是和你没什么好聊的,但不代表我很孤单,我很有可能正在和另一帮朋友玩得正嗨,只是你不在我好朋友圈子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外向的人喜欢呆在人群中,而且享受成为人群焦点的感觉。当他们一个人时,常常会感到无聊或者不安。

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或者只喜欢与自己相熟的人,或者一小群朋友呆在一起。周围太多人,会让他们觉得太耗费精力。我的其他文章中有提到过,可以把性格的倾向看做一个光谱,而内向和外向是光谱的两端。这就意味着,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内向和外向倾向。或者换句话说,很多人并非是完全的内向性格,而是中向性格。

罗永浩和郭德纲,都曾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如果可以,他们宁愿独自一个人待着,他们台上台下是不同的状态,只不过,由于他们的工作需求,以及经过大量的训练后,他们能做到在公开的场合,能表现得像外向者那样自如的表达。他们是能自如游离在不同的性格状态,但他们也为了能节约能量的消耗,减少不必要的社交。

而我也和他们很类似,我在独处时也可以很安静做自己的事情,需要公开说话,我也可以调整,只不过我是通过后天训练才做到这一点。我也训练过很多内向的人,也帮助他们实现了这样的效果。

可是,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里,内向的人被认为是独行侠,总是待人冷漠的。外向的人就总是开朗的,总是待人热情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影响我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是我们受到的家庭的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习俗等因素。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的内向,或者外向性格的人,内向性格倾向的人,会因为成长环境,教育,家庭的因素的变化,慢慢学会如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公开场合表达,让他们也渐渐拥有了外向者的表现。而外向性格倾向的人,也可能因为不断变化的周遭,而变得慢慢往内向的方向倾斜。

那些天生容易获得刺激的人属于内向型,他们会尽可能去避免任何额外的社交刺激,因为这可能使他们感到焦虑,以及容易大量消耗能量。

而那些天生难获得刺激的人属于外向型,因为刺激的缺少,会让他们感到无聊,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去寻求额外的刺激。

大多数人的刺激水平并没有达到任何一个极端,它会有所波动,让你觉得有时需要做一些事情去寻求刺激,而其他的时候,你会觉得刺激太多了,想要去控制它。

综上所述,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我归纳有三点:

1. 不是孤僻,而是选择性社交。

当你觉得别人独来独往,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交际圈,也有可能只是你还没有进入他的交际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慢慢地清楚的知道,哪些人值得我们花时间去交往,而有些人只是泛泛之交。

一切交往的前提都取决于周围的人是否对你的胃口,是否符合你的三观,是否符合你的功利性目的。如果不符合,直接就过滤了。

在人际交往理论中有个「 150 定律」,是有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他认为 150 人是一般人交往朋友的上限,如果超过此数量,一般人无法进行正常交往或效率明显降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无法和非常多的人长期保持密集的联系。而且能保持深入交往的人数也不超过 20 人左右。

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的大脑新皮层有限制,现有的认知水平,只能确保你和不超过 150 人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状态。就是你微信里有 5000 好友,但你真正能聊,并建立起有效联系的人数实在是有限。

我相信你即使是做销售工作,即使你和很多客户产生了交易,但又有多少人能成你的朋友呢?

2. 独来独往是为了节约时间。

与人交往久了,你会发现每个人生活习惯、步调不一样,而每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你总要做点自己的事情,总要独处一段时间,比如好好读书,学习一门技能,比如弹吉他,这些都无法和朋友在闲扯中完成。

如果你总是迁就别人,跟随别人的脚步和时间安排,你自己就没足够的时间去提升自己。

独处有时就是帮助我们能排除干扰杂念,缕清我们行动的方向,现在的社交网络太过发达,以至于我们每天都会受到各种信息轰炸,已经信息过载,并且越发焦虑,而有人就是利用了大家的焦虑感大发其财。

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会远离世俗尘嚣,躲在自己的湖边小屋里,边休假边专注于思考。正是在 1995 年的一次静思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开启了微软的互联网发展之路。

所以,独来独往并不一定是性格孤僻,只是有时需要利用没有干扰的环境,好好提高工作效率,就像我现在写这本书一样,在嘈杂的办公室里,我是绝对会被各种信息影响,无法专注,无法动笔。每次我要写作时,会找个没人打扰的空间,关闭一切社交工具,关闭信息通知,带上耳机,放着让我喜欢的音乐,打开手机上的番茄钟APP,用这样方式,每当进入心流状态时,都是我创造的高峰期。并在结束工作时,再全情的和朋友们玩耍,两不耽误。

3. 友善且独来独往的人,也可能同时是个内向的人。

虽然内向并非是自卑,但由于内向者的对外界刺激,会比外向者要敏感,过多的社交会导致内向者能量消耗过高,会感觉很累。

因为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对独处的渴望不仅仅是偏好,这还影响到健康和心情。

内向者因为社交压力和沟通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所以需要独处时间来恢复,就像快没电的手机,需要充电。

所以,你明白了这样的原理,就请理解他的行为习惯。

最后,我想说,社交的幸福感,是来自于社交的质量,而非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非频率。我并非独来独往,是更注重朋友的质量。

但我还是提醒你,不要陷入另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自己不擅长,就可以不提高自己沟通能力了,我们都是社会学动物,除非你隐居山林,不然你是无法逃避人际交往,同学、同事、客户、谈男女朋友、各种潜在的场合,都离不开沟通。

如果你还处于一种,非常不擅长社交的状态,但又有交朋友的强烈需求,那请先通过频繁的社交训练,提升自己后,你才有资格和能力进行选择性的社交。
本文授权转载自迎刃(ID:yingrendao)。自信沟通教练/出差学习旅行家。 LinkedIn 专栏作者、简书/豆瓣/百度签约作者。 以自信、人际交往、情感为核心的学习成长方法论。同时分享我的一些人生经验、学习成长方法。


    关注 改变自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