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叫滴滴这么巴适,谁还买车啊?

 

滴滴D1带你进入定制网约车时代。...

文 | 萝吉

长度为普通A级车,轴距达到B级车标准,空间媲美C级车,采购价不超过15万元,全系标配电动侧滑门……

上面列举了5个条件,当今汽车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一款车,可以同时满足其中任意三条。而从昨天开始,就被一款车——滴滴D1,给包了圆。

早在几年前紧凑级MPV市场大热的时候,网上经常看到“XX车只要配电动侧滑门马上买”的言论,如今滴滴D1做到了,但普通消费者却买不到,因为这是滴滴和比亚迪合作开发的一款定制共享网约车,不对普通消费者开放。

不过不用担心,虽然普通人买不到,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坐上它,而且这款车所带来的乘坐感受,不夸张地说,将颠覆我们过去打的或叫网约车的体验。


滴滴为什么要定制网约车?
定制汽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除了消防车、救护车这类特种车辆外,我们在路上经常看到的警车和出租车,有很多也是相关部门委托车企进行定制的车辆。不过共享网约车这个门类,滴滴D1确实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款。

实车昨天正式亮相,规划却早在两年多以前已经开始,2018年举办的洪流联盟发布会上,滴滴就已经宣布将同车企合作定制共享汽车,并定名为D1。

随后的两年里,网约车与汽车消费市场风云变幻,滴滴定制车这件事已经被很多人淡忘,如今滴滴D1正式亮相,大家才想起还有这一茬。



其实当时注意到定制共享车的,并不只有滴滴这样的平台运营商,比如威马的首款车型EX5,就包含一款补贴后售价不到10万元的“出行合作版”,不过这个版本除了缩减不必要配置、价格更低外,并没有针对共享或网约车需求作出特别的设计。

而滴滴D1不同,它是第一款真正从共享网约车的需求出发,从零开始设计开发一款专门针对共享网约车用户的车型,不参照当前任何一款在售的家用车。

也就是说,当下网约车存在哪些需求和痛点,定制车就奔着完善体验、解决痛点的目标去设计。而当前用家用车来跑滴滴的场景中,痛点着实不少。

首先就是空间问题。绝大多数用户在叫车时,都会选择价位和出租车接近的滴滴快车,打到的车型基本上都是10万元上下的普通家用车,多以A级为主,空间大多差强人意,基本谈不上舒适性的讲究。

最普通的叫车环节,APP显示配对车辆后,对车比较熟悉的乘客,可以首先在茫茫车流中遴选出品牌和车型,而不怎么关注汽车、连品牌都认不全的乘客,就要死死盯着每一辆接近车流的车牌号了。

而在寒冬或酷暑天里,每个人对温度的要求不尽相同,叫到的网约车,车内温度如何也无法确定,行程不长的话,很多时候忍忍就过去了,而遇到不愿意开空调的司机,可能还会因此发生点口角。

以上这是乘客的角度遇到的问题,而跑滴滴的司机师傅们,原本的工作状态就非常辛苦,工作过程遇到烦心事儿的概率,也比乘客要大得多。如何让网约车司机的工作变得更轻松、舒心,也间接影响了乘客叫车的体验。

司机师傅角度第一个大问题,就是长时间开车时对腰椎、颈椎的损伤,司机开车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乘客坐车的时间,一款车的座椅设计,却很难同时兼顾短途乘坐的舒适性,和长时间驾驶的抗疲劳性。

网约车司机每天开车的里程数,是普通私家车的10倍以上,如此高强度的使用状态,更容易导致车辆出现老化、磨损和故障,一旦车子出问题,除了需要花钱维修,也耽搁了工作时间。

以上这些痛点,我们平时能听到很多抱怨,但不管是乘客还是司机,也都接受了这些问题。过去几十年来,私家车和出租车的体验都是如此,网约车已经让出行变得更方便、快捷,在不花更多钱的前提下,有这样的服务、有这样赚钱的机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很明显,滴滴不满足。它觉得以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定制全新的车型来解决。



滴滴D1到底有多“奇葩”
得知滴滴准备做定制网约车时,我并没太在意,汽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各路车企们已经将消费者的需求研究透了。成本有限的前提下,一辆车能提供的空间、性能、功能、舒适性,也就基本确定了。

所以,在我的预期中,滴滴的定制车,无非就是在现有量产车中找个空间较大的作为基础,内部不必要的功能都给删掉,再加一些方便叫车、乘车、用车的小功能,就完事儿了。

而看到滴滴D1实车后,我发现自己多年来对于乘用车的理解,被颠覆了。

首先是外形,滴滴D1不是一台很吸引眼球的车型,外形在当下这个环境里,说不上有多时尚,也丝毫算不上动感,一看就是一台扎扎实实干活儿的性格。

但是作为一名汽车媒体人,看到这款车的第一眼,我的兴趣就来了,因为这款车虽然是比亚迪生产的,却和比亚迪的任何一款车型都有明显差别。



换句话说,它和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品牌的所有车型,都有明显差别。

首先是定位,滴滴D1是一台MPV车型,但它只有两排座椅,而市面上几乎所有MPV车型,几乎都有三排座椅。

其次是整体尺寸和车身结构,这款车的长度为4390mm,比市面上的绝大多数MPV都要短很多,长度和福特福克斯两厢比较接近。作为对比,比亚迪的紧凑MPV——宋MAX,在MPV届算是小个子,但它的车身长度达到了4710mm,比滴滴D1多了32公分。

也就是说,把滴滴D1乘坐A级车,是按照两厢轿车的标准,如果按照MPV的标准,滴滴D1充其量是一台小型车。这样一台车,轴距却达到了2800mm,这又是什么概念呢?



长度和滴滴D1接近的福克斯两厢,轴距为2705mm。放到轿车类别里,2800mm的轴距,已经达到了B级车的标准。

而除了轴距之外,滴滴D1的宽度达到1850mm、高度1650mm,这A级车型中都明显领先,这些尺寸也都充分反映在了内部空间上,打开这款车的后排,得到的空间表现是这样的:



A级车的尺寸、B级车的轴距、C级车的空间,传统车企和新造车势力都未曾实现、甚至不曾想过的特性,在滴滴的定制需求下,实现了。

而更加“奇葩”的是,在尺寸比滴滴D1大很多的一系列MPV都未曾实现的电动侧滑门,居然被滴滴D1实现了。此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懂车人”的眼中,电动侧滑门是不可能出现在15万元以内车型上的,如今我们都被啪啪打脸。

滴滴D1如此“奇葩”的定位,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在控制尺寸和成本的前提下,尽量为乘客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仅仅做到以上这些,滴滴D1就已经具有颠覆性了,但是滴滴对于这款车的定制思维,还远远没有局限在表面的硬件设计上。


定制网约车时代


叫车体验将变成什么样子?
上面我们简单列举了一些网约车目前存在的一些痛点,在滴滴D1这款定制车上面,可以看出滴滴对这些痛点都了然于胸,并且都在定制车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乘客呼叫后寻找配对车辆时,滴滴D1设计了彩虹接驾灯,平台会随机派发一个彩虹的颜色和车辆匹配,这样在下雨、下雪或者视线不佳的晚上,就可以通过醒目的接驾灯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车辆。

上车之前,通过数据互联,乘客可以在手机上就操作车内后排座椅的加热和空调温度,这项功能目前在很多私家车上都还没有配备。

除了常规的乘坐出行,滴滴D1在后排配置了一块屏幕,除了显示导航信息,还能支持手机投屏,而后排座椅背板上,还借鉴飞机设计提供了USB接口、纸巾和挂钩等配置。滴滴D1之前,家用车是很少将需求点考虑到这么细致的。



除此之外,滴滴D1还颠覆了汽车行业的一个隐性的传统——一辆车的座椅,不管哪个位置,都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填充硬度。比如侧重舒适的车型,前排、后排的座椅都会偏软,而侧重运动型的车型,在增加驾驶席座椅硬度和包裹性的同时,后排座椅往往也会做得一样硬。

即便是一些具有独立后排座椅或“女王副驾”的车型,每个座椅的填充硬度和腰部支撑性,也是基本一致的。

这个行业约定俗成、但并没有什么道理的传统,被滴滴D1打破了。

上面提到网约车的特点,是司机师傅长时间开车、但乘客大多乘坐时间比较短,而短时间乘坐时,座椅越宽大软和、则舒适度越高,但长时间乘坐,过软的座椅就更容易导致腰椎疲劳,影响健康。

滴滴D1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驾驶席的座椅借鉴了欧美卡车司机长途驾驶的设计理念,座椅发泡硬度进行特殊的偏硬设计,并通过标配电动腰托、单侧肘托等方式提高司机的舒适性。更细节的设计,还考虑到了司机师傅带水杯、茶叶、钥匙的习惯,专门针对性设计了移动公文包,可以恰好放进中央扶手的位置。



和司机位的座椅相比,乘客席位的座椅就更加柔软、舒服了。

除此之外,在安全方面,滴滴D1配备了主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自适应巡航等常规的主动安全系统,还针对网约车的需求设计了紧急情况的求助按钮,可以一键求助,还通过前装车外行车记录仪和车内摄像头,解决司机与乘客潜在的纠纷判责问题。

我们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或者能想到但并未奢求过的种种体验,滴滴D1这款车,通过定制的方式,都彻底解决掉了。

可以想象,当滴滴D1大规模投入运营后,我们日常叫车的体验会出现很大的改变,滴滴D1展现出了网约定制车在解决用户痛点时的巨大潜力,而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我受到的启发,却远没有局限在网约车领域。



滴滴给所有车企打了个样
说实话,滴滴D1虽然是针对共享网约车进行定制的,但如果它能投放市场,我认为也会是一台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A级车的尺寸、C级车的空间,同时兼顾了市内驾驶的灵活性和乘坐舒适性,原本是为了提升滴滴用户上车体验和尊贵感的电动侧滑门,实际上对于经常带孩子出行、或家有老人的情况,都是提升使用体验的关键配置。



之前在国内一直没有实现的紧凑车+侧滑门的组合,就这么被滴滴D1实现了。真的投放市场,滴滴D1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没有直接对手的状态,销量潜力自然值得期待。

其它车企没有做到的,滴滴D1的定制车做到了,背后的原因,值得所有车企思考和警惕。

一些传统老牌车企,都曾表示要向出行服务商进行转型,以避免未来沦为汽车代工厂的结局。这些车企转型的成果目前还没有看到,但是滴滴这个汽车制造业之外的公司,却已经借助传统车企的制造体系,展现出自己定义汽车产品的能力了。

和蔚来、小鹏、理想等新造车势力相比,滴滴的这种模式,是另一个维度的“新造车势力”。而它背后所代表的潜力和威胁,我们最好都不要轻视。

不过,车企们其实不必担心滴滴会通过造车来抢市场份额,滴滴在这个时候,没有理由进入重资产、高风险的汽车制造业,让车企们为它代工,是最理想的状态。

对于未来出行的设想,当滴滴D1或其它更多的定制网约车普及后,我们出行叫车更加方便、安全,而舒适性又远远超过普通家用车,费用也并不比自己开车要贵多少(考虑到停车费,叫车有可能更便宜),那么大家还有必要买车吗?


    关注 autocarweekl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