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 R on T--死神的脚步声,你Get到了吗?

 

致命不致命,还得分情况!...

点击上方“好医术心学院”
加星标每天看好文
R on T型室早的出现经常会导致室速和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危险信号,急性心肌梗塞出现“R on T”现象,更成为紧急治疗的指征;而多项研究证实,即使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R on T”现象,也会大幅增加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以下R on T型室性早搏!

1949年,Smirk最早提出了 Ron T型室早的概念(R Waves Interrupting T Waves),并认为,一定情况时,R on T型室早可诱发室速/室颤(VT/VF)。其后,不少学者将R on T型室早视为VT/VF的预警指标,Lown等将R on T现象的室性早搏列为最高级别的室性早搏,表示预后不良。

什么是R on T ?
R on T型室早发生在收缩中晚期(即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上在T波波峰或前支或后支的现象),并特指室早出现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之上,称为R on T型现象,又称R on T型室早。

收缩期室早是指发生在心室收缩期,即对应于心电图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间的早搏,相当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0-3相,其又可分为收缩早期(QRS波群起点至QRS波群终末部),收缩中期(J点至T波顶峰),收缩晚期室早(T波顶峰至T波终点)发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什么?←点击了解)

R
on T型室早与VT/VF关系
R
on T型室早的形成及能否诱发VT/VF的机制复杂。目前认为:

①心室易损期理论:正常时,T波顶峰前20~30ms的范围称为心室易损期,此时心室肌细胞的相对不应期刚刚开始或马上开始,使其不应期离散度大,再加上病理因素能使室颤发生阈值降低时,落入该期的Ron T型室早则可诱发VT/VF;

何为易颤期?易颤期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心室的易颤期相当于心电图上T波顶峰偏前30ms处,此时各部分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差异显著,若收到一适当强度的刺激,可发生多处的单向阻滞和折返激动引起颤动,这种复极非同步所致“R-on-T”现象是建立在心脏异质性增大基础上的3相位心律失常,与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3相电生理特征有关,即心肌APD的3相膜内外电压差值变化幅度较大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于心肌复极至-60mV,内向延迟整流K+通道开放,并以正反馈加速复极完成而进入相对不应期。

当心肌复极到-80mV左右,Na+通道活性完全恢复,心肌兴奋性增高并进入超常期。

因此,3相位邻近细胞间只要存在微小复极时间差异,即可实现两者间较大跨膜电压梯度累积而易致心律失常。

生理条件下,心脏有自身严格的保护机制,超常期持续时间短,心肌除复极同步化程度高,特别是心室有蒲肯野神经纤维传导系统的存在,进一步严格心肌除复极同步化程度,不易出现心律失常。

但在病理条件下,因心肌缺血、缺氧等损伤因素存在,其兴奋性和自律性均增高,心肌电传导减慢,易致异位激动;加之心室肌APD相对较长,增大心肌复极非同步风险,则于微小区域内有可能出现3相位高电位与超常期并存进而诱发心律失常风险。

②触发机制:在病理或遗传因素的作用下,心室肌或浦氏纤维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3相发生瞬时内向电流时,可形成一次新的除极(3相早后除极,EAD)。参与EAD的离子机制包括L型钙通道的再次激活,肌浆网释放大量Ca2+,导致钠钙交换体的活性增强;

③其他机制:RonT型室早还能通过自律性增高等机制诱发并维持VT/VF。

心电图表现
临床将R on T现象分为两型:

A型:是指QT间期正常时的R on T现象,临床较少见,QT间期正常时,室早是否引起反复性室速,取决于室早联律间期。

[list][*]当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与Q-T间期两者之比>1时,R-on-T室性期前收缩单发;

[/*][*]两者之比若


    关注 好医术心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